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的纏絲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陳式太極拳是我國太極拳流派中成立最早的門派,陳式太極拳的特點主要就是纏絲勁,太極先輩們常說,太極渾身都是纏絲圈,這句話怎麼理解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陳式太極渾身俱是纏絲圈

  太極拳,纏絲也,螺旋纏絲運動是陳式太極拳獨特的運動方式,在此基礎上有創出了太極內勁,纏絲對太極拳歷史有很大的影響。

  纏絲勁的特點

  其柔時,粘住何處何處纏,令人難進亦難去,如蠅蟲落膠,有翅難飛;其剛時,挨著何處何處擊,纏繞諸靠我皆依,如紅爐出鐵,人不敢摸。渾身上下處處是手,處處咬人。由此也可以看出,陳式太極拳的剛柔內勁,是通過纏絲勁體現出來的。

  太極拳的螺旋纏絲運動合乎天體萬物迴圈不息的自然法則。古人謂之“纏絲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線,迴圈無端,神妙可物”。太極者天地之大道也。

  物體的運動都離不開螺旋纏絲的迴圈運動規律,只不過是有隱有顯、有強有弱而已,從大的方面講猶如宇宙間與各星球之間的關係,小者如槍炮子彈的運動方式。

  太極拳纏絲勁的分類

  區分太極拳纏絲勁,常見的方法是將其劃分為順纏和逆纏,就是:小指側向手心旋裹或小趾側向足心旋裹叫順纏,大指側向手心旋裹或大趾側向足心旋裹叫逆纏。這種方法,沒有同內氣的收放結合起來,顯得過於簡單。

  陳鑫在《太極拳圖畫講義》中,把纏絲勁分為十二種,就是"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裡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則顯得過於繁瑣。

  根據太極拳纏絲勁的內涵和特點,把它們區分為出勁順纏、收勁順纏、出勁逆纏、收勁逆纏四種纏絲法,比較容易掌握。

  太極拳是門博大精深的武術,其中纏絲勁的分類就很多,所以學習太極拳的時候,一定要靜下心來好好的領悟太極拳的含義。

  出勁順纏

  凡手足向外伸展,內氣循臂腿內側向前斜纏而下至於手足者,稱為出勁順纏。比較詳細些說就是,手臂伸展向外,內氣由丹田發出,經命門穴,循脊而上,過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後,繞臂斜纏而下。

  從尺骨端向裡,過掌心勞宮穴,達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勁順纏。足腿伸展向外,內氣由丹田發出,下行至會陰穴,經前襠向外,過胯向後,繞腿斜纏而下,經內踝,過足心湧泉穴,沿腳掌裡側向前,達大趾端,是下肢的出勁順纏。

  收勁順纏

  凡手足向裡屈收,內氣循臂腿外側向後斜纏而上至於肩胯者,稱為收勁順纏。比較詳細些說就是,手臂屈收向裡,內氣從中指端回收,過掌心勞宮穴,從橈骨端向外,繞臂斜纏而上,至肩,經胸部膻中穴,向下歸於丹田,是上肢的收勁順纏。

  足腿屈收向裡,內氣由大趾端回收,過足心湧泉穴,沿腳掌外側向後,經外踝,繞腿斜纏而上,過胯,由後襠至會陰穴,再向上歸於丹田,是下肢的收勁順纏。

  以上,就是順纏,與之相對應的就是逆纏,其兩者之間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纏絲勁的形成

  纏絲勁現於外形,則是肢體的螺旋運動,現於內則是丹田之氣旋轉運動後達於皮與現於外的纏絲勁相結合。因此在瞭解纏絲勁形成之前,首先必須弄明白內氣的來源及其執行。因為二者相互關聯,缺一則形不成太極纏絲勁。關於內氣的產生,貯存和運轉,概括起來就是氣生於腎,貯于丹田,出入於命門,順骨而行,充於肌膚,發於丹田,同時也歸於丹田。我國醫學中很重視腎氣的培養,認為腎為性命之源。習拳者必須清心寡慾,培其根本,才能做到練精華氣、練氣化神以及練神還虛。內氣的收放同手足的屈伸是密切結合的,凡是手足向外伸展發放,則內氣從丹田向外發至手足四梢;凡是手足向內彎屈收縮,則內氣從手指足趾向內收歸丹田。拳論中講的內氣順骨而行,實際上是氣循著人體內部的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執行。特別是任督二脈,乃是內氣執行的通道。練習太極拳更是如此,使之順逆往來,迴圈無間,調養血氣。內氣掌握得好,既可防身***用於技擊***,又能養身***養生***。
 

陳式太極拳的金雞獨立
陳式太極拳與中醫學的結合作用
相關知識
陳式太極的纏絲圈
陳式太極拳纏絲勁
陳氏太極拳纏絲勁的運用
陳氏太極拳纏絲勁的類別
陳氏太極拳纏絲勁的減肥功效
如何實現陳式太極的整體勁
陳氏太極拳纏絲勁
太極教學之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
陳式太極拳的腿部纏絲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