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蟬是什麼意思 ?

General 更新 2024-06-07

佛家的蟬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禪法理論,中國佛教的重要學說。禪,全稱“禪那”,源於梵文,意譯“靜慮、“思維修”等,謂靜中思慮,心緒專注一境,深入思慮佛教義理。“禪那”,也就是止觀,“止”是心的安靜,“觀”是思慮某一事物。“禪”原是印度古代各種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學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禪是定的一種,而中國佛教往往把禪和定並稱為“禪定”,含義比較廣泛。

禪作為佛教的修持活動,有小乘大乘的區別,而其共同目的是通過安靜身體,集中精神,排除內心的干擾和外界的誘惑,將思想專注於一定的觀察物件,按照佛教的立場和義理進行思考,以根除煩惱,去惡為善,轉痴為智,以得到精神解脫。

定義

禪是天竺之語。具雲禪那。

中華翻為“思惟修”。亦名”靜慮“。“戒、定、慧”之通稱也。

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

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稱為”禪那“。

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

語出: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捲上之一。

源起

“禪”是從梵文的“禪那”這個詞音翻譯過來的,用今天的話來說,“禪”實際上是一個外來語,它的意思是“思維修”或“靜慮”,屬於菩薩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種修行的方法。

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為基本三學,是每個佛教徒必須修持根本法門。我們這裡所說的“禪”是禪宗所傳的禪;與六度中的“禪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在印度,“禪定”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一種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教傳入中國後,歷代祖師和各個宗派,無不以“禪定”或“禪觀”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與“禪”相聯的有禪觀、禪定、禪心、禪意、禪味、禪法、禪風、禪機等由禪引伸出來的禪語,真是豐富多彩,韻味無窮。

禪宗興起之後,它所提倡的“禪”與原來的“禪觀”或“禪定”雖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對於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說它,那麼不同的是什麼呢?

第一,禪宗的“禪”是一種認識。與其說它是六度中的“禪定度”,還不如說它是六度中的“智慧度”。

第二,禪宗在方法上重視學人與其師的直接對話,以啟發學人的智慧。

第三,禪宗的目的第一步是開悟,認為只有“悟後起修”,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禪宗的修行是將日常生活與人心的淨化緊密結合,認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以出世的隨神做入世的事業。

什麼是禪??佛教中的禪,是什麼意思?

凡是對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說來是有問題的,因為禪是不能講的。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禪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語來說明。

現在的社會到處煩亂,物質生活奢侈浮華;但是,有不少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所以,這個能解決生命問題,提高生命境界的禪學,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識份子和社會人士的重視。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慧,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禪合乎真善美的條件;雖然不容易談,可是要知道什麼是禪,那我們就不能不盡力弄清楚。現在我分成三個亥分來敘述,這三部分是禪的歷史、禪的內容與禪的修法。

一.禪的歷史 A

佛陀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典浩瀚無涯,可是,這些無數的文字般若,與禪宗的起源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眾,當時眾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葉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佛陀於是將法門付囑大迦葉,禪宗就這樣開始傳承下來。

印度禪師代代相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到中國來,時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篤信佛法,曾經三次捨身同泰寺,佈施天下僧眾,造橋建廟,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無量。當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問他說:『我所做的這些佛教事業有無功德?』

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被潑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勞,怎麼會毫無功德?所以,他對達摩祖師的回答,並不滿意。

其實,從深一層面來說,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報,應屬福德,並非功德。在禪的立場看,達摩祖師所說,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卻不得梁武帝的欣賞,因此,達摩乃轉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禪的高妙,確實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像梁武帝的這種用心,只求為善得福,並不是禪宗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禪師的眼裡,是與開悟的道無關。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學,壯年在龍門香山出家,後入嵩山少林寺,拜謁達摩,要求開示,並請為入室弟子,達摩不准許,神光遂在門外佇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及腰。達摩見他確實真誠求法,允許入內。並問他:『汝究竟來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

達摩喝道:『將心拿來,吾為汝安!』

神光愕然地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這時居然說道:『吾與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煩惱本空,罪業無體,識心寂滅,無妄想動念處,是即正覺,就是佛道。若能會心,佛性當下開顯。

神秀博通三藏,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講經說法,教化四方,當時的人,莫不以其為五祖的傳人。這時卻從南方來了一個惠能,根性甚利,雖處南蠻猶獦獠之地,求法熱忱,並不落人之後。

當他見到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

當時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

五祖經他這一反駁,知道這人是頓根種姓,非常人所及。為了考驗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暫避眾人耳目。

後來,五祖令眾人各舉一偈,以為傳法的依據,若是見性,即得衣鉢,成為五祖傳人。這時大眾都以為衣鉢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他競爭。

當時,神秀日夜思量,終於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一偈子,五祖認為雖然不錯,但卻仍未能見性。所以衣鉢沒有傳給他。

惠能在柴房裡得悉此事,心想我也來呈一偈如......

“蟬”與佛教有何關係?

參禪麼?那時佛學頓悟的閥門。也屬於漸修。就像你在想一個問題,始終不明白,就一直想,突然有一天你遇到什麼機緣了。一下子就豁然開朗。明心悟道。原理很多、一下子解釋不清楚。

蟬屬於佛教還是道教呢

如果是動物的“蟬”、或蟾蜍的“蟾”,那麼無論在佛教還是道教,都屬於眾生,並且是旁生道(佛教稱呼)或畜生道(道教稱呼的。

如果是“禪”,那麼這就是佛教獨有的字眼,可以看成佛法的另外一個代名詞,其中,禪宗也是佛教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佛教代表蟬意的元素有那些

似乎是想做平面設計的?

沒學過佛吧?禪,勉強說,是不二,是空有不二、是真妄不二,它無法用具體的語言表達,越是描述它,離它越遠。萬物歸於禪,禪也可入萬物,所以萬物也都可以顯現禪。

可以參考臺灣蔡志忠畫的《壇經》,也可以見百度圖片中的“禪”。以下是截圖:

什麼是蟬,禪是什麼

蟬,是一種昆蟲。

禪,是一種修心的方法。

蟬,不叫的時候,在那裡靜止不動。

禪,就像蟬一樣,靜。由外而內,從身體上的靜,到心靈上的靜。最後就算身體動,心亦靜。

為什麼佛家叫悟蟬

佛與知了的關係?

呵呵,是禪非蟬.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解釋別人都說了.你再去了解一下什麼是禪就知道了.不用我再羅唆.

如果你的本意真的是想了解佛與蟬的關係的話,那我就侃兩句.

佛是覺悟的眾生.

蟬是眾生.

本質相同,都是眾生.但覺悟不同.境界懸殊.

蟬若能轉世為人,修習佛法,例如參禪悟道,那就也有可能成佛.

〔只有男女和合能養人〕這句話有什麼蟬意!………………沒開玩笑,這句話在佛經裡是什麼意思

只有男女結合方能生養,

和合:華夏文化中認為宇宙萬事萬物皆由陰陽或者五行之氣和合而成所呈現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論說。自然 和合的和,指和諧、和平、祥和;和合的合,指結合、融合、合作。 中華和合文化源遠流長,和、合二字都見之於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義是聲音相應和諧;合的本義是上下脣的合攏。

吾心即為佛,自在便是蟬,無需迢迢覓,天到法自然禪是啥意思

凡是對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說來是有問題的,因為禪是不能講的。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禪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語來說明。

現在的社會到處煩亂,物質生活奢侈浮華;但是,有不少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所以,這個能解決生命問題,提高生命境界的禪學,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識份子和社會人士的重視。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慧,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禪合乎真善美的條件;雖然不容易談,可是要知道什麼是禪,那我們就不能不盡力弄清楚。現在我分成三個部分來敘述,這三部分是禪的歷史、禪的內容與禪的修法。

一.禪的歷史 A

佛陀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典浩瀚無涯,可是,這些無數的文字般若,與禪宗的起源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眾,當時眾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葉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佛陀於是將法門付囑大迦葉,禪宗就這樣開始傳承下來。

印度禪師代代相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到中國來,時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篤信佛法,曾經三次捨身同泰寺,佈施天下僧眾,造橋建廟,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無量。當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問他說:『我所做的這些佛教事業有無功德?』

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被潑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勞,怎麼會毫無功德?所以,他對達摩祖師的回答,並不滿意。

其實,從深一層面來說,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報,應屬福德,並非功德。在禪的立場看,達摩祖師所說,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卻不得梁武帝的欣賞,因此,達摩乃轉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禪的高妙,確實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像梁武帝的這種用心,只求為善得福,並不是禪宗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禪師的眼裡,是與開悟的道無關。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學,壯年在龍門香山出家,後入嵩山少林寺,拜謁達摩,要求開示,並請為入室弟子,達摩不准許,神光遂在門外佇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及腰。達摩見他確實真誠求法,允許入內。並問他:『汝究竟來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

達摩喝道:『將心拿來,吾為汝安!』

神光愕然地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這時居然說道:『吾與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煩惱本空,罪業無體,識心寂滅,無妄想動念處,是即正覺,就是佛道。若能會心,佛性當下開顯。

神秀博通三藏,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講經說法,教化四方,當時的人,莫不以其為五祖的傳人。這時卻從南方來了一個惠能,根性甚利,雖處南蠻猶獦獠之地,求法熱忱,並不落人之後。

當他見到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

當時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

五祖經他這一反駁,知道這人是頓根種姓,非常人所及。為了考驗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暫避眾人耳目。

後來,五祖令眾人各舉一偈,以為傳法的依據,若是見性,即得衣鉢,成為五祖傳人。這時大眾都以為衣鉢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他競爭。

當時,神秀日夜思量,終於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一偈子,五祖認為雖然不錯,但卻仍未能見性。所以衣鉢沒有傳給他。

惠能在柴房......

矮佛三分 則近佛三分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蟬義

在下不才,妄解一下,僅供參考。因為個人理解不同,意境和答案亦有不一。

所謂矮佛三分,其意就是要把佛拿下神臺的意思,佛譯為覺,那麼佛即人。佛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不是不可超越的地位,不是一般人不可以成之果位。 則近佛三分,則是表示了,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修佛做佛,覺亦即佛。老是把佛看在外面,而佛不是自己,那則離佛千里以外了。

相關問題答案
佛中的渡是什麼意思?
佛家迴向是什麼意思?
佛家行者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的我是什麼意思?
閤家歡的合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的無是什麼意思?
沙家浜的浜是什麼意思?
道家說的符是什麼意思?
佛教裡的空是什麼意思?
詠蟬中的藉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