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的最佳治療偏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脫肛是指肛管直腸黏膜脫出肛門以外的一種病證。臨床上多見於老年人,治療脫肛的最好辦法其實就是去醫院求醫。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

  

  1、參麥芩連歸地湯

  組成:沙蔘5克,麥冬12克,黃芩10克,黃連5克,當歸6克,生地15克,枳殼6克,厚朴9克,烏梅9克,白芍9克。功效:清熱涼血,利肛收斂。主治:肺熱氣虛之脫肛。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2、收肛散

  組成:五倍子9克,炒浮萍草9克,龍骨9克,木賊草9大象。功效:收澀固脫。主治:肛門直腸粘膜脫垂Ⅰ、Ⅱ度。用法:共研細末,乾擦或麻油調敷。

  3、提肛湯

  組成:黃芪15克,升麻5克,當歸10克,枳殼10克,炒淮山藥15克,沙蔘15克,麥冬10克,烏梅15克,白芍15克。功效:昇陽舉陷,益氣滋陰。主治:小兒脫肛。加減:若小兒滑瀉不禁,可加煨訶子10克;炙粟殼5克,以清之;若久瀉虛寒甚者,可加良姜3克,附片5克溫補中陽。本方為自擬方,臨床運用30餘年,有效率達96%。用法:日1劑,水煎,分早、中、晚服。

  4、益氣昇陽湯

  組成:黃芪15克,當歸10克,黨蔘15克,白朮10克,柴胡10克,生麻10克,炙甘草10克,樗樹皮10克,陳皮10克,***10克。功效:益氣昇陽。主治:脫肛。用法:每日1劑,水煎3次分服。

  5、脫肛液

  組成:明礬6克,鹽酸普魯卡因2克,加水至100毫升。功效:固腸收澀。主治:直腸脫垂。用法:注射於直腸周圍或直腸粘膜層與肌層之間。

  脫肛的分類

  Ⅰ度:直腸黏膜脫垂或叫部分直腸脫垂。

  排便時或增加腹壓時直腸粘膜脫出肛門外,便後自行還納,脫出長度3cm左右。脫出直腸黏膜呈圓形、半圓形,紅色、表面光滑或呈放射狀。

  Ⅱ度:完全性直腸脫垂。

  排便時,長期反覆脫出,使直腸粘膜充血,水腫,潰瘍,因而常有血液及粘液分泌物流出肛門外,需要用手還納,脫出長度4-8cm左右。脫出直腸黏膜呈“同心環”皺襞。

  Ⅲ度:完全性直腸脫垂。

  不僅在排便時直腸脫出,而且在咳嗽、打噴嚏、排氣、行走、久站、久坐時直腸都脫出肛門外,此期直腸全層或肛管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肛門外,自己根本不能還納,脫出長度8cm以上。脫出腫物呈環狀脫出或呈牛角狀脫出。

  中醫治療脫肛的方法

  一、 內服治標:枳殼10克,升麻8克,黃芪15克,白朮10剋日煎服,一日兩次。補氣固脫。

  二、 外擦提肛膏:石榴皮、柯子、五倍子,研粉末各取等份混合均勻。用麻油調成50%濃度的膏藥。睡覺前將藥膏塗抹於肛門上,然後用手輕輕地將肛門脫回,再用消毒紗布固定。一般晚上用藥效果最好,如果較為嚴重,白天也可以敷用,治療期間應避免重體力勞動。

  三、 薰洗提肛散:柯子、五倍子、椿根皮、石榴皮、枯礬各50克,水煎,待溫坐盆,先薰後洗肛門,每次20-30分鐘,每天早,中,晚各一次。

  脫肛的發病原因

  ⑴引起直腸脫垂因素有:

  ①解剖因素:小兒骶骨彎曲度較正常淺,直腸呈垂直狀,當腹內壓增高時直腸失去骶骨的支援,易於脫垂。

  ②盆底組織軟弱:老年人肌肉鬆弛,女性生育過多和分娩時會陰撕裂,幼兒發育不全均致肛提肌及盆底筋膜發育不全、萎縮,不能支援直腸於正常位置。

  ③長期腹內壓增加:如長期便祕、慢性腹瀉、慢性咳嗽等因素,均可致直腸脫垂。

  ⑵發病學說:目前認為直腸脫垂的發生有兩種學說:

  ①滑動性疝學說:認為直腸脫垂是直腸盆腔陷凹腹膜的滑動性疝,在腹腔內臟的壓迫下,盆腔陷凹的腹膜皺襞逐漸下垂,將覆蓋於腹膜部分的直腸前壁壓於直腸壺腹內,最後經肛門脫出;

  ②腸套疊學說:正常時直腸上端固定於骶骨岬附近,由於慢性咳嗽、便祕等引起腹內壓增加,使此固定點受傷,故易在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發生腸套疊。也有人認為以上兩種學說是一回事,只不過是程度的不同,滑動性疝也是一種腸套疊,只是沒有影響到整圈腸壁。而後者是全層環形套疊。


寶寶脫肛的症狀有哪些
脫肛的臨床症狀
相關知識
脫肛的最佳治療偏方
脫肛的最佳治療方法
肛裂的最佳治療偏方
脫肛的最佳治療方法是什麼
脫肛的最佳治療方法及常見症狀
痔瘡的最佳治療偏方
鼻炎的最佳治療藥方
鼻炎的最佳治療土方法
灰指甲最佳治療偏方有什麼
女性脫髮的民間治療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