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胡茄是一種什麼樣的樂器? ?

General 更新 2024-06-11

樂器胡茄是一種什麼樣的樂器?

秦漢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原始的胡笳,它是將蘆葦葉捲成雙簧片形狀或圓椎管形狀, 首端壓扁為簧片,簧、管混成一體的吹奏樂器(圖左一)。《太平御覽》(卷五八一)載: “笳者,胡人卷蘆葉吹之以作樂也,故謂曰胡 笳。”《樂府詩集》中亦有:“卷蘆為吹笳。”東晉傅玄《笳賦·序》中則有:“葭葉為聲”之句。“笳”字在漢代為“葭”字。《說文》載:“葭,葦之未秀者”,“葦,大葭也。 ”晉代郭璞說:葭、蘆、葦三字指的是同一種植物。原始的胡笳,曾用於戰爭之中。西漢之 時已廣泛流行於塞北和西域一帶。 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上又出現了多種形制的胡笳。首先由蘆葉的管身改為蘆葦杆的管身, 外形與維吾爾族雙簧單管氣鳴樂器巴拉曼(又稱皮皮)相似,將蘆管上端壓扁後呈雙簧形,管 身與簧片仍為一體,所不同的是管身上沒有開按音孔。嗣後,出現了簧片與管身分開的胡笳 ,仍然都使用蘆葦管制作,簧片用壞了可隨時更換,而無須更換管身。 漢代有兩種胡笳。一種是管身和簧分開、蘆葦制(也有木製管身)、管上開有三孔的胡笳(圖1 42左四),流行於廣闊的蒙古民族地區。另一種是張騫通西域後傳入的木製管身、三孔、蘆為簧的胡笳,流行於廣大的中原漢族地區,這種胡笳南北朝以後,逐漸被七孔篳篥所替代。 到了唐代,盛行以羊骨或羊角為管、管身無孔的哀笳,管身比胡笳較短(圖142右三)。這種哀笳用於鹵簿鼓吹樂,流行於塞北及河西走廊一帶,一直流傳到宋代以後。關於哀笳,唐代許 多文人留下了不朽的詩句。王維曾在涼州作過節度使,他在《雙黃鵠歌送別》中寫道:“悲 笳嘹淚垂舞衣,賓欲散兮復相依。”杜牧在《邊上聞笳三首》中有:“何處吹笳薄暮天,寒垣高鳥沒狼煙。” 清代,宮廷提倡“四方樂”,曾從新疆阿勒泰地區抽調蒙古烏梁海部到科爾沁草原,組成蒙 古 喀喇沁王府樂隊,這就是清朝宮廷的“蒙古笳吹部”。使用的胡笳,《皇朝禮器圖式》載其 形制為:“木管三孔,兩端加角,末翹而上,口哆(張口)。”(圖右二),《清史稿》中 也有 :胡笳木管,三孔,長二尺四寸的記載。這種胡笳,管身下部開有三個等距圓形按音孔,並 模仿哀笳形制兩端置角,形如細而長的喇叭,管口上端施角,改雙簧為邊稜吹奏,管口下端 接有向上彎曲的角制喇叭口,用以擴大音量。它一直在內蒙古各地王府樂隊中使用。最後取 消了兩端的羊角,成為今日的胡笳。 木製三孔胡笳,流傳於蒙古族民間,深受普通牧民的喜愛。1985年,有關學者在新疆阿勒泰 地區罕達嗄圖蒙古族自治鄉發現了這種胡笳,將其定名為“阿勒泰胡笳管 身木製,管長58.5釐米、管徑1.8釐米,下部開有三個圓形按音孔,上端管口不設簧片。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管,兩手食指、中指分別按放三個音孔。上端管口貼近下脣, 吹氣發音。可發出十二度的五聲音階。多運用喉音吹奏,常用喉音與管音結合同時發出聲音, 或用喉音引出管音。發音柔和、渾厚,音色圓潤、深 沉。演奏技巧獨特,擅長吹奏蒙古族長調樂曲。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樂隊伴奏,是富有 濃郁民族色彩的吹奏樂器。

麻煩採納,謝謝!

胡笳哪有賣,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樂器

新疆應該比較多,或者在網上購買嘍

匈奴人最喜歡的樂器一胡笳。句中的破折號的作用是什麼

表示解釋說明

古琴胡笳這種樂器是什麼樣?音色特點是什麼?外形是什麼樣?有照片更好,哪裡有賣的。

古琴胡笳?!

古琴 是樂器

胡笳 另一種樂器

古琴:baike.baidu.com/view/10374.htm

胡笳:baike.baidu.com/view/140900.htm

都有什麼樂器?

1、民族打擊樂器

板鼓、缸鼓、盆鼓、堂鼓、大鑼、手鑼、小鑼、雲鑼、鐃、鈸、拍板、木魚、編鐘

2、民族吹管樂器

笛、梆笛、曲笛、簫、天八、簫管、豎笛、中管、排簫、風管、笙、巢、和、管、篳篥、嗩吶

3、民族彈撥樂器

琵琶、柳琴、柳葉琴、阮、阮咸、撥浪鼓、gu(上北下鼓)、三絃、弦子、箏、揚琴

4、民族拉絃樂器

二胡、胡琴、高胡、中胡、京胡、板胡、墜胡、嵇琴、奚琴

5、西洋弓弦樂器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6、西洋木管樂器

長笛、雙簧管、單簧管、黑管、大管、巴鬆、薩克斯管

7、西洋銅管樂器

圓號、小號、長號、大號

8、西洋打擊樂器

大鼓、低音鼓、小鼓、小軍鼓、鈸、三角鐵、三角鈴、鈴鼓、定音鼓、木琴、鋼片琴、排鍾

9、西洋鍵盤樂器

鋼琴、手風琴

10、西洋彈撥樂器

豎琴、吉他

民族樂器:

敔 柷 巢 笛 管 和 獎 節 鈴 鑼 琴 阮 瑟 鍾 壎 鋩 鈸 鐸 鐃 鑔 竽 笙 篳 箏 箏 簫

gu(上北下鼓)

琤尼 巴烏 板凳 板鼓 板胡 梆笛 梆子 鼻簫 筆管 必汪 邊鼓 編鐘 編鋩 扁擔 扁鼓 波伯 波列

波蘆 布巴 長鼓 長號 長積 抄兒 匙琴 尺八 次喔 寸笛 達崩 達卜 達瑪 大鼓 大鑼 大鐘 傣玎

蹈道 低胡 笛列 叮響 叮咚 侗笛 洞簫 短簫 對簫 多洛 朵丁 額墨 二胡 二簧 二鈸 方響 蜂鼓

風管 風鑼 嘎嗦 缸鼓 高胡 革胡 根卡 弓琴 狗叫 古絃 骨笛 骨胡 管子 光攏 光吞 光亞 海螺

號頭 橫笛 呼胡 胡爾 胡琴 環鼓 嘉令 姜鼓 角胡 京胡 卡龍 凱恩 口笛 口簫 拉篥 喇叭 勒尤

樂杵 雷琴 裡令 利列 利羅 列都 鈴鼓 柳琴 蘆管 蘆笙 鹿笛 馬布 芒笛 芒筒 美都 苗笛 苗苗

木鼓 木葉 木魚 牧角 那額 乃依 寧寧 牛角 拍板 排鼓 排笙 排簫 盆鼓 碰鈴 碰盅 琵琶 皮皮

瓢琴 其篥 羌笛 秦琴 曲笛 如咚 阮咸 銳作 塞簫 賽玎 三絃 沙鼓 深波 神鼓 手鼓 手鑼 書板

書鼓 豎笛 雙管 雙鑼 雙清 水盞 司涅 四寶 四胡 它石 擡鼓 堂鼓 套鋩 提琴 天八 天琴 鐵琴

銅鼓 銅角 銅鏡 銅鈴 銅磬 銅簫 筒欽 筒簫 土鑼 吐任 蛙鑼 汪都 文鑼 西玎 弦子 小鼓 小鑼

小鈸 小鑔 雄林 牙箏 煙盒 揚琴 腰鼓 腰鈴 椰胡 夜簫 一胡 鷹笛 漁鼓 圓鼓 月琴 雲鑼 扎尼

扎年 軋琴 戰鼓 杖鼓 中管 中胡 竹梆 竹槓 竹琴 竹筒 墜胡 墜琴 墜子 芎苓 奚琴 呃吱 嗩吶

嘟嚕 錞於 玎俄 玎光 玎黑 鋩琴 鋩筒 鐺鐺 嵇琴 蟒笛 篳達 篳爾 篳建 篳筍 篳相 篳簫 篳篥

箜篌 簫管

艾捷克 八角鼓 八音鼓 巴拉曼 撥浪鼓 波曉呼 博角尼 藏京胡 長嗩吶 楚吾爾 達比亞 達布林

大胡茄 大三絃 大四胡 大嘀瓏 彈布林 笛朽篥 東布林 東布拉 冬子鑼 都它爾 獨它爾 獨絃琴

菲察庫 骨板子 葫蘆胡 葫蘆琴 葫蘆絲 葫蘆笙 葫蘆簫 黃泥鼓 火不思 金剛鈴 京二胡 決篥傑

喀納依 考姆茲 考姆孜 柯布孜 克亞克 庫木孜 闊朔克 朗多依 梨花片 蓮花板 柳葉琴 馬骨胡

馬頭琴 曼多林 木棍琴 木魚鼓 木嗩吶 南梆子 泥哇鳴 牛角胡 牛角琴 牛腿琴 泡木筒 七絃琴

其布厄 熱布卜 熱瓦甫 熱瓦普 薩巴依 薩滿鼓 薩它爾 賽吐爾 三線琴 三星鑼 獅子鑼 雙勒浪

雙面鼓 雙牛角 雙篳篥 四絃琴 蘇古篤 蘇納依 蘇奈依 太平鼓 太平簫 瓦格洛 五月簫 細篳篥

細篳篥 象腳鼓 小悶笛......

我問一個網友“胡笳十八拍”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對方說我猥瑣,何解?

此詩最早見於朱熹《楚辭集註·後語》,相傳為蔡琰作。蔡琰,字文姬,陳留

圉(今河南札縣人),為漢末著名學者蔡邕之女。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戰亂

中,為胡騎所獲,南匈奴左賢王納為妃子,生二子。十二年後為曹操贖回。她將這

一段經歷寫成《悲憤詩》五言與騷體各一篇,見於《後漢書·董祀妻傳》。《胡笳

十八拍》的內容與兩篇《悲憤詩》大體相同。關於此詩的真偽問題,向有爭論,欲

知其詳,可參看中華書局出版的《胡笳十八拍討論集》。人詩歌體制來看,與東漢

末年的作品有相當距離,且詩歌內容與蔡琰生平亦有若干抵觸之處,託名蔡琰的可

能性較大。這裡姑從其舊,仍署蔡琰。《胡笳十八拍》是古樂府琴曲歌辭。胡笳是

漢代流行於塞北和西域的一種管樂器,其音悲涼,後代形制為木管三孔。為什麼“

胡笳”又是“琴曲”呢?唐代詩人劉商在《胡笳曲序》中說:“胡人思慕文姬,乃

卷蘆葉為吹笳,奏哀怨之音,後董生以琴寫胡笳聲為十八拍。”此詩最後一拍也說:

“胡笳本自出胡中,緣琴翻出音律同。”可知原為笳曲,後經董生之手翻成了琴曲。

---------------------------------------------------------------------------------------

所以現在聽到比較多應該是古琴演奏的。

古典樂器十大名曲,註明什麼樂器所奏

一、《高山流水》(古箏)

此曲最初刊見於我國現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祕譜》。該書在解題中寫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一首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樂曲。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

二、《廣陵散》(古琴)

漢魏時期相和楚調組曲之一。嵇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遭害,臨刑前曾從容彈奏此曲以寄託。現存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祕譜》又一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曾用琴,箏,笙,築等樂器演奏,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祕譜》載錄最早。早期並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與正史有出入)。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載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後人曾為古琴曲《廣陵散》所加分段標題,有的以與故事相應的情節取名,樂曲所表現的情緒,與這個悲壯的傳說也確有不少相通之處。《神奇祕譜》所載《廣陵散》,分開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聲(十八段)、亂聲(十段)、後序(八段)共四十五段。此曲早已絕響,解放後不少琴家才將它譯奏出來。樂曲定弦特別,第二絃與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時可在這兩條弦上奏出,取得強烈的音響效果。

三、《平沙落雁》(宋琴)

明代稱本曲為《雁落平沙》。樂譜最早刊於《古音正宗》琴譜集。《平沙落雁》的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的睛景。《天聞閣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雖然出現較晚,卻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種琴譜刊載此曲。它之所以流傳甚廣,除了曲調流暢、動聽之外,還因為它的表現手法新穎、別緻,容易為聽眾理解。

四、《梅花三弄》(笛子)

此曲系借物詠懷,借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讚頌節操高尚的人。樂曲前半闋奏出了清幽、舒暢的泛音曲調,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急促的後半闋,描寫了梅花不屈的動態。前後兩段在音色、曲調和節奏上然不同,有著鮮明的對比。同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徽位上重複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梅花三弄》現存譜最初刊見於《神奇祕譜》(1425年版)。

五、《十面埋伏》(琵琶)

這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鬥場景的琵琶音樂。

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

《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六、《夕陽蕭鼓》)琵琶,簫)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在演奏中運用了各種琵琶......

胡笳的特點

胡笳 Hú Jiā 蒙古族激稜氣鳴樂器。民間又稱潮爾、冒頓潮爾。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

構造

木製三孔胡笳,流傳於蒙古族民間,深受普通牧民的喜愛。1985年,有關學者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罕達嗄圖蒙古族自治鄉發現了這種胡笳,將其定名為“阿勒泰胡笳”。管身木製,管長58.5釐米、管徑1.8釐米,下部開有三個圓形按音孔,上端管口不設簧片。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管,兩手食指、中指分別按放三個音孔。上端管口貼近下脣,吹氣發音。可發出十二度的五聲音階。多運用喉音吹奏,常用喉音與管音結合同時發出聲音,或用喉音引出管音。發音柔和、渾厚,音色圓潤、深沉。演奏技巧獨特,擅長吹奏蒙古族長調樂曲。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樂隊伴奏,是富有濃郁民族色彩的吹奏樂器。

胡笳聒耳是什麼意思 5分

胡笳是古代北方的一種樂器,聒耳指聲音雜亂刺耳。

胡笳聒耳

出自於 <水滸傳> 第八十九回 ,這裡要表達的大概是熱鬧非凡的意思。

古代的樂器是誰發明的?出自那個朝代?

孔子:春秋時著名的教育家、音樂家。約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現存琴曲《龜山操》、《獲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

師曠:春秋後期晉國著名宮廷樂師。目盲,精於審音調律,對於音感極為敏感。明、清琴譜中說《陽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伯牙:先秦琴師。《呂氏春秋》記載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為鍾子期領悟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老師成連帶他到東海蓬萊山去實地領略“移情”的功夫,於是創作出《水仙操》。現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於這些傳說的作品。

雍門周:戰國琴師。善鼓琴,嘗為孟嘗君鼓琴。後世說他是最早發明琴譜的人。桓譚:東漢琴家。任掌樂大夫。所著《新論》,常論及音樂。並著《琴道》,介紹有關琴及琴曲的事蹟。 蔡邕:漢末琴家。他創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遊春》、《淥水》、《幽思》、《坐愁》、《秋思》。現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傳為他的作品。蔡琰:漢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兒。漢末,她被虜入胡地,十二年後被曹操贖 回。琴曲中表現這一題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這些往往被認為是她的作品。

嵇康:魏末琴家、音樂理論家,竹林七賢之一。。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長清》、《短清》、《長側》、《短側》,與《蔡氏五弄》合稱《九弄》。他的《琴賦》生動地描繪了琴曲藝術的多種表現,並評論了當時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價值。,此外,《玄默》、《孤館遇神》等琴曲也傳為他的作品。阮籍: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精於琴道。現存琴曲《酒狂》傳說是他的作品。有音樂論文《樂論》傳世。

阮咸:魏晉琴家,竹林七賢之一。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為他的作品。劉琨:晉代琴家。創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隴》、《望秦》、《竹吟風》、《哀松露》、《悲漢月》,是最早以胡笳聲編為琴曲的作品。賀若弼:隋代琴師。創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換玉》等。《西麓堂琴統》中存有《清夜吟》。 趙耶利:初唐琴師。琴藝冠絕當世。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敘錄》九卷,《彈琴手勢圖譜》和《彈琴右手法》。他總結琴派說:“ 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這些評論至今仍符合吳、蜀兩派的特點。

董庭蘭:盛唐琴師。從鳳州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而青出於藍。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頤真》等琴曲相傳為他的作品。

薛易簡:唐代琴家。他九歲彈琴,十二歲能彈雜曲三十及《三峽流泉》等三弄,十七歲彈《胡笳》兩本及《別鶴》、《白雪》等名曲。他在講究“用指輕利,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之外,更強調“聲韻皆有所主”的內在表現。還指出了從彈琴姿勢反

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為後世琴家所重視,從而引申出許多的彈琴規範。

義海:北宋琴家。夷中的入門弟子。在越州法華山學琴,“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著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敗,猶如雲霧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瀟湘水雲》。又有《秋鴻》、《泛滄浪》等琴曲作品。劉志方傳其琴藝與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實為浙派的創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由學江西譜改學郭楚望譜,並參與編輯《紫霞洞琴譜》。其祖孫四代皆是著名琴師。後人推崇為“徐門正傳”。現存《神奇祕譜》中的《澤畔吟》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從劉志方學郭楚望傳譜。創作琴曲甚多,有《漁歌》、《樵歌》、《列子御風......

相關問題答案
蛇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
雨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鹿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火神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隱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賈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廉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唐且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活著是一本什麼樣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