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起居養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日常的起居對養生影響很大,如果起居有規律,就會遠離健康,但是起居不規律反而很容易引起疾病,那麼日常起居要注意什麼呢?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起居養生的相關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起居養生1:擇地而居

  居處環境,是指空氣、水源、陽光、土壤、植被、住宅等因素綜合起來,所形成的有利於人類生活、工作、學習的外部條件,因此對人類生存和健康的意義重大。適宜的居處環境,可以促進人體的健康長壽;反之則損傷人體,並遺害於子孫後代。古代養生家一向非常重視居處地點的選擇,認為應選擇一個空氣新鮮,風景優美,陽光充足,氣候宜人,水源清潔,整潔安寧的自然環境,如山林、海濱、農村、市郊等。《千金翼方·退居·擇地》說:“山林深遠,固是佳境,……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地勢好,亦居者安。”一般來說,依山而居,在冬季山林作為天然屏障,可遮擋猛烈的風沙,減緩寒冷的氣流;在夏季可減少陽光的強烈輻射,調節炎熱的氣候,且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使人感到置身於美麗的大自然中,為生活增添了無窮情趣。傍水而居。使日常生活用水方便,尤其是清澈甘冽的泉水終年不斷,可溼潤空氣,減少汙染。科學家們通過調查發現,凡是長壽之鄉,都是寧靜秀麗的山莊,或是景色宜人的田園。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賞心悅目,精神舒暢,體魄健壯,頤養天年。

  對於住宅的朝向,最好是座北朝南,門窗向陽。這樣可採光充足,冬暖夏涼。特別是我國的冬季,時有西北風勁吹,寒流襲人,如房門朝北,冷風直入室內,室溫降低,使人感到不適,易患感冒;夏季東南風微拂,如房門朝北,涼風只好繞牆而過,不能直接進入室內,室內空氣不流通,悶熱憋氣,同樣有害於健康。所以《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居室安處條》認為住宅應“南面而坐,東首而寢,陰陽適中,明暗相半。”

  起居養生2:改造環境

  能夠選擇適宜的居處環境自然很好,但是由於具體條件的限制,並非所有的人都能自由地進行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改造居處,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就顯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城市衛,隨著現代工業的高度發展,空氣、水源、噪音等汙染日益嚴重,給人類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因此更應重視改造和保護環境。如城市住宅雖無自然山水可依託,但可植樹綠化,種花修池,建造街心花園、噴泉、假山等,既可美化環境,又能調節氣溫,降低噪音,減少汙染,保持空氣的新鮮。同時保證樓群間適當的空曠地帶,從而營造出一個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如清代養生家曹庭棟就“闢園林於城中,池館相望,有白皮古鬆數十株,風濤傾耳,如置身巖壑。”***《老老恆言·老老恆言序》***還提倡“院中植花木數十本,不求名種異卉,四時不絕便佳。”階前大缸貯水,養金魚數尾,浮沉旋繞於中”***《老老恆言·消遣》***等。唐代養生家孫思邈也在庭院內種上甘菊、百合、竹、蓮等多種藥用植物,把住宅周圍裝點成一所美麗的藥花園。改造環境,還應講究衛

  起居養生3:生和居室清潔

  良好的清潔衛生習慣是增進健康,防病延年的重要因素。如《壽親養老新書,宴處起居》說:“棲息之室,必常潔雅。夏則虛敞,冬則溫密。”所以,要經常灑掃居室庭院,注意衛生,“無事之時,庭堂房屋,灑掃光明,廚房溝渠,整理清潔”***《鼠疫抉微·病情篇·避疫說》***。

  另外,住宅內微小氣候像光線、溫度、溼度、氣流等的變化,也直接影響著人體的健康。居室的採光要明暗適中,隨時調節。一般選擇門窗向南,室內陽光充足的房間做臥室,這樣夏天可以避免過熱,冬天可以避免過冷。房間的窗戶宜適當大一些,再配以顏色協調的窗簾,隨時調節,以適應生理需要。如《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居室安處條》說:“吾所居座,前簾後屏,太明即下簾以和其內映,太暗即捲簾以通其外耀。內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則身安矣。”居室內的適宜溫度因人而宜,一般保持在16℃~24℃。通常在這種情況下,面板溫度基本上沒有變化,機體內外環境維持著良好的熱平衡,使人冬天溫暖舒適,夏天清爽涼快。否則室溫過高,可引起中暑;過低可引起凍瘡,甚至誘發氣管炎、血壓升高、心肌梗死等病變。室內的溼度也要適當,如過於潮溼,空氣汙濁,不僅傢俱、衣物發黴,還會使人氣血鬱滯而發生感冒、風溼病等。居室內的自然通風可保障房間內的空氣新鮮潔淨,排除室內的溼熱穢濁之氣,加強蒸發散熱,改善人們的工作和休息環境。因此要注意每天開窗換氣,使室內空氣經常對流暢通。

  廚房是每個家庭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的,但也是室內空氣的主要汙染源,故應採取一些積極的防範措施。如在煤氣灶上安裝抽風裝置;做飯時開啟窗戶,關好居室門;煎炒時油溫不要太高;不要在廚房內看書或就餐;並經常檢查是否有漏氣的地方等等。

  起居養生4:作息有時

  有規律的週期性變化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諸如日月星辰的執行,四時寒暑的變化,晝夜的交替,以至人體的生命活動等,都有內在的規律和守時的節律。所以人的生活起居也必須順應這些自然規律,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作息制度,這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重要途徑。若起居作息毫無規律,夜臥晨起沒有定時,恣意妄行,逆於生樂,就會降低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導致疾病的發生和引起早衰。如《抱朴子·極言》說:“寢息失時,傷也”。作息有時,就是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生活環境、工作情況等客觀因素,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作息時間表,做到每日定時起床,定時睡覺,定時洗漱,定時排便,定時工作學習等,並堅持不懈,養成習慣,從而形成生活作息有規律。由於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通,古人很早就提出了“與日月共陰陽”,要求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而制定相應的作息制度,所謂“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千金要方·養性養性序》***。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季宜“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季宜“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季宜“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季宜“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孫思邈還將早晚具體規定為“雖雲早起,莫在雞鳴前;雖言晚起,莫在日出後。”***《千金要方·養性·道林養性》***又如一日之中,平旦陽氣始生,日中陽氣最旺,傍晚陽氣漸虛而陰氣漸長,深夜陰氣最為隆盛。因此人們應在白晝陽氣旺盛之時從事工作和學習,而到夜晚陽氣衰微的時候,就應安臥休息,這也即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道理。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的生命活動都遵循著一定的週期性或節律而展開。例如,人的情緒、體力、智力,都有一定的時間規律,人體的許多生理指標,如腦電圖、體溫、血壓、呼吸、脈搏,以及激素的分泌量等,都是按照季節、晝夜的規律而有節奏地變化著,這就是人體內的“生物鐘”現象。生物鐘控制著人體的一切生理功能,使人體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按一定的規律而發生週期性的改變,所以起居作息也必須要符合生物鐘的運轉規律。如在雞鳴和日出之間,血中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含量逐漸上升,此時起床,頭腦清醒,機智靈敏,再加之清晨空氣新鮮,空氣中負離子濃度高,有利於排出夜間沉積在呼吸道的有害物質,促進新陳代謝,故黎明即起,併到戶外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是有益於健康的。而晚起貪睡者,由於過多的睡眠會使腦細胞長時間處於抑制狀態,使肌肉過度鬆弛,起床後難以立即清醒,不僅不能振奮精神和增強體力,反而會影響一天的精力。因此,有規律的作息制度,保證了體內生物鐘的正常運轉,還可以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形成一種良性刺激,建立各種各樣有節律的條件反射,使各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能不知疲倦地長時間地進行下去。例如,有定時工作學習的良好習慣,到了時間,大腦便開始興奮,使人思想集中,思維敏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定時就寢和起床的習慣,到睡眠時間,大腦就處於抑制狀態,使睡眠踏實香甜,既可預防失眠,又可保證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到了起床的時候,也無需別人或鬧鐘的提醒,便會準時醒來。所以,起居作息有規律,能使體內的各種功能活動更加協調統一,使人更好地與外界環境相適應,提高人體的健康水平。

  起居養生5:寢宜安適

  睡眠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一生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良好的睡眠可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增強免疫機能,促進生長髮育。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證睡眠安然舒適,提高睡眠質量,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調攝。

  起居養生6:睡眠時間

  睡眠時間要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因人而宜地進行合理安排。一般剛出生的嬰兒除了吮乳和啼哭之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睡眠,可多達18~20小時。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睡眠時間漸短,到學齡兒童只需9~10小時。進入青年時期,每天有8小時左右的睡眠即可。人至老年,腎氣衰減,陰陽俱虛,常有“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使老人睡眠不深,質量下降,故睡眠時間要適當延長,每天可達9~10小時。據調查,人的睡眠時間與壽命長短關係密切,日平均睡眠7~8小時的人壽命最長。睡眠不到4小時的人,死亡率是前者的兩倍。而每天睡眠10小時以上的人,其中有80%可能是短命的。所以睡眠時間少了不行,多了也不好,科學的睡眠時間應以醒後周身感到舒適、輕鬆、頭腦清晰、精力充沛為最宜。至於起臥的時間,由於早晨5~6點是人體生物鐘的高潮期,晚上10~11點體溫下降,呼吸減慢,激素分泌水平降低,是處於生物鐘的低潮期。因此通常認為早晨5~6點起床,晚上10點左右就寢較合適,最遲也不要超過11點。特別要注意糾正長期“開夜車”的不良習慣,這易破壞人體生理性的時間節律。另外午睡,即“晝寢”、“子午覺”,也是古代養生家的睡眠養生法之一。因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極不平衡,必欲靜臥,以候氣復。如《老老恆言·晝臥》說:“每日時至午。陽氣漸消,少息以養陽;時至子,陽氣漸長,熟睡所以養陰。”德國精神病研究所睡眠研究專家經過多年的觀察研究發現,人體睡眠遵循著超晝夜節律,除夜晚外,白天也需要睡眠。在上午9點、中午1點和下午5點有3個睡眠高峰,其中尤以中午1點的高峰較明顯。故午睡可以能使人的大腦與身體各個系統都得到放鬆與休息,緩解上午的疲勞感,使組織細胞重新注滿活力,更有利於下午、晚上的工作和學習。不過,午睡時間不宜太長,睡眠久了反而更疲倦,一般以30分鐘~1小時為宜。

  起居養生7:睡前調攝

  睡前要注意保持心情安靜平和,全身放鬆,摒除一切雜念,切忌七情過極,創造良好的睡眠意境,所謂“先睡心,後睡眼”;不要看緊張的影視或趣味盎然的小說,不要吃得過飽,更不要飲諸如咖啡、濃茶和烈酒這類帶有刺激性的東西,以免因胃中不和而造成臥不安穩;睡前開窗透氣通風,可增加室內新鮮空氣的含量;睡前刷牙、洗臉、梳頭,能使口腔清潔,頭面部血流暢通,助人早入夢鄉;睡前稍事活動,如散散步、做一些簡單的體操等,還可使人精神舒緩,動則身勞,勞則思憩,有利於安然入睡。尤其值得提倡的是,睡前最好能洗個熱水澡或用溫熱水泡腳,並按摩腳心。中醫學認為,五臟六腑在腳部都有相應的穴位,如腳底的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的井穴,有滋腎填精的作用。用溫熱水濯足,按摩湧泉穴,可促進經脈陰陽氣血流通,消除機體疲勞,還能滋腎清熱,導火下行,具有除***神,助睡安眠的作用。

  起居養生8:睡眠宜忌

  寢具適宜是創造良好睡眠環境的重要條件。床宜高低適度,以略高於就寢者膝蓋為好。床鋪稍寬大,墊褥軟硬適中,要符合人體的生理結構,保持脊柱的正常彎曲度,以在木板床上鋪墊10公分左右的棉褥為佳。枕頭的選擇不宜太硬,高低亦要適度,否則太硬會使人的頭頸部血流不暢;太高使頸椎處於過度彎曲狀態,久之會影響脊柱健康,而且會導致落沈、打鼾、呼吸不暢等;太低使頭部充血,醒後易感頭脹頭痛、面目浮腫。枕頭的高度,《老老恆言·枕》曾指出:“高下尺寸,令側臥恰與肩平,即仰臥亦覺安舒。”藥枕作為中醫防病健身的手段,具有悠久的歷史。如清熱明目的菊花枕、蕎麥皮枕、蠶沙枕,鎮心安神的磁石枕、琥珀枕,還有綠豆皮、決明子、桑葉、小米等作的藥枕,可以根據不同體質、不同季節、不同年齡來進行選擇。蓋被宜柔軟,其厚薄應根據地區、氣候、個人習慣來決定。既不宜過厚過暖,這會使體內熱量喪失過多,呼吸加速,使人感到咽喉口鼻乾燥;也不宜太薄不暖,使人體肌肉不能充分放鬆,影響睡眠深度,腦力和體力不易得到恢復。至於睡眠的姿勢因人而異,中醫養生學主張最理想的姿勢是右側屈膝而臥,即臥如弓,這種姿勢可使心脾之氣舒展,四肢肌肉放鬆,有利於氣血的流通和呼吸道的通暢。如《千金要方·養性·道林養性》說:“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老老恆言·安寢》也指出:“如食後必欲臥,宜右側以舒脾氣。”此外,就寢時還不可言語,不可當風,不可對燈,不可張口,不可矇頭掩面等。

  起居養生9:勞逸結合

  正常的勞動和體育運動,可疏通氣血,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適當的休息,可解除身心疲勞,恢復生命活力。故日常生活起居要勞逸“中和”,有常有節。

  首先要避免過勞。中醫學認為,勞力過度易耗傷氣血,輕則倦怠乏力,少氣懶言,精神疲憊,肌肉消瘦;重則筋骨、肌肉勞傷,引起腰痛、關節疼痛等。《素問·舉痛論》說:“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因此任何體力勞動都不可太久,久則超越了人體所能承受的限度,可對形體造成損傷。如久行會使下肢筋脈過度勞累,導致筋傷;久立會影響骨骼組織的健康,感到腿部痠麻僵硬等,正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特別是飢飽勞作,強力勞作,更是傷人致病的重要因素。所以體勞要適度,要量力而行,應“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勞”***《保生要錄·調肢體門》***。亦如孫思邈所說:“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千金要方·養性·道林養性》***。

  過勞,不但指體力勞動,還包括腦力勞動。提倡科學用腦,就是要求人們在勤於用腦的同時,還要善於用腦,注重對腦的保養,防止疲勞作業。當用腦時間過長,感到精神疲憊時,要適當休息,或通過體育鍛煉、文化娛樂等方式來調節身心,恢復精力。現代醫學認為,當腦力勞動過分緊張或持續過久後,大腦皮層及神經系統有關的部分就從興奮轉入抑制,出現思維不敏捷,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工作能力降低。此時若沒有及時休息調整,強制性地繼續工作下去,就要引起過度疲勞。長期的過勞使神經細胞的負荷超過了生理功能的界限,興奮與抑制過程就失去平衡,產生神經衰弱等病變。

  其次要避免過逸。過勞易傷人,過度安逸同樣可以致病。貪逸無度,不進行適當的體力或腦力勞動,不參加體育鍛煉,易使氣血執行不暢,脾胃功能減弱,精神不振,體質衰退。如《素問·宣明五氣篇》中所提到的“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便是過度安逸所致。張介賓說:“久臥則陽氣不伸,故傷氣;久坐則血脈滯於四體,故傷肉。”***《類經十五卷·疾病類·宣明五氣》***。所以應該做到經常參加適當的勞動和鍛鍊,以及心有所用,勤學不輟,從而在慎防勞傷的同時,避免貪逸不勞。

  起居養生10:慎避外邪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的各種變化會影響人體的生理活動,特別是一些對人體有害的因素,若不加以避免和防範,就可從外侵襲人體,使體內陰陽失調,氣血失常,導致種種外感疾病的發生。因此慎避外邪也是防病強身的一種養生方法。《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由於外邪與四時的關係非常密切,所以順四時而適寒暑乃是慎避外邪的主要內容。

  春為四時之首,永珍更新之始。但春季陰寒未盡,陽氣已生,氣候變化較大,極易出現乍寒乍暖的情況,加之人體的腠理逐漸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下降。故早春須捂,不要急於減衣,或宜減衣不減褲,以助陽氣的升發。如《老老恆言·燕居》說:“春冰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尤其是老人氣弱骨疏,易傷風冷,冬裝更宜漸減,不可頓去。《攝生訊息論·春季攝生訊息》說:“春季天氣寒暄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另外,初春時節正是由寒轉暖的時候,風溫、熱毒等病邪開始活躍,流感、肺炎、流腦等多有發生,高血壓病、心臟病也易復發,這些都要引起警惕,加以預防。

  夏季烈日炎炎,雨水豐沛,萬物茂盛競長。由於暑易傷氣,夏日首先應防中暑。《攝生訊息論·夏季攝生訊息》提出夏季“惟宜虛堂、淨室、水亭、木陰、潔淨空敞之處,自然清涼。”在生活起居上,可晚睡早起,以儲存陰精,攝養陽氣。中午適當小憩,以恢復疲勞,彌補夜間睡眠不足,同時又能避免日中的暴晒酷暑。傍晚空氣涼爽,可揮扇納涼,以散盡體內暑熱之氣,利於入睡。不過,不可過於避熱趨涼,凡“平居簷下、過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納涼,此等所在雖涼,賊風中人最暴。”更不可露宿或久臥潮溼冷涼之處,“一時雖快,風入腠理,其患最深。貪涼兼汗,身當風而臥,多風痺”***《攝生訊息論·夏季攝生訊息》***。又夏季不僅炎熱,且多雨多溼,暑溼之邪容易乘虛而入,出現頭暈胸悶、神疲肢乏、納減便溏等,故《理虛元鑑·知防》告誡說:“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而致感寒,長夏防溼”。

  秋季為陰氣開始漸盛之季,萬物生長平足,地氣清肅。秋季氣溫多變,初秋夏熱未消盡,時有陰雨綿綿;“白露”之後,陽氣日退,陰寒日生,晝熱夜涼,雨水漸少,倘有不慎,便易傷風感冒,或舊病復發,故有“多事之秋”的說法。初秋來臨,不宜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嚴,以免氣溫回升,一穿一脫,反而容易受涼感冒,加之氣候乾燥,更容易得燥咳病;深秋時節,日溫變化較大,氣溫偏低,風寒邪氣極易傷人,所以應及時增加衣服,謹避風寒。秋季亦是腸炎、痢疾、瘧疾、乙腦等的多發季節,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蚊蠅,注意飲食清潔等預防工作尤為重要。

  冬季陽氣潛藏,陰氣盛極,嚴寒凝野,萬物調零,順四時而調攝應重在避寒就溫,養陰護陽。衣著要保暖,無洩面板。居室要保溫,床被宜暖和。《攝生訊息論·冬季攝生訊息》主張“宜居處密室,溫暖衣裘,調其飲食,適其寒溫;不可冒觸寒風,老人尤甚,恐寒邪感冒,多為嗽逆、麻痺、昏眩等疾病。”為了增強對寒冷的抵抗能力,可適當地進行一些體育活動,使氣血調暢,筋骨健壯。同時注意掌握氣象變化,防止寒潮的襲擊,否則寒潮會破壞機體的防禦機能,導致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心腦血管疾病、關節炎等病變的復發或加重。

小雪起居養生
冬季泡腳養生有講究
相關知識
什麼是起居養生
什麼是中藥養生
什麼是秋季養生最佳方法
什麼是中醫養生
什麼是經絡養生
太極拳為什麼是最佳養生運動
什麼是中醫養生學
什麼是頭部養生
什麼是美容養生
什麼是精神養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