端午節為什麼要划龍舟? ?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端午節為什麼要划龍舟?

提起龍舟競渡大多數人知道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而源遠流長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其實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劃龍船”、“龍船賽會”等,其起因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越地傳雲,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陽》)吳越交戰,勾踐敗而被俘,在吳國過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後,他臥薪嚐膽,立志雪恥,於當年五月初五廠立水師,開始操練,終於在數年後,一舉消滅吳國。後人為了昭彰勾踐這種堅韌不撥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五日這一天划船競渡,以示紀念。

二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和曹娥。傳說伍子胥因遭讒言誹謗,被吳王夫差命人拋於錢塘江波濤之中,有曹娥駕舟去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曹娥碑》)。後世遂划龍舟,作救伍員狀。

三說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這種說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記載始見於南朝梁人撰寫的《續齊諧記》:“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這些說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沒有說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不管是為了紀念某某人,還是為了“迎夏至”、“避惡日”,為什麼偏偏要舉辦“龍舟”競渡呢?也就是說,為什麼要賽“龍舟”而不賽其它什麼“舟”呢?

回答這個問題,得從龍的基本神性入手。我們說過,龍有喜水、好飛、善變、徵瑞等神性和興雲佈雨、司水理水的神職。既然有這樣的神性和神職,被生活在江瀆四流、湖泊星羅的水鄉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崇拜意識必然要外化為具體行為。這些行為包括:祭神,將人間美味敬獻給神靈,並伴之以香火,讓其款款享用;娛神,歌唱、舞蹈,想著法兒讓神快樂;擬神,模仿神的舉止形態,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關係,自己身上已秉賦了“神性”,從而能夠“神靈活現”。這大概是“龍舟競渡”的深層動因。人們相信,通過聲勢浩大的競賽龍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龍心神感應而大娛大悅,從而煥發神性,克盡神職,保佑一方水土風調雨順,稼漁豐成。同時,也使人們自身秉賦龍性,像龍那樣強悍矯健,進而怯邪彌難。至於紀念某某人云雲,只不過是一種附會。原因大概在於,這些人傑的“人性”和龍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處,又多少分擔了龍的一部分“神職”。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為長江水域的“水仙”、“濤神”、“潮神” 和“江神”;屈原也曾被封為“廣源順濟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說。

端午節為什麼要劃龍船

龍船就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劃龍船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專案,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史書記載,劃龍船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此外,傳說,很久以前,鄒圩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髒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裡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開啟,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裡不停釘翻動,並從口裡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裡。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鄒圩清水河),河水為鄒圩帶來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造龍船也不只是為了競渡。如貴州黔東南和湘西一帶苗族同胞的“龍船節”,所做的龍船就不是為了競賽,而主要是為了乘坐龍船遊村串寨,會親訪友。

龍船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龍船下水前,先由歌師唱吉祥祝福歌,祝願龍船一路順風。每條船上都有一位“鼓頭”,由全寨推選出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坐於龍頸擊鼓發令,主持船上活動。龍船過寨,鳴放鐵炮傳告親友,岸上報以“接龍”鞭炮,親友遂上前向船上的人敬米酒,並將鴨、鵝、綵綢等禮品掛於“龍頭”。龍船靠岸,水手們將糯米飯糰和菜餚放在船幫上就餐,不用碗筷。婦女、兒童這時紛紛前來“討路邊飯”,據說吃了龍船上的食品能消災避難。龍船形制精巧美觀,龍身由一隻母船和兩隻子船捆紮而成,叫做“子母船”,皆為獨木鏤空。龍頭約長兩米多,用水柳木雕刻,裝有一對一米多長的龍角。因龍頭著色不同,分為青龍、赤龍、黃龍等。各寨為了保護龍船,還專門建有“龍篷”。龍船節從農曆五月十六日開始,具體節期各地各寨略有不同,只要全寨薅完秧,本寨龍船即可下水,歷時三天左右。在廣東水鄉,龍船出遊時,家家送米酒給划船的人,並由老人為龍點眼,然後才下水游去。游完後,龍頭供奉在龍王廟,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來再用。傍晚,村民們還要燒一大鍋“龍船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食用,以廣結“龍緣”,遍得“龍福”。

浙江省長興縣洪橋鎮洪橋村龍舟

龍舟也叫水龍船。早在原始社會,長興便屬吳越氏部落,先民們就以龍作為自己的圖騰,凡小孩出生,必繡龍紋身。因是水鄉,家家枕河,戶戶臨水,河多路少,船就成了必需的交通交通工具。先民們出於對龍的崇拜,將其形象繪於船身,於是就出現了龍船的雛形。到了戰國末期,吳國日趨強盛,疆域不斷擴大,終跟楚國接壤,吳楚文化開始碰撞交融,楚地為憑弔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的迎龍船活動就順理成章地傳入長興洪橋等地。划龍舟是一種民間的習俗活動,相傳,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紀念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人們在汩羅江上划船向水中拋灑粽子,之後經過流傳演變,形成了划龍舟的習俗,並在許多地區流傳開來。當地龍舟在解放前活動已較活躍,解放後繼續發展,每年都有划龍舟活動,龍舟經過的村鎮裡家家戶戶都積極響應,紛紛捐獻財物以表支援。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文革時,龍舟被稱作“四舊”而禁止活動,到80年代初又開始恢復,流......

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

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

賽龍舟源於打撈屈原。還有吃粽子、做香包,源於投粽子入河好讓魚吃了粽子不吃屈原的屍體;投香包入河為保持屈原的屍體不發臭。

這些是老夫小時侯聽老人們傳下來的,今我老了,有責任再傳下去讓後人們也知道。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穿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儲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擡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擡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節划龍舟為什麼要打鼓

端午節划龍舟要打鼓是為了能讓水手按鑼鼓節拍划槳前進。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中間是母船,兩邊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長者任鼓頭,一名男扮女裝的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划槳前進。傣族是每年傣歷6、7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潑水節”舉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賽時,由一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奏划槳前進。也有女子參與此項活動。

簡介:划龍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群眾性集會,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船人數,額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

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端午節為什麼賽龍舟

一、端午節賽龍舟起源有以下四種說法:

1、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況下,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在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佈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注:“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

2、沅陵盤瓠招魂: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龍舟。沅陵龍舟發源於遠古,祭祀的物件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盤瓠。盤瓠曾落戶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兒六女,兒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瑤、侗、土、畲、黎六個民族。盤瓠死後,六族人宴巫請神,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師不知他魂落何處,就讓各族打造一隻龍舟,逐溪逐河尋找呼喊,以至演變成後來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動。

3、紀念曹娥:

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

4、紀念伍子胥: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二、中秋節吃月餅,其起源說法多種。

一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說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裡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在後來很長曆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

另有一說為,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餘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普天同慶,並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資訊的月餅賞賜臣民。月餅從此成為中秋節“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端午節為什麼划龍舟?

百度知道

十分鐘內有問必答

立即下載

為什麼要賽龍舟

專業回答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端午節是我國很重要的一個節日,各地有各種各樣的習俗。在眾多習俗中,最重要的就是划龍舟習俗了。

端午節為什麼划龍舟?

屈原跳江後,划船驅趕魚類吃屈原遺體,後來為了記念他成了民俗傳統儀式

相關問題答案
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葉?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葉?
端午節為什麼要踏青?
端午節為什麼叫安康?
端午節為什麼掛艾葉?
端午節為什麼吃餃子?
端午節為什麼放風箏?
過端午節為什麼插艾草?
端午節為什麼插艾草?
端午節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