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是什麼意思? ?

General 更新 2024-06-06

上善若水 是什麼意思?

出自於老子《道德經》上篇《道經》的第八章。

原文: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章旨:

本章承上一章歌頌“聖人”謙退不爭的品格。具體用水性來比喻上德有道者,即“聖人”的人格。水具有柔和的特點,甘願處在卑下的地方,能滋潤萬物而不與相急,如終如一地永遠付出……老子認為最完美的人格就應具有水的特性,通過對水的描繪來達到對“道”的歌頌。

註釋:

上善:指上善這人之人。上,上等,崇高。善,指善良有美德的人。善作名詞。

水善:善,善於、長於的意思,善在此作副詞。

所惡:所厭惡的地方。

幾:接近,差不多。

地:用作動詞性謂語,這裡的具體意義是選取擇低下的地方。

淵:深。這裡形容內心深沉虛靜的狀態。

予:推予、給與。

正:通“政”。

尤:怨恨、歸咎。

譯文:

崇高的善人(聖人)就好像水。水具有種種美德,它滋潤萬特有利於它們生成,而又不和萬物相爭保持平靜,處在人人都厭惡的低下廠方,所以水性接近於“道”理。善於居處如水一樣順乎自然、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如水一樣靜默深遠、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如水一樣潤澤萬物、善於效法上天,說話如水一樣堵止開流、善於遵守信用,從政如水一樣淨化汙穢、善於理政治國,處事如水一樣隨物成形、善於發揮才能,行動如水一樣涸溢隨時、善於隨順天時。因為他具備七善而成為上善,與萬物無爭,所以沒有怨咎。

-------------------------------------------------

這個星期每天中午12:45分,中央電視臺十套都在講《道德經》,有空看看,還有兩集!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啊?要最精闢的解釋~!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原文如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明建鄴憨山道者德清是這樣註解的:此言不爭之德,無往而不善也。上,最上。謂謙虛不爭之德最為上善,譬如水也,故曰上善若水。水之善,妙在利萬物而不爭。不爭,謂隨方就圓,無可不可,唯處於下。然世人皆好高而惡下。唯聖人處之。故曰處眾人之惡,故幾於道。幾,近也。由聖人處謙下不爭之德,故無往而不善。居則止於至善,故曰善地。心則淵靜深默,無往而不定,故曰善淵。與,猶相與。謂與物相與,無往而非仁愛之心,故曰與善仁。言無不誠,故曰善信。為政不爭,則行其所無事,故曰善治。為事不爭,則事無不理,故曰善能。不爭,則用舍隨時,迫不得已而後動,故曰善時。不爭之德如此,則無人怨,無鬼責。故曰夫惟不爭,故無尤矣。

“上善若水”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老子在這裡頌揚水的精神,是在宣揚一種處世哲學。所謂善,我把它看成是道家所推崇的“道”之所在。也就是“道德經”中“道德”二字的真義。“上善”則是“道”和“德”的最高境界。而此種境界恰恰和水的精神所吻閥。水,萬物之生遂無一不福被其澤。可是水卻功蓋天下德潤萬物而不知功。不但此也,世間,無論是天地之精靈,還是人間之凡子,都是好清而惡濁,好上而惡下;水則清他物而濁己身,浮他物以上,自沉以下。這種“上善”不正是老子的“道”嗎!

上善若水是啥意思

具體解釋:

“上善若水” 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說到這其中所涵蓋的思想意義,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釋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汙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戶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上善若水 是什麼意思?

、成語釋義

詞 目 上善若水

發 音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釋 義 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出 處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示 例 (暫缺)

2、文化釋義

語見老子《道德經 第八章》:上善之人,若水性也。喻君子之為人處世,猶如水善於便利萬物,又水性至柔不與人紛爭不休。處於眾人所厭惡之卑下地位,故近於道。君子似水居於低窪之處而虛懷若谷;心如水於深潭之中而寧靜致遠;與人交往若水滋養萬物而不求回報,言辭似水清澈見底而誠信守諾,為政若水般善於洗汙除垢而治國有方,行事如水般威力無窮而無所不能,行動善於順天應人以適時而動。君子惟有與世無爭,便無愆尤失和也。而厚德載物。語見《易經 坤卦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即有大恩德者,能容納萬物,承負重任也。

《老子》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汙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參考資料:......

道教的“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應理解為:最高的善象水,水因其善的特性而給與萬事萬物且不爭求索取,身處眾人所公認的險惡的地方,因此,(善)幾乎是道。 現代化的學者將老子道德經變異了的地方是: 1,將善翻譯成美德,從文章裡我們看到,老子講的善就是老子認為的道。老子本身是道,那麼他看到的水也不是我們認為的世間的水,而是構成本源因素的存在形式。 處眾人之所惡,這裡眾人認為的最險惡的地方是什麼呢?佛家曾將三界之說。而無神論文化因為不承認另外時空的存在,所以在這裡翻譯時也直接去除了這層含義。 3,故幾於道。善幾乎是道。無神論文化是一種假的惡的文化,對於善的仇恨幾乎與生俱來,因此貫穿到文化層面就是偷樑換柱,直接去除善這個詞,而改成“水接近於得道”的荒謬絕倫的翻譯。 那麼老子這句話,就是半隱半露的 透露了天機:善就是道。道在人世間也叫善。 天機不可洩,老子也只能這樣講,是因為他只是一個普通的道。而真正的造就一切的道,來到世間的意志他也不能知道,因此天機不敢洩,只是隱含在這樣的敘述中。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是什麼意思?

簡潔篇:

上善若水:"上善"也就是極高的道德。這種道德像水一樣無形,但又無處不在。

厚功載物:大地袒露的氣勢和順厚實,君子要像此一樣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怎樣應用?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評價別人的時候

“上善若水”出自哪裡?什麼意思呀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的字面含義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樣, 可以滋養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任何東西……。說到這其中所涵蓋的思想意義,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釋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汙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上善若水 不忘初心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不忘初心:不要忘記最初時候人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顆與生俱來的善良、真誠、無邪、進取、寬容、博愛之心。多應用在愛情、事業、生活等方面,提醒人們去感恩,去看清人生與自身。“不忘初心,才能始終”是比較常見的說法。

相關問題答案
知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琴心若水是什麼意思?
上善之星是什麼意思?
晚上打露水是什麼意思?
清夢若水是什麼意思?
心若芷水是什麼意思?
賭博中上水是什麼意思?
社會上上水是什麼意思?
閩南語上水是什麼意思?
心若似水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