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太極拳的根本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自然是太極拳的本源。太極拳是人根據自然之理創造的,人是天地自然合氣而化生的,所以說自然為太極拳的本源,為太極拳之根本所在。下面由小編給您介紹一下關於:。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講明人類進德修學的次第程式,講明人類進道而至最高境界,必與道和自然打成一片,而以“天人合一”為極則。站在太極拳學的地位來談太極拳的最高境界,談太極拳學的修學層次,應在老子所說的“人法地”之前加上“太極拳法人”這一節文字,而為“太極拳法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將全文精簡概括,則“太極拳法自然”一言而已。太極拳法自然,這是太極拳道之能事的全部與終極的追求。

  自然,是天然;自然而然,指宇宙間非人為的又包容人為的本然狀態。古人曰:“天動不欲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又曰:“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道,萬物自相治理。”太極拳之道以明理為開始,以人為主宰,以文化為基礎,以自然為宗旨,終於無為無造,不欲拳而自拳,不欲成而自成,不欲神而自神,則為太極拳學的最高境界,最終理想。

  從自然總的根本來看,拳道人道無非是自然之道,站在拳道的角度看,自然有自然之道,人有人之道,太極拳有太極拳之道。太極拳之道雖以人道、自然之道為統帥,為依據,為最高之表現形式,但畢竟不是人與自然的全部內容,而以人、自然的理法道義為用,從而自成一個體系。太極拳之道雖獨立成為一個體系,然而畢竟是人為的,是自然能量所分化的,總離不開人和自然的意志,離不開人與自然的精神。大道貫通小道,小道無非大道,大小分合之際,太極拳的妙道就在其中了。



 

  自然既為萬物之本,為太極拳之本,對自然大道的體認和感悟當然是太極拳學的重要之環節。

  北宋初道教學者陳摶***希夷***所著《先天圖》是理學的理論基礎,對後世影響很大。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與《先天圖》就是一脈相承的關係。陳摶說:“無極而太極。”無極為自然本體之代名,太極為道之代名。道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道與自然的轉換作用是先天形成的。陳摶又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二儀立焉。”這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道為一,一生出來而成陰陽二儀。陰和陽是自然界中兩類最為基本的性質。這兩類性質互為其根,相生相成,至極而變,變極又復。陳摶對自然界的變化所持的觀點是:“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陰陽二氣交感,五行相生便衍化出無窮萬物。《黃帝內經•素問》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自然界中兩種最基本的氣體物質就是陰和陽,這兩個方面合為一個整體。

  陰陽生物,必先有天地與五行。朱熹說:“天地初間只是陰陽之氣。這一個氣執行,磨來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許多渣津;裡面無處出,便結成個地在中央,氣之清者便為天。”陰陽二氣相關,似水與火相碰,會引發聲響動力,會產生新的氣體物質。

  古人認為,自然就是氣,氣便是道、便是自然。先哲們說:“通天下一氣耳。”“凡虛空皆氣也,聚則顯,顯則人謂之有;散則隱,隱則人謂之無。”而現代科學對自然現象的解釋,認為無非是“細胞”“原子”的分化組合,這也許是對古人所謂“氣”的性質另一種解釋和發現吧!

  按自然就是氣的說法,自然無形之物質即為天,自然有形之氣體即為地,天地之氣派生之萬物,都包含有天與地之物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一微妙的規律被古代先哲發現,確認地上的微細物質,天上有之,而天上的微細氣體,地上亦有之。陽光下能見空氣中之細塵,可見天之有物質;地下物質經放大可見到,說明地之有微氣。我們可以做一個科學試驗,將一枚針的尖端部位用精密顯微鏡放大到幾十倍再拍成照片,可以見到此刻精密堅挺之針端,居然會有如假山石般大小不同的很多氣孔。根據這兩種事實,可見天上有地面的微細物質,地面有天上的微細物質,亦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只是我們的肉眼視力有限不能精察而已,故不能明見宇宙中有無相生互化之實相。

  人與太極拳法是自然衍化的產物,拳道是人與自然合運的碩果。人類通過“肇於自然”“造乎自然”的雙運不斷努力,建立起太極拳法藝術的完整形象。

  自然運而有天與地,拳道運而有形質與神意。拳法的招式痕跡,如同自然之地的性質;拳法運動中的氣息效果,如同自然之天的性質;拳法的形質與神意,實則是“太極拳法自然”的成果,全由取法自然而立天地二儀所得。拳論曰:“拳之妙道,神氣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這是講明陰陽合氣方能成全拳道。拳論又言:“拳必有神、精、意、氣、勁、五者闕一,不為成拳也。”此又以人道建立拳道。神、精、意、氣、勁為人之五性,究其本源,實為自然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故,自然天地的性質,為太極拳法性質的根本依據和源頭。歷史上的陳長興、楊祿禪等之所以成為一代拳聖,與聞乎道而齊於自然這一大因素密切相關。

  自然之道為陰陽相生之道,動靜互為因果之道。拳法之道法於自然而成相生之理。拳法之道千招萬式,皆始於無極,皆始於一氣貫之。一氣貫之,就是從無極靜功開始產生太極拳行功,然後又復回至太極。一氣貫之,可以身法衍化出拳勢運動轉關相接之痕跡,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即所謂拳勢的生化須左右上下自然兼顧;而拳勢之間的銜接,應上式皆覆下式,下式以承上式,使拳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即所謂拳勢相生貫通而動靜互為其根。陳長興說:“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動、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連而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這是說拳法之道的理與法,總以自然之理與法為宗旨。陳鑫說:“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開闢動靜,柔之與剛。屈伸往來,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此言說明拳法運動中產生的形與意之勢來源於自然之運。自然之運來源於陰陽動靜交替之動勢。當今太極拳在世界上之所以這樣熱門、迷人、可愛,是因為太極拳功法中有一種“無極自發動功”的功法,此法是通過意識的能動作用,消除全身不必要的緊張狀態和激動頹喪的情緒,來調節身心健康,獲得精神愉悅。根據太極拳理,自然與人相對應,天地間有自然而然的自發運動,人類亦有自然而然的自發運動。人只要進入一種鬆靜的狀態,自發運動的現象就會出現,並由微動至小動,而至大動,然後逐步還原至微動,以至不動。這種自發運動之神奇,為常人所未曾經歷體驗。深於拳道實踐的拳家都會有這樣一種體會:最佳演練狀態亦往往生髮於自然放鬆、無所渴望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常能輕而易舉地發揮出平時難以達到的技藝水平,練出自己想像不到的妙勁來。從自然之理與太極拳理來看,這是一種先天的現象,是捨去後天的主觀思想和習慣之蠻力陋習,而回歸自然,引發先天功能的正常功效。

  拳法中多虛實、左右、先後、剛柔、快慢、上下、內外、開合、順逆、前後等變化對等的術語和方法,拳法的變化來源於自然之理而產生拳法的靜功和動功法則規律,是自然生化的法則和效果。這些規律不僅可以從自然中得到證實,並且可以在無極自發動功中加以驗證。有師曰:“拳有自然之形,法有自然規律;順法之規律,則拳形成;盡法之規律,則拳法妙也。”拳法一道在盡人工之能事的同時,尤其要體悟自然之道理,順應和運用自然的法則規律。要體驗“無為無造、萬物以自然運”的天工,就必須以自然之道、理、法、象、意、形、勢等法則規律,來進一步驗證拳法之道、理、法、象、意、形、勢,法乎自然、同於造化,以執自然之牛耳,便有不欲造拳而造拳,不欲拳神而拳神的得道徵候。

  先哲說:“志於道,道法自然。”道與自然,為萬有之本,天下所歸。道以自然為法,人以自然為則,拳法亦以自然為本。與道背馳而行,與自然相背而動,便是失道。失道即是無德,失道則會私慾膨脹,失道會使人虛偽像塗滿潤滑油一樣。古代聖賢以“天機”與“人慾”來區別人品的高下聖凡,拳品亦以“天然”與“功夫”來定拳家拳法的上下優劣。天機與人慾雖同出一心,然而有道與無道、有德與無德就是由此而區分的。

  人生在世,因紅塵浸染太久,往往為名韁利鎖所縛,為世俗之複雜見聞知覺所困惑,某些學拳者因此在學拳問題上茫然不明就裡,認為掌握了一點拳架和推手的技能,功夫就到上乘,拳法已臻大家,殊不知這是小人失於道、悖於自然,得“形”忘“意”,昧於成法的表現,使拳法至理隱而不顯。拳法之道與自然之道如是兩條不同方向之路,正是學拳者往往南轅北轍,不能到達上品拳法境界的主要根源。

 

習練陳式太極拳法的要領
太極拳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相關知識
自然是太極拳的根本
沉是練好太極拳的根本
傳統楊式太極拳的根基是腳的功夫
什麼是太極拳的技擊
陰陽中和之道是太極拳的靈魂
什麼是太極拳的勁
到底什麼才是太極拳的鬆
武當太極拳是否是太極拳的鼻祖
什麼是太極拳的概念
什麼是太極拳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