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心理的本質是什麼 ?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叛逆心理的本質是什麼

叛逆心理的本質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簡言之,逆反心理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在長期的社會化教育過程中形成的對認知資訊的比較穩定的一種心理傾向,其心理結構是由認知、情感、意向三種心理因素構成的。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在青少年中常表現為“不受教”、“不聽話”,常與老師家長“頂牛”、“對著幹”。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理狀態來顯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為,往往來自於“逆反心理”。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一方面是由於生理的變化而引起心理上的變化所產生的,另一方面是由於父母的管教方式所引起的。青春期青少年正處於“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傾向於持批判態度。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對立(逆反心理)的情感。

逆反心理的危害是什麼?

逆反心理有危害 (1)逆反心理的表現 要我這樣,我偏那樣;你說這好,我偏說那好;讓我信這,我偏信那。 (2)對逆反心理的辨證分析對於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說是錯的,有的反抗不無道理。在家庭教育父母也難免有誤區。與父母平等交往,有助於幫助父母更新觀念、走出家教的誤區,也有助於我們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3)逆反心理導致的危害從結果上看,逆反心理導致的對父母的反抗,其結果都是懲罰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錯誤懲罰自己,這種結果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傷害——不是拿自己的錯誤傷害父母,就是拿父母的錯誤傷害自己。為了不傷害自己和自己最親近的人,就要努力克服消極的逆反心理,在情緒衝動時要努力剋制自己。

如何看待逆反心理

樓主,你好: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孩子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往往產生一種與父母相抵觸的情緒。他們心裡有什麼話也不願向父母說,對於父母的批評和勸導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甚至產生抵觸情緒。人們把孩子的這種現象稱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子女與父母年齡差、經歷不同、處世方法不同而出現的代溝。

對於逆反心理,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那種認為逆反心理完人不對,有害無益這種說法是片面的。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比如說“要我這樣,我偏要那樣;你說這個好,我偏說那個好;讓我相信這個,我偏相信那個。”

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為了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自尊,有時不能控制自己,獨立意識比小時候明顯增強,有了不同與父母的興趣和追求等。

對於逆反心理,有些是錯誤的,但有些反抗也是有道理的。

那種認為逆反心理總是正確合理的想法也是片面的,如果任其發展,就可能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的結果。

逆反心理有危害,即使它是正常的一種心理,但我們要努力去克服消極的逆反心理,在情緒衝動時,要努力剋制自己。

逆反心理是什麼意思

就是,你這樣說,他偏那樣做

逆反心理是什麼意思

產生逆反心理的四大因素

1、社會文化的變遷,使父母在文化知識的佔有上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絕對權威。

2.社會文化的變遷,帶來兩代人之間價值觀上更加明顯的差異;文化失調乃至社會行為標準在某些方面的失範帶來觀念、態度與規範之衝突。3.核心家庭與青少年亞文化的出現,使青少年的社會化更多的受同輩體的影響。

4.社會文化的變遷使得親子之間的角色扮演與角色期待之間發生衝突。

逆反心理是指什麼?

逆反心理(Reversal Mind),在心理學上又叫控制心理,它是指行為主體按照特定的標準或社會規範對人們進行引導和控制時,行為客體產生的反向心理活動。也可以說是人們由於受某種原因的影響而產生對某事物(內容和形式)持對立、抵觸、反對態度的心理狀態。

逆反心理是指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

產生逆反心理的四大因素是什麼

產生逆反心理的四大因素

1、社會文化的變遷,使父母在文化知識的佔有上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絕對權威。

2.社會文化的變遷,帶來兩代人之間價值觀上更加明顯的差異;文化失調乃至社會行為標準在某些方面的失範帶來觀念、態度與規範之衝突。

3.核心家庭與青少年亞文化的出現,使青少年的社會化更多的受同輩群體的影響。

4.社會文化的變遷使得親子之間的角色扮演與角色期待之間發生衝突。

什麼叫逆反行為,有何特點?

您好!逆反行為指的是在逆反心理驅使下產生的你要東我偏要西,你要我向南,我偏向北的一種行為模式。

逆反心理並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東西。一般地說在以下三種情況下,容易誘出逆反心理:

1.強烈的好奇心

當某事物被禁止時,最容易引起人們的求知慾。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濃厚的神祕色彩極易引起。

2.企圖示新立異

青年處於性格形成和尋找自我的時期,通過否定權威和標新立異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滿足感。青年人與社會的認同不僅是簡單地採取適應社會規範的途徑,而且還希望社會承認他的價值和地位,從而獲得與社會之間的認同。因此他往往表現得偏執,好表現自己,有意採取與其他人不同的態度和行為,以引起別人的注意。

3.特異生活經歷

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戀,便認為人世間沒有真正的愛情;有的人一向循規蹈矩、與世無爭,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於性情大異,變得粗暴、多疑、怪僻。

這種在特定條件下,其言行與當事人的主觀願望相反,產生了與常態性質相反的逆向反應,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現。一旦這種心態構成了心理定勢,就會對人的性格產生極大的影響,經常性地左右他的一舉一動,成為他言行舉止的一個基本特徵。

逆反心理是一種單值、單向、單元、固執偏激的思維習慣,它使人無法客觀地、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而採取錯誤的方法和途徑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逆反心理經常地、反覆地呈現,就構成一種狹隘的心理定勢,無論何時何地都與常理背道而馳。表現形式上與富有創造性的行為頗有類似之處,因此某些逆反傾向嚴重的青年也常對此津津樂道,或在心理上為自己的怪異行徑尋求"科學"的根據。

然而,逆反心理在本質上與創造性的個人素質有著根本區別,它往往是孤陋寡聞、妄自尊大、偏激和頭腦簡單的產物。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都可能發生,且有多種表現。如對正面宣傳作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情感,大喝其彩;對思想教育及守則遵紀的消極、抵制、蔑視對抗等等。

摺疊形成機制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其心理機制的過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內容及相關的資訊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觸並理解教育的內容(資訊),並將所理解的資訊及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知識修養)和態度觀念加以比較;最後,經過比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態度反應。

如果受教育者經過比較分析之後,確認與原有的認知相悖就產生抵制,進而產生逆反心理。可見,逆反心理的實質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逆向心理傾向。

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有三種:

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藝作品,越是受批評,人們越是想看,想方設法要弄到手,一睹為快。這些都是由於好奇心的緣故。

二是對立情緒,任憑你"苦口婆心",千言萬語,他卻無動於衷,認為你是虛情假意,吹毛求疵。

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對於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越是不讓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這是人們心理髮展的一般規律,由於孩子理智程度較差,這種欲求也更強烈。

謝謝閱讀!

相關問題答案
管理的本質是什麼填空?
概括心理的實質是什麼?
法理學法的本質是什麼?
脈衝星的本質是什麼?
技術的本質是什麼?
改革開放的本質是什麼?
數學設計的本質是什麼?
磁力的本質是什麼?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答案?
分析新聞的本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