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孝道的文化內涵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孝”,是人類一種最古老、最樸素、也最偉大的情感。這種情感,在古代宗法觀念極強的中國,得到了充分擴充套件,其內涵也尤為複雜。作為系統化的倫理規範和普遍的倫理模式的孝道,是經過儒家的大力倡導才開始興盛的。所以傳統孝道通常也被認為是儒家倫理。以儒家倫理為基礎的傳統孝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內涵。

  

  1.守身

  儒家把守身看得非常重要。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事親,事之本也,守身,守之本也。”***見《孟子·離婁上》***

  第一,身體受之父母。《孝經》記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世上每一個人都是父母所生,其生命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因此,保全身體,珍惜生命,是行孝盡孝的起始,是最基本的孝。同時,父母也把子女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作為兒女就必須保重身體,尊重生命,不然就傷害了父母。

  第二,身體是行孝的首要條件。《孝經·聖治章》記載:“天地之性,人為貴。”《大戴禮記·曾子大孝》中,曾子說:“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天地之間的一切生命,人是最寶貴的,珍惜生命是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要想行孝、盡孝,前提是必須具有健全的身體。保護好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使之不要受到損壞或傷害,否則,就失去了盡孝的資本。

  2.養親

  養親就是贍養父母。《廣雅》記載:“孝,畜也”;又說:“畜,養也”。由此可見,孝有奉養之意。物質需求是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滿足父母的物質需求是子女基本的、也是最起碼的責任和義務。如果子女連父母都不供養,那就談不上“孝”。“養”作為最基本、最起碼、最低層次的道德行為,在諸多著作中多有記載。《呂氏春秋·孝行》記載:“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養。”《大戴禮記·曾子大孝》記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鹽鐵論·孝養》記載:“上孝養志,其次養色,其次養體。”

  3.敬親

  孝並不單純是指贍養行為,更重要的它是一種情感,一種根源於血緣關係的自然親情。孔子認為,如果對父母只有物質上的奉養,而沒有精神上的慰藉孝敬,那與飼養牲畜沒有什麼區別。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孔子不僅把“敬親”作為區別孝與不孝的分水嶺, 而且還把它作為區別君子與小人的分界線。他說:“小人皆能養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禮記·坊記》***所謂“敬”,是指出於自然親情基礎上的敬愛之心。這是“人猿相揖別”的開始,同時又意味著後天知識學習與道德踐履的正當性。所以曾子說:“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大戴禮記·曾子立孝》***總而言之,對父母要盡力做到敬愛和尊重。

  4.樂親

  幸福快樂是人生追求的目標。能使父母感到幸福快樂,才是孝的追求。孔子把悅親與敬親看作一樣,也是判斷孝與不孝的標準。他說:“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禮記·檀弓下》***哪怕每天喝豆漿飲清水,只要能使父母天天心情歡樂,這就是孝。漢劉熙《釋名·言語篇》說:“孝,好也;愛好父母,如所說***悅***好也。”孝就是喜愛父母,使父母安樂。《孝經·紀孝行章》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鄭注:“竭歡心以事其親。”曾子說:“孝子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內則》***作為子女要摒棄自私與冷漠,學會善解親意,懂得體貼關懷父母,不僅要尊愛恭敬父母,還要讓父母心情愉快,從精神上慰藉孝敬父母,時時處處為父母營造出溫馨的氣氛,讓父母在歡樂中生活,安度晚年。

  5.順親

  順親,就是順應父母,不違背父母的意志。《禮記·祭統》說:“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順親,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無違”,不違背父母一切合乎禮的意願。

  順親並不是在什麼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父母,也就是說,順親是有條件的,要符合禮、道、德的規定。《論語·為政》中,孔子說:“事之以禮。”即要按禮服事父母。如果“從命”危及父母的生命安全,如果“從命”使父母受到了恥辱,如果“從命”使父母變成了沒有道德的禽獸,就絕對不能順從。儒家強調“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以“道、義”作為“忠孝”的標準,這才是“人之大行也”。

  6.諫親

  人無完人,當父母的也會犯錯誤。面對父母的不義或不法行為,做子女的應該怎麼辦?第一“從義不從父”,不能盲目順從,不能跟著做不仁不義的事;第二也不能讓父母繼續錯下去,應該進行諍諫勸止,使其改過從善。孔子在《孝經·諫爭章》中明確反對將孝理解為唯父命是從。孔子認為,對父親的不義行為必須要進行諍諫勸止,這樣才能使他不做違禮的不義的事情;如果兒子盲目服從父親,就是不孝之子。曾子也明確提出:“父母之行,……若不中道則諫。”孟子也曾說:“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因此,父母有過,進行勸諫,非但合乎孝道,而且是孝子應盡的義務。

  7.憂親

  任何人都有衰老的時候,人老了就會體弱多病,這是自然規律。作為子女就要把父母掛在心上,為他們的生活和健康而擔憂。正如孔子所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既要為父母得享高壽而歡喜,又要為他們日漸老邁而憂慮。《論語·為政》記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在給父母治療疾病的過程中,要特別恭敬小心,進行精心照顧。《二十四孝》記漢文帝劉恆,在母親生病臥床中,常常夜不闔目、衣不解帶,精心照料,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才放心讓服用,因此他仁孝之名,聞於天下。父母重病的時候,除非極為特殊的情況,兒女們一定要輪流守候在父母的身旁,多給一些心理上的安慰。父母在臨終前,兒女們要多給一些臨終關懷,應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讓他們平和地帶著微笑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刻。

  8.葬親

  世界上所有的人死了,都要安葬,只是葬的方式不同罷了。人從自然中來,最後迴歸到自然中去,這是符合邏輯的。通過一定方式把親人安葬,是人類良知、理性的表現。儒家十分重視喪葬,把喪葬列為行政的四件大事***民、食、喪、祭***之一。孔子認為孝的全過程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禮記·祭統》說:“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 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這三條做到才是孝子。孟子進一步強調:“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唯送死可以當大事。”***《孟子·離婁下》***

  9.祭親

  祭親就是祭祖。祭祖是向祖先致敬和獻禮的儀式。原始時代,人們認為祖先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祭祀祖先求福消災,並表達尊敬和懷念之情。中國人自古有祭祖的傳統。按竹書紀年所記:“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仗而廟祀之。”這是祭祖的最早記載,商周得到大發展,延續至今。儒家把祭祖作為孝的重要內容之一,認為子女對父母的孝,不僅要在生前情感和態度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與愛戴,而且要在死後對父母表示虔誠的追念與祭祀,這是孔子孝道觀的更高的道德要求。

  10.承志

  子承父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也是儒家提倡的孝的內容之一。“孝”字的本意是繼承先輩之志,《尚書·文侯之命》“追孝於前文人”,《孔安國傳》記載:“繼先祖之志為孝”,孔穎達疏:“追行孝道於前世文德之人”,前世文德之人就是指的祖先。《禮記·中庸》中,孔子說:“夫孝也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就是要繼承和發揚先人美好的志向和事業,延續先人美好的精神和行動,以建功立業。

  孝道一中華傳統文化之根

  《孝經》有言:「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先王有一個治理天下的好方法,它能讓人與人之間和睦和諧,互相關愛,上級下級、長輩晚輩不會埋怨——它就是孝道。

  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在《孝經》中,孔夫子問曾子,對先王的「至德要道,汝知之乎」,你知道嗎?曾子馬上從座位上站起來說:學生智慧不夠,請老師開示。這個時候夫子就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不管是世間、出世間的道德學問的成就,都要奠基在這個根本上,人找到根本,問題就解決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根基扎牢了,自自然然吸收天地的養分。一個人孝心起來了,他的仁愛心是水到渠成;我們的愛心提不起來,就是這個源頭活水沒有找到。當我們讀到「德之本也」,教育要從這裡開始,找到了根本,非常的歡喜。

  孝道起了,一個人能自強不息;孝道起了,他能同理心的去愛護他人,他人都是別人的父母,也是別人的孩子。《易經》有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像大地一樣,萬物在上面生長,它都盡心盡力給萬物以營養,給予呵護。相同的,人真的有孝心,面對一切的人,都會把他當親人一樣的愛護,那種厚德就出來了。中國文化的核心所在就是這個「孝」字。

  二、父子有親

  孝,「老」下面是「子」,代表父母、祖先念念為下一代著想;上面是「老」,好像孩子揹著父母,這是報恩。所以,奉養父母是每一個孩子自然天性的流露。

  我們老祖宗就是從「父子有親」來教導孩子。為什麼幾千年來,這麼多人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學問都很有成就?因為老祖宗的教育是順著天性的教育,人只要接觸就能接受。老祖宗通達人性,知道人本有的孝心、善心,很自然的就能把它喚醒。而且孩子一出生就是看見父母,接觸最多的也是父母。讓「父子有親」的天性終生保持,這是我們推展傳統文化的第一個目標。

  大家想象一下,一個六十幾歲的老人,看到他八十幾歲的父母,然後叫爸爸、媽媽的那個表情、神態,跟三歲的孩子跑過去抱他爸爸、媽媽一樣,這個人幸福不幸福?再去想一想七十多歲的老萊子,在那裡逗他父母開心。那是天性,一生都保持,心裡面一點習染都沒有,一點怨氣都沒有,一點情緒都沒有,純是一種天性的流露。一個人心裡面還有父母的不是,他即使再有錢、再有地位,也已經跟幸福、快樂絕緣了。

  一些青少年忤逆不孝,一些成人看了很生氣。一個人從天性變得忤逆,請問他的心要扭曲多少次?他也很可憐。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連父母都恨的時候,這個人是苦得不能再苦了。你不能跟他對立,不能責怪他,你感覺到他的苦,可能一句話就把他堅硬的心給化開了。慢慢的用孝道引導他,讓他把那些錯誤的思想放下來,這個是教育的功能。

  三、忠孝傳家

  為什麼我們幾千年的文化特別重視家庭教育?因為一個人處事待人的態度,是從家庭當中形成的。大家感受一下,這「孝悌」二字很微妙。在家是對父母、對兄長;到學校是對師父、對師兄、對師弟;到社會,不管學哪一門技能,到哪一個行業,跟隨著師父學,對待師父就好像自己的父母一樣恭敬,跟著師父一起學這門技能的,那也是師兄弟。孝悌二字,延伸到學校、延伸到社會,都是一個家道的延續。人真正能孝悌存心,他走到哪裡,真的都能把所有的朋友當兄弟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對他有恩的領導、長者,他像對自家的長輩、父母一樣的回報恩德。

  四、百善孝為先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百善孝為先」。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個意思是孝開了,百善都開,孝是德之根本。教育一定要從孝開始教。找到根本,德行才長得起來。

  當一個孩子有孝心的時候,他很多行為就會起很大的變化。比方說《弟子規》說:「父母呼,應勿緩」,有孝心的孩子不可能對父母講話很衝。當一個人對父母講話都懂得恭敬,這個態度一內化,以後面對長輩講話也會恭敬。《弟子規》說:「冬則溫,夏則凊」,有孝心的孩子懂得要去關懷、體恤父母,他這種心慢慢內化,又能夠轉移到對其他的長者,甚至於他所有的親人。所以孩子的關懷心、孩子的細心從哪裡開始?從對父母的這分孝心開始。然後對他自己的身體他也會愛護,因為他有孝心,怕父母擔憂,「身有傷,貽親憂」。

  我們有一個孩子感冒了,他在日記上寫道:「今天我感冒了,我很難過。不是因為我感冒很痛苦,而是我感冒了是不孝,因為『身有傷,貽親憂』。」有孝心的孩子不會養成很多摧殘自己身體的壞習慣,他會自愛,他會自重。「德有傷,貽親羞」,孩子有這分孝心,他會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絕對不能讓父母丟臉。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德目中的其他德行,也是從孝道延伸出來的。一個人在家庭當中形成的德行,是一個人做人的根基所在。我們看父子關係,以前在古代,皇帝叫「君父」,是把孝心自然的轉變成忠心,「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到學校去讀書,老師叫「師父」,同學叫「師兄」、「師弟」。

  比如「悌」,友愛兄弟姐妹。《弟子規》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忠」,忠心。一個人對父母都不忠誠,他怎麼對別人忠誠?所以「入則孝」說:「親所好,力為具。」忠誠就從這裡出來。

  「信」,誠信,這也是從對父母的誠信來的。「父母命,行勿懶」,答應父母的事情趕緊去做。留名青史的聖哲人有一個原動力,就是對父母的忠信,甚至是對祖宗的忠信。

  禮義廉恥是人生的枝幹。「禮」,當然也是對父母的恭敬開始的。「父母呼,應勿緩」、「出必告,反必面」、「長者先,幼者後」,從對父母的恭敬,自然養成了一個禮的態度。「義」,《弟子規》裡面講:「事死者,如事生」,那種情義,父母離開了都沒有減少,也是從孝道來的。「廉」,「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恥」,人羞恥心的源頭在哪裡?我們小時候最怕哪句話?「真沒家教!」別人一講,好像很難受,趕緊收斂。「德有傷,貽親羞」,怕讓父母蒙羞,這是一個人羞恥心的源頭。

  仁愛和平是花果。「仁」,設身處地,「冬則溫,夏則凊」,體恤得很細微。「愛」,「親有疾,藥先嚐」。「和」,「怡吾色,柔吾聲」,要心平氣和去勸。要勸到什麼程度?勸到「號泣隨,撻無怨」,連父母打他、罵他,他都能心平氣和,不跟父母計較,不生一點怨恨,這個人一生的修養才能到「平」。他不記恨父母,只記父母的好,只想著怎麼做才能真正勸誡父母,這個人才有和、平的修養。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既張,國乃復興,「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所以,推行禮義廉恥是治國,一個團體一定要有禮義廉恥才能維繫。仁愛和平的精神,可以讓天下相互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不是遙不可及的,我們每一個人努力去修養德行都能做到。

  現在看起來社會問題頻傳,但只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德目都在人的心中,還有哪個問題不能解決?有孝悌了,哪來的家庭衝突?有忠信了,哪來的跳槽、哪來的不講信用?有禮了,就不衝突,互相尊重。有義了,人就有情義、恩義,哪有現在離婚率這麼高的現象?有廉恥了,哪有人再貪汙?有仁愛和平了,那就是互相愛護、互相尊重的和諧社會。

  所以,要實現理想的社會目標,一定要從孝道入手。一個企業肯去做,也能「上下無怨,民用和睦」。誰最有福氣?肯聽聖人、肯聽老祖宗的教導,去落實在自己的家庭、企業、團體,這個人最有福氣,因為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經營人生。所以,我們得要從根本上去努力,不能好高騖遠。

  我們這個時代特別強調民族團結,但如果沒有孝悌忠信的德行,怎麼團結?這麼好的理念,一定要通過教育,通過德行的教化才能達到,不然都是口號。我們強調民族的大團結,一定要從孝養父母、友愛兄弟,愛自己的家族開始。

  五、舉孝廉

  現在社會特別強調民主、民權,但是假如沒有接受禮義廉恥的教化,選出來的人無禮,都謀自己的私利,沒有道義,沒有禮義,沒有廉恥,結果會怎麼樣?

  古代從漢武帝時期就強調人才兩個稽核標準,舉孝廉。這是太有智慧了!孝是德行,這是做人的基礎;廉,能清廉,就不貪汙,這是做事的基礎。廉潔了,整個政治風氣就好。舉孝廉承傳了兩千年沒有變過,而且朝廷稽核官員政績,第一個就是舉了多少孝廉、多少人才。這個考核標準太重要,讓所有為官者都知道,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選拔人才、為國舉才。有人才,才能繼續照顧、教化老百姓,這個機制在民主社會容易被忽略,但這個影響很深遠。栽培人才不是一、二年辦得到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抓到德行才是本,有德,制度才能用得好;沒有德,都拿著制度在玩弄,謀自己的私利去了。所以,知道「舉孝廉」,人民投票就會去調查候選人孝不孝順、廉不廉潔。這樣才能選出好人,才能辦好政治,為政在人。所以,人沒有判斷力,不只毀了自己的人生,可能連國家的前途都會毀掉。

  古人是怎樣表達孝心的?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百善孝為先”的傳統,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表達孝心的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代有哪些關於孝心的的典故,並把這種傳統美德繼承和發揚光大。

  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五帝之一,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重“孝道”。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跋山涉水到百里之外去為父母背米。雙親去世之後,子路到了楚國,憑藉自己的努力,一躍為貴族,可以享受“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的生活。可他常常懷念雙親,可“子欲養而親不在”呀!孔子安慰他:“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3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4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5 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關於哲學的期末小論文
傳統節日傳統文化作文
相關知識
中國傳統孝道的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茶道的介紹
有關中國傳統小吃的作文
中國傳統古詩的英文翻譯
三年級中國傳統節日的作文範文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三年級作文
描寫中國傳統春節的英語作文
道德與中國傳統政治的合法性
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的高中英語作文
中國傳統節日的特色生活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