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附子是一種常見的中藥,那麼你知道是什麼嗎?下面小編給你詳細的介紹,一起來了解吧!

  是什麼?

  1.《本草衍義》:烏頭、烏喙、天雄、附子側子凡五等,皆一物也,止以大小、長短、似象而名之。後世補虛寒,則須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圓大及半兩以上者,其力全,不僭。風家即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熱性,不肯就下,故取敷散也。此用烏頭、附子之大略如此。餘三等則量其材而用之。

  2.張元素:附子以白朮為佐,乃除寒溼之聖藥,溼藥少加之引經。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烏、附是也。

  3.《湯液本草》:附子,入手少陽三焦、命門之劑,浮中沉,無所不至,味辛大熱,為陽中之陽,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表涼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逆也。

  4.朱震亨:氣虛熱甚者,宜少用附子以行參、芪,肥人多溼,亦宜少加烏、附行經。《衍義》論附子有五等,同為一物,以其形命名而為用,至哉言矣,然猶未明也。仲景八味丸以附子為少陰嚮導,其補自是地黃為主,後世因以附子為補藥誤矣。附子之性走而不守,但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黃之滯,可致遠爾。

  中藥附子的基本資訊:

  【入藥部位】為毛茛科植物烏頭***栽培品***的旁生塊根***子根***。

  【性味】 辛甘,熱,有毒。

  ①《本經》:"味辛,溫。"

  ②《吳普本草》:"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溫。"

  ③《別錄》:"甘,大熱,有大毒。"

  ④《本草正》:"醃者大咸,性大熱,有毒。"

  【歸經】 入心、脾、腎經。

  ①《湯液本草》:"入三焦、命門。"

  ②《本草經疏》:"入手厥陰、命門、手少陽,兼入足少陰、太陰經,亦可入足太陽。"

  ③《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

  ④《本草再新》:"入心、肝、腎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禁/宜人群】陰虛陽盛,真熱假寒及孕婦均禁服。

  ①《本草經集註》:"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甘草、黃芪、人蔘、烏韭、大豆。"

  ②《品彙精要》:"妊娠不可服。"

  ③《綱目》:"畏綠豆、烏韭、童溲、犀角。忌豉汁、稷米。得蜀椒、食鹽,下達命門。"

  ④《本草匯言》:"若病陰虛內熱或陽極似陰之證,誤用之,禍不旋踵。"

  【炮製方法】

  1.淡附片:取鹽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淨,置鍋內與甘草、黑豆加水同煮透,至切開後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去甘草、黑豆,颳去皮,切為兩瓣,置鍋內加水煮約2小時,取出,晒晾,反覆悶潤數次,潤透後切片,晒乾。***每鹽附子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2.炮附片:取鹽附子洗淨,清水浸泡一夜,除去皮臍,切片,再加水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用薑湯浸1-3天,然後蒸熟,再焙至七成幹,倒入鍋內用武火急炒至煙起,微鼓裂為度,取出放涼。

  【地理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地草坡或灌木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遼寧南部、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廣西、四川、貴州、雲南。主要栽培於四川。陝西、湖北、湖南、雲南等地也有栽培。

中藥鉤藤的功效和作用
中藥茯苓的功效和作用
相關知識
中藥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蠍子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梔子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梔子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中藥蓮子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附片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附片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榧子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榧子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升麻的功效與作用及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