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茶道的詮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天目茶道》將採茶之樂、品茶之趣和茶禪一味的至高境界完美融合在一起,給觀眾們奉獻了一場高雅的藝術享受。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混沌始開,江南古陸。天池蒼穹,震旦天目。”

  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原創茶藝情景劇《天目茶道》,在她的序曲、微電影《天目音畫》展現的奇麗風光和珍稀動植物中開場。遼遠的過去續接可觸控的年代。“梅福植茶”“彭祖採芝”“昭明分經”“明本說法”“天目問茶”五幕微話劇,似詩畫卷軸徐徐開啟,低吟淺唱出天目山千百年來茶文化發展的軌跡及其風韻。

  2013年10月15日晚,秋雨濛濛,臨安圖書館內燈光閃爍,《天目茶道》品鑑會正在舉行。參加“天目”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嘉賓和臨安茶文化愛好者近200人,共赴了一場特殊的茶會。

  這是一場與茶的約會,與人的約會,跨越時空,也融匯天目山的自然和人文。相傳,梅福是東南地區人工種茶的第一人,他在西漢末年隱居天目山的垂溜山下種茶為樂,或可稱“天目茶祖”。據說,杭州西湖龍井茶的主產地梅家塢的村民,就是天目梅家後裔。第一幕,背景圖說“雲霧繚繞兮出佳茗,佳茗葉大兮採獨遲”“種茶為樂兮澤鄉民”,梅福帶領孫女梅茶穀雨開採茶葉。接下來,該劇採用“穿越”組合的方式,先用三幕劇分別單獨表現三位先賢在天目山的傳說和事蹟:上古壽星彭祖在這裡活到120多歲,被尊為利用原始野生茶和道家養生的鼻祖;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在這一帶品茶而分經選文,是儒家文化的光輝篇章;被譽為“江南古佛”的中峰明本,在這裡喝茶坐禪,以茶參道,成為元代影響最大的禪門宗匠。

  第五幕,三位先賢受邀品嚐梅福自家栽種採製的雨前新茶。三位先賢品茶後,分別從“道家”—“茶性苦澀,與藥同源,苦則寒涼,去火解毒,長生少容,大有益也”、“儒學”—“茶性清正,與君子同,清雅和悅,惠澤天下,士者之心,國之器也”、“釋教”—“茶性沖和,與禪法通,清寂空靈,禪茶一味,禪門之寶,法之媒也”等三個角度論茶,試圖點出中華茶道的真諦,同時也在證明“臨***安***為茶源”的說法。

  這部原創情景劇演繹了天目文化“天地人三才和合,儒釋道三教融匯”的特質,每一幕微話劇中,分別有代表“儒”“釋”“道”風格的茶道表演,作為背景演繹。舞臺正中仿天目山岩石設計製作的茶臺上,鐫刻著紅色“天目”二字和幽幽的爐火,作為主題舞美造景,貫穿始終。但是,也許“表演形式上的創新是一個亮點,把茶藝表演與微電影、微話劇相結合,貫串的理念就是茶通百藝、整合創新”,《天目茶道》編劇導演、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鮑志成研究員介紹說。

  所謂“穿越”“整合”“微文化”等,都是當下流行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網路文化現象。《天目茶道》採用“穿越”的形式,把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會聚一堂,又用組合的方法把微電影、微話劇、舞臺劇及器樂演奏等多種藝術形式有機整合在一起,用茶道表演來展示主題,這是一種緊隨時尚的嘗試。茶通六藝,雅俗共賞。這部“混搭”的茶藝情景劇,把臨安天目山的自然生態、歷史文化一起呈現在觀眾面前。

  唐人陸羽在《茶經·八之出》中品評天下茶葉品質時說:“杭州臨安、淤潛二縣,生天目山,與舒州同。”宋代,天目山成為佛教聖地之一,飲茶之風興盛,講究品茶器具。當時有天目茶碗行銷各地,來此修行的日本禪僧帶回國的天目茶碗現已成為日本的國寶級文物。明成化《杭州府志》載,其時天目茶已被列為貢品。20世紀80年代,臨安茶產量曾達到浙江第二、全國第三的歷史高峰。

  終場時,洞簫之音低迴,男低音演唱主題歌“天目巍巍,東南聳秀。天目蒼蒼,古今風流。三才合一,天地人疇。三教融匯,儒釋道逑”,點化出天目文化的精神內涵。現場觀眾看得意猶未盡,久久沉浸在氤氳茶香與幽遠的天目山人文歷史之中……

  演出結束後,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廖寶秀說:“《天目茶道》以茶文化為載體,展示天目文化,演員們詮釋得很好,讓我們這些第一次來這裡的人瞭解了天目山。”日本專修大學的水上和則對劇中中日僧人互相交流的情節印象深刻,他認為天目山寺院點茶供佛待客所用的黑釉盞,就是由日本僧人帶回日本的“天目碗”。臨安市副市長裘小民表示:不同的歷史人物,以天目山為背景,以茶為主線串在一起,這是一種時新的藝術形式,也是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的一種非常有意義的實踐和嘗試。“其實你們的材料很豐富,可以打造成一個文化品牌,像杭州的大型情景劇《印象西湖》一樣,可以更好地推動臨安天目文化的傳播。”廖寶秀建議說。

  “喝茶”“品茶”“悟茶”,一壺香茗能示禮、傳情、養性、陶冶情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茶須臾不離。茶是平民化的,演繹、詮釋茶文化也應當大眾化。據瞭解,該劇從創意到撰寫劇本,再到這次“天目”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亮相,前後不過半年時間;劇組以業餘人員為主,大家都是利用平時休息時間、節假日來排練;服裝、道具、舞美、燈光也是節儉辦事。

  文化的生命力要以一系列生活方式來承載,茶文化承載的就是一種極富質感的生活方式。《天目茶道》是文化的約會,古樸優雅又帶著新潮的風格,相信會吸引更多的人關注茶、喜愛茶。

  願悠悠淡淡的茶香能展示天目山自然、人文之美,傳承中華文化的意蘊。

  《天目茶道》中對於茶文化詮釋

  9月15日晚,原創茶藝情景劇《天目茶道》品鑑會在臨安市圖書館舉行,參加“天目”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嘉賓和有關方面領導及臨安茶文化愛好者近200人,與天目先賢共赴了一場近一小時的特殊茶會。

  這場與茶的約會,不僅是跨越時空的約會,也是融匯天目山人文和自然的約會。相傳梅福是東南地區人工種茶第一人,早在西漢末年就隱居在天目垂溜山下種茶為樂,被譽為“天目茶祖”。劇中梅福帶領孫女梅茶穀雨開茶,並邀請天目山歷代先賢彭祖、昭明、明本一起品茶。情景劇採用穿越歷史、跨時空組合的方式,先用三幕劇單獨表現了三位先賢在天目山的歷史事蹟。上古壽星彭祖採食桂芝,導引行氣,長生少容,活到120多歲,被尊為原始茶起源和道家養生之祖。他與臨安有不解之緣,相傳晚年歸隱八百里,還是臨安望族錢氏的遠祖。昭明太子隱居天目分經選文的故事,更是天目山儒家文化彪炳千秋的光輝篇章。被譽為“江南古佛”的中峰明本,是元代影響最大的禪門宗匠,在天目山寺院喝茶坐禪,以茶參道。到劇中第五幕,梅福把三位先賢請到自己家中,請他們品嚐自家栽種採摘的雨前新茶。三位先賢品茶後,分別從道、儒、釋三個角度進行了論茶,點出了中華茶道的真諦,也印證了“臨為茶源”。每一幕微話劇中,分別有代表儒釋道風格的茶道表演,作為背景演繹。舞臺正中仿天目山岩石設計製造的茶臺上鐫刻的紅色“天目”二字和幽幽的爐火,作為主題舞美造景貫穿全劇。

  這部原創情景劇演示了天目文化“天地人三才和合,儒釋道三教融匯”的超逸品格和巨集大氣韻,詮釋了“杭為茶都,臨為茶源”和中華茶道的真諦。“天目山自然生態得天獨厚,歷史文化悠久厚博,這裡還是我國原始茶起源和人工種植茶葉最早的地方之一。這部情景劇從一個創意到撰寫劇本,再到這次‘天目’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亮相,前後不過半年時間。劇組都是業餘人員為主,大多是第一次登臺演戲,大家都是利用休息時間、節假日來排練。服裝、道具、舞美、燈光都是簡單從事,節儉辦事。尤其是我自己做編導也是第一次,總體來說藝術水平不高,但觀眾的反響不錯,表演形式上的創新是一個亮點,把茶藝表演與微電影、微話劇相結合,貫穿了我的一個理念,就是茶通百藝、整合創新。”《天目茶道》編劇導演、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鮑志成研究員介紹說。

  所謂“穿越”、“整合”、“微文化”等,都是當下流行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網路文化現象。《天目茶道》採用穿越的形式把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會聚一堂,又用組合的方法把微電影、微話劇、舞臺劇、管絃樂、民樂等多種藝術形式有機整合在一起,用茶道表演來展示天目山的歷史文化,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茶雅俗共賞,茶通六藝,可與其他文化藝術樣式“混搭”,這部茶藝情景劇在展示茶道表演的同時,把天目山的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和臨安的茶文化一起推向了觀眾。

  茶作為最健康的飲品,源於中國,興於亞洲,惠及世界。遠在四五千年前,就有“神農氏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喝茶”、“品茶”、“悟茶”,一壺淡淡香茗能示禮、傳情、養性、陶冶情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茶須臾不離。杭為茶都,臨為茶源,臨安茶葉歷史悠久,天目青頂、天目龍井和順溪大方早已名聞遐邇,香飄四海。陸羽在《茶經·八之出》在品評天下茶葉品質時說:“杭州臨安、於潛二縣,生天目山,與舒州同”。宋代,天目山成為佛教聖地,飲茶之風興盛,對品茶器具也十分考究,所產天目茶碗行銷各地,來此修行的日本禪僧回國時帶走的天目茶碗已成為日本國寶級文物。明洪武初,茶事栽培與飲用皆有發展,從明成化的《杭州府志》可知,其時天目茶已被列為貢品。萬曆年間,時人將“虎丘”、“天池”、“陽羨”、“六安”、“龍井”、“天目”並列為名茶六大佳品。清代,臨安茶又有發展,康熙十二年***1673***《於潛縣志》載:“邑之仰食於茶者十之七”,茶葉已成為鄉民的主要經濟收入。雍正九年***1731***,敕修《浙江通志》“杭州府物產”載,名茶有“龍井茶”、“天目茶”、“徑山茶”、“昌化茶”。到20世紀80年代,臨安茶產量達到浙江第二、全國第三的歷史高峰。

  《天目茶道》將採茶之樂、品茶之趣和茶禪一味的至高境界完美融合在一起,給觀眾們奉獻了一場高雅的藝術享受。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廖寶秀說:“以茶文化為載體,展示天目山文化,演員們詮釋得很好,讓我們這些第一次來這裡的人瞭解了天目山。”臨安市民宓國賢也認為:“各種歷史人物穿越在一起,問茶問道,很有時尚感;臨為茶源,從茶祖梅福開始,又有歷史的縱深感。這種方式大眾易於接受,對於傳播臨安文化起到很大作用。”而來自日本專修大學的水上和則對劇中中日僧人互相交流的情節印象深刻,他認為極有可能是在這類交流活動中天目茶碗由日本僧人帶回了日本。不過有的觀眾也認為此劇仍存在深度挖掘的空間。“其實你們的材料很多,整部劇還可以更豐富。道具等方面更精美準確一些,增強專業性,打造成一個文化品牌,像杭州的大型情景劇《印象西湖》一樣,讓每一個來天目山的人,去看看這部劇,兼具文化性、娛樂性、表演性,可以更好地推動臨安天目山文化的傳播。”廖寶秀建議說。文藝評論家趙美成觀後指出,劇本語言典雅,內涵豐富,寓意深刻,但演員傳達還不夠到位,值得繼續打造。還有的觀眾提出,有的道具過於簡陋,演員表演感覺不過癮。

  文化的生命力要以一系列生活方式來承載,茶文化承載的就是一種極富質感的生活方式。茶道是飲茶風俗和品茶技藝的藝術結晶,具有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意蘊。目前天目雨霧茶傳統加工技藝已列為省級“非遺”,昌化大方茶傳統加工技藝列為市級“非遺”。臨安擁有錢王文化、天目文化等特色地方文化,是中華茶文化取之不竭的源泉。臨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裘小民在觀看後表示,不同的歷史人物,以茶道為主線,以天目山為背景,串聯在了一起,這是一種嶄新獨特的藝術形式,也是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的一種非常有意義的、成功的一次實踐和嘗試。

  《天目茶道》是茶的約會,文化的約會,大氣又不失精緻,這樣的形式定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茶、喜愛茶,在悠悠茶香中傳承天目茶文化,展示天目山自然之美和人文魅力,打造臨安文化的新名片。

 

天下第一壺茶文化公園的基本介紹
談論茶道的特性與理念
相關知識
天目茶道的詮釋
中國茶道的解釋有何形式
跆拳道精神的詮釋
茶道的含義解釋
天津茶道茶具的使用方法
替天行道的解釋和造句
茶道的步驟與分類
茶道的海報圖片
茶道的基本步驟
愛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