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活中的哲學論文優秀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羅素先生說,哲學是對迄今為止無法取得確定知識的事物的思考。章太炎先生說,所謂哲學,不外乎是對宇宙人生原理之所見而已。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生活中的哲學論文,歡迎閱讀!

  生活中的哲學論文篇一

  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

  摘 要 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物質豐盈的追求沖淡人們對哲學的關注,哲學成為備受冷落的學科,本文從筆者的理解出發,簡要說明哲學作為一種智慧之思,其就價值在於能引導人們求真、明善、審美,將哲學精髓融入生活可以提高自身修養和精神境界。

  關鍵詞 求真 明善 審美 融入生活

  1 哲學是什麼

  什麼是哲學?哲學有什麼用?有人用“深奧”來形容,有人用“無用”來歸納,也有人以“故弄玄虛”來解說,說哲學就是故意把大家都懂的道理用大家都不懂的艱澀的話說出來。凡此種種,皆是人們對哲學的不解和偏見,那麼究竟什麼是哲學,哲學的使命是什麼,學習哲學有什麼意義呢?

  哲學一詞是philosophy的音譯,由希臘詞philo和sophia組成,philo是“愛”的意思,sophia是“智”的意思,因而philosophy就是“愛智慧”的意思。哲學是一種智慧,但單純的智慧卻不是哲學,哲學是一種對智慧的熱愛、追求的過程,是人類探求真理的能力。哲學智慧是一種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變革的智慧,可以引導人們在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進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促進社會觀念更新,科技進步,實現人類的自我超越和發展。

  羅素先生說,哲學是對迄今為止無法取得確定知識的事物的思考。章太炎先生說,所謂哲學,不外乎是對宇宙人生原理之所見而已。作為智慧之思,哲學源於驚詫和憂患,一方面是對宇宙、自然奧祕的探尋;另一方面是對社會、人生的關切。魏源在《默觚下·治篇二》裡寫道“人不憂患,則智慧不成。”正是這種對宇宙、自然的好奇和追問,對人生、社會的現實關切才使人逐漸形成了對世界的認識和把握。

  哲學雖然不能像具體科學一樣給我們提供具體知識,也不能提供解決具體問題的答案,貌似哲學除了空談理論,別無它用。但是哲學的功用又非其他具體科學所能比,哲學是大智慧,其內容涵蓋宇宙、社會、人生等等,構築了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為人類更好地生存發展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指導。哲學的批判性和反思性使其能看得到人們熟知而不知的東西,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深遠。正因為其蘊含範圍之廣,思索問題之深,因而需要不斷地進行反思與超越。哲學具有一種追本溯源、窮根究底式的精神,對思維物件持徹底的批判態度,因而可以說哲學是一種批判性的思維。哲學的反思以人類精神為物件,哲學批判的不僅是思維的物件,同時還包括思維本身,在批判中通過分析和整理,不斷突破思維中的樊籬,獲取真理性認識。

  任何一種哲學的產生都有其時代前提和背景,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有著鮮明的時代性,沒有任何一種哲學普適古今一切社會,因而哲學始終“在路上”,不會止於某個歷史時段,其價值觀,思維方式始終處於不斷的演變之中。這也正是哲學的魅力所在,吸引著一代代哲人在這條路上不懈前行。

  2 哲學有什麼用——求真,明善,審美

  “哲學有什麼用”似乎是一個難以一下子說清楚的問題。如果這裡所指的“有用”是用途、功利等用處,那麼顯然,哲學沒有任何實際用處:哲學不能當飯吃當衣穿,不能讓人馬上升官發財,不能送飛船上天,不能緩解貿易逆差,也不能促進就業……總之,無論是個人的利益還是社會的發展,似乎都不能直接從哲學中得到什麼。

  有人說哲學只是不停地設問,但是從來沒有確定答案,其是否具有功用值得懷疑,哲學活動總是由一個問題進入到另一個問題,由一個思想上的矛盾進入到另一思想矛盾,似乎永無終止,很難發現其真正價值在哪裡。其實這種說法,是因為不瞭解哲學思維的特點。哲學需要具有不斷質疑、否定、批判的態度,在不斷思考中越來越臨近真理。哲學是一種思維方式,通過不斷融貫各種知識,使人們的哲學思想形成系統,逐步豐盈,因而學習哲學能大大提高一個人的思維能力。

  人具有求知的本性,在以哲學之思反觀世界、社會和自身的時候,哲學能讓人學會如何求真,明善,審美,從而在實際生活中以指導人的言行,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真、善、美是我們追求的價值目標,而非事物自身的規定性,而價值本身的判斷標準就是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的,因而離開人的物件化活動,事物自身無所謂“真”“善”“美”,它們與人的物件化活動密切相關,是從人的角度看的的“真”、“善”、“美”。離開人的物件化活動,離開物件與人的內在關聯,我們無從斷言物件的“真”、“善”、“美”,只有在求真、向善、審美活動中,才有物件的“真”、“善”、“美”,並且物件的“真”、“善”、“美”才能得到理解。而哲學學習正是教我們如何求真、向善、審美。

  從中西方哲學的比較來看,“求真”的功能在西方哲學中表現更為突出。從柏拉圖開始,西方哲學關心的是“何為真”,“如何為真”。這種世界觀的延續一方面表現在自然哲學上,“求真”的態度促成了科學精神的誕生,產生了一批偉大的科學家,形成了一批對人類社會發展影響巨大的科學發現,也促進了科學哲學的發展;另一方面,在形而上學的思維領域,從思維開始,針對命題的真偽展開論證研究,這裡討論的“真”不是主觀反映和客觀實在的完全同一,而是一個命題在體系內可否被證偽,此體系和他體系之間是否相容,思維領域的這種“求真”思想促使人們哲學領域的思想成果日益豐富,哲學流派日益增多,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哲學的“明善”功能在中國哲學中表現得更為突出,中國哲學以儒、道二家為主體,儒學以倫理為其主要要義,“仁”是其核心思想,主張捨生而取義,實現個人的價值;道家講究清靜修為,順應自然,無為而治。探討的都是如何至善的問題。正如張岱年先生所說:“中國哲人認為真理即是至善,求真乃即求善。真善非二,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準則。”①在中國哲人思想中,“真”與“善”二者是合一的,“真”即“善”,“善”即“真”,離開“善”而求“真”是不可能的。

  “審美”一般包括幾個不同方面:認識事物的屬性、描述事物的內涵、判斷事物的價值、評價事物的品格等。許多人認為“美”和“善”是不可分的,“美”以“善”為內容,“善”以“美”為形式,二者高度統一,方可成為完美的事物,甚至於有人認為美可直接等同於善。“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謂之“五美”。這裡,美本身就是善或德性。“美”是“善”的外在形式,“仁”和“禮”的道德價值才是實質,才是根本,所以說“美”只是人們實現“善”的手段。哲學讓人懂得何為“真”,何為“善”,何為“美”,在“求真”、“明善”、“審美”的過程中將知行合一,不斷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3 將哲學作為一種生活態度融入生活

  哲學告訴我們仰望頭頂的星空,也告訴我們要走好腳下的路。哲學讓我們明白我們要保持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好奇和驚異,不斷質疑、探索、創新,更告訴我們要將哲學融入生活,增加自身的修養,精彩地活著當下。馮友蘭先生說,“每個人都要學哲學,正像西方人都要進教堂。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

  作為一種生活態度,哲學需要通過對日常思維的批判,確立一些終極的生活原則,從而達到心靈的寧靜與超脫,不為名利所動,保持自身的獨立與自由。日常思維充滿了偏見與謬誤,囿於眼前,看不到深遠的地方,在看待事物的時候總會以一種短淺的目光,以物質性的標準來衡量一切,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質,看不到事物發展的緣由和趨勢,若矇蔽於日常思維必無法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因而需要改變這種思維方式,需要以一種理性的眼光、平和的心態看待世界,以懷疑的態度,批判的精神,發展的觀點來看待事物。

  哲學具有終極意義的追求,追問世界的本原,追問生命的真諦,追問人生的價值,追問到生命的意義,睿智的哲人把哲學融入生活,以一種開放的、豁達的心態對待生活,不執著於當前所得、所失,以真、善、美為準則塑造自我,不斷實現對自我的超越,對當下的超越,最終獲得心靈上的寧靜與超脫,我覺得這才是將哲學融入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學習哲學的最高價值。哲學具有求真、向善、審美的特徵,以真、善、美為原則,對我們的生活給予精神上的指導。

  以一種哲學的態度生活,就是要懂得懷疑、批判,突破限定而追求自由。哲學思維的精神是自由的,只有思想自由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用獨立的思想思考關於世界、人生的問題,達到精神上的超脫與寧靜。比如我們現在的生活中,許多人追逐的是物質上獲得的多少,薪水多少,房子大小,車子品牌等外在的東西,並把這些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為了“成功”而心甘情願地成為“房奴”、“車奴”,而完全忽視自己精神世界的建設。豈知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物質財富的增多,手中權力的擴大並不能完全滿足人的需求,因為人不僅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除了有物質性的需求,還有更高層次上的需求,即精神需求。

  以哲學的態度生活,要以出世的態度入世,淡看是非得失,以理性的態度生活,保持對事物的好奇之心,保持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將心靈超脫於物,不做財富、權力的奴隸,清醒地認識生活的意義,避免陷入世俗泥潭而不能自拔,這樣才能保證生活具有生機。

  生活中的哲學論文篇二

  走進生活\感悟生活—學哲學\樂哲學\用哲學

  [摘要] 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係,把哲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活學活用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教師與學生的融合,理論性與故事性的結合。

  [關鍵詞] 哲學 課堂效率 師生關係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學習新理念不斷探索新課改下的教學模式已成為廣大政治教師的自覺追求。如何才能提高政治課教學的課堂教學效率,真正讓學生體驗到上政治課的樂趣,提高學生學習學習“生活與哲學”教材的積極性是我們所有高中政治教師都要面對的一個新課題。在“生活與哲學”的教學實踐中,我主要是從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以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係,把哲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活學活用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教師與學生的融合,理論性與故事性的結合。

  我國古代強調師道尊嚴,所謂,天地君親師,師嚴生敬的關係模式已經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在生活與哲學教學中,我們必須倡導一種新型的民主的師生關係,即教師與學生是一種平等、合作、互動的關係,學生應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教師將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參與者、合作者轉變。具體來說教師對學生要有關愛之心、理解之心、寬容之心,要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來看,充分相信學生,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要滲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這種模式下,師生關係平等了,課堂互動的隔閡就消失了;教師由單純的灌輸者變成了知識生成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學生的主動性就提高了。比如說,教師可以主動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丟擲問題,與學生共同討論、研究。這樣一方面學生走神、打瞌睡的機會就少了,更重要的是學生參與課堂的心理壓力減輕了,參與的主動性提高了。

  ***二***提供富有時代性、趣味性強的背景材料,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的課堂氣氛。

  在教學的程序中,政治課教學面臨嚴峻的挑戰。如果教學內容枯燥 ——無味,教學情境沉悶——無趣,理論傳授還是那種填鴨式教學方式,那麼必然導致學生聽課喪失興趣。這個時候教師講得再怎麼透徹、深入、條分縷析,學生興趣不高那也是事倍功半。所以,與其讓學生被動地接受,不如讓學生有興趣的主動參與,即使教師講的不多,但學生會高效率地接受,這樣的教學效果就事半功倍了。比如說在講哲學矛盾分析法一分為二、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入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網路現象——在網路中我們可以便捷地查閱各種有效資訊,進行學習,但網路中也攙雜著迷信、淫穢內容;網路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但過分沉迷與網路聊天、網路遊戲的弊端也逐漸凸現。在講文化生活時我們引入學生熱衷討論的超級女生、歌壇新秀,以此展開討論。這樣學生既樂於參與了,也能夠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提高自己認識問題的高度,學會理性地看待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尤其需要老師注意的是背景材料一定要突出主題,切忌過多、過雜而掩蓋了我們要講的知識、喧賓奪主。

  ***三***搞好學法指導,提高課堂效率

  學習是一個內在過程,知識獲得多少,在很大程度上要通過測量學習後的記憶得到結果。所以記憶是保持、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是學習的象徵。同時記憶也是高考所要求的各種能力的基礎、起點。在教學中,如果學生的記憶效果很差,覺得政治理論枯燥、拗口、難消化,他們的學習興趣必然大大降低。所以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記憶方法,是大有益處的。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習的有效性,也可以直接地增強知識記憶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提高學生獲取有效資訊的能力。在這裡有不少老師經常提到的層次記憶法。將內容分成若干層次來進行記憶。比如提到如何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可以將課本上一大段內容分為四個層次,即“一個主旋律,一個原則;二為服務,雙百方針;三個貼近,三個創新;四種精神”便於從整體上把握要記憶的內容,有的放矢。再有聯想比較記憶法。是指對一事物的感知和回憶,引起對所學同類事物或具有相反特點事物的回憶。如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不同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哲學中根本對立的哲學派別和觀點等,這裡只要記住一個事物,就能迅速準確地聯想出與此相對應的其他事物,並與之進行比較。這樣記憶的知識準確,印象深刻,不易遺忘。以及重點記憶法。是指在紛繁複雜的內容中抓住重點和關鍵。抓住重點和關鍵,就能“綱舉目張”等等……

  ***四***創設研究性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參與競爭意識

  中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思維、獨特的見解,並且有強烈的表現欲,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營造思考探究的氛圍,努力使課堂成為學生暢所欲言、自由發表見解的學習空間。同時利用各種引導學生競爭表現的機會,讓學生樂於在學習、思維方面凸現自己。不過這不能脫離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認知實際。教師應像電視臺的“導播”那樣,讓學生的言論入情入理而不恣情放縱、新穎獨特而不失共振共鳴。比如我們可以鼓勵學生:這個問題不是哪一個人說了算的,需要大家共同探討說明。甲組同學對這個問題分析得不錯,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處,誰能補充完善?A組的同學表現很好,那麼乙組的同學呢?等等這樣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思考的過程中來,以提到課堂的效率和效果。

  總之,現在的中學生總是渴望被認可,如果忽略了學生的這一心理需要,不去主動發現和承認學生的成功之處,久而久之他們的學習、思考以及表現自己的積極性就回消失,另外,這一節課的成功還取決於學生的主動思考、積極回答問題,取決於學生的認真聽講、自覺提高,同時也取決於部分學生能夠及時糾正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讓學生變得更自信,更積極主動,更具責任意識,只要我們努力,在生活中學哲學、樂哲學、用哲學,一定會讓學生終身受益!

  生活中的哲學論文篇三

  如何教好《生活與哲學》

  《哲學與生活》這門課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非常枯燥、乏味,學起哲學來只會死記硬背,往往是學了、背了、記住了,但是做題時卻毫無頭緒,於是慨嘆哲學太難了。哲學——其博大內涵需要我們去開拓!對於如何上好《哲學與生活》這門課總結如下幾點:

  激發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

  可以巧用寓言故事、成語故事,比如:莊子夢蝶、疑鄰偷斧、量體裁衣、九方皋相馬、刻舟求劍、田忌賽馬等等。這樣學生學起來會興趣盎然,在聽了故事的同時,也學到了哲理,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教師可以多舉些例子,運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自己去體驗知識,把複雜的哲理簡單化、生活化。

  例如:從同學們為什麼選擇文科或理科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出,每個人作出選擇的時候,依據是不一樣的,但無一例外,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的,這就恰恰符合哲學裡的觀點——“一切從實際”出發。

  又如:我們常常聽到某某學生因為考試考得不好,而一蹶不振,放棄學習。在這裡,學生會對人生有正確的認識: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是充滿著挫折,但我們在挫折中會一步一步地邁向前進,走向成功。即哲學上通常所說的一句話: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需要老師在講課的

  過程中充分地去挖掘。這樣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要善於把深刻的道理與通俗的 語言相結合

  哲學深奧,但哲學 教育不應深奧不測。教師要根據物件的實際,把深刻的哲理內涵與既要規範又要通俗的表達結合起來。教師要把握學生可以接受理論的程度,瞭解學生的興趣,知道學生喜歡的語言***“時代的性格就是年輕人的性格” ,這往往表現為語言的使用***。要學會用“幽默風趣的生活語言”解析“規範有序的學術語言”,即適當地採用非學術性的語詞講解學術性的內容。這種“用通俗的語言講親切的 經驗”,使學生“喜聞樂見”,並 體會其中的哲理,進而進一步上升到系統化、理論化的高度。

  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

  在教學中師生如何交流探究,學生如何合作探究?

  師生之間要進行思維交流。這不是在一問一答中的“前進”,而是在共同思維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萌發新的見解。這既是學習理論的過程又是思維訓練的過程。交流中教師要說出自己感悟的思維過程,與學生分享體驗。

  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提倡問題意識。無疑不思,無思不悟,無悟不進。要鼓勵學生 發表不同意見,課堂上無人提問並不是好現象。要在爭辯中求得對知識理論的正確把握。要養成批判性的思維,要有理性地焦慮,要帶著新的問題“下課”。

  要處理好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關係。我們講述的觀點是確定的。但確定性中有不確定性,不因闡釋確定性而否認不確定性。同時更要注意在不確定性中肯定應當確定的結論。教師的態度要親切,營造師生在同一個平臺上交流的氛圍。

  當然,僅以這些形式表達哲學問題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根據教學 實踐靈活運用。總之,學習哲學就是要讓學生知道,哲學並不是那麼神祕,它與我們的生活與自然、 社會息息相關,並且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 工作。讓哲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讓學生用心去感悟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因為它們都蘊含著一定的哲理!

  >>>下一頁更多精彩“生活中的哲學論文”

西方哲學史論文
哲學與人生經典名句
相關知識
淺談生活中的哲學論文優秀範文
生活中的哲學論文題目
生活中的哲學論文精選
生活中的哲學論文精選
與生活中的感悟隨筆優秀美文
生活中的哲學的論文
學生團員的自我評價優秀範文
實習生個人的自我鑑定優秀範文
求職簡歷中的自我評價優秀範文
寫人作文以我的同學為題優秀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