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描述老師的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老師,您像一位辛勤的園丁,幫我們逐漸成長。老師,您像一隻蠟燭,點燃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人描述老師的相關文章,供您參考!

  篇【1】:古人對教師的描述。

  古代對教師的別稱

  師:歷朝對教師的約稱。

  老師:為宋元時期小學教師的別稱。

  師父、師傅:歷代對教師的尊稱。

  師長:外傅:古代對教師的尊稱。

  師資:先秦以後歷代對教師的別稱。

  西席、西賓、講席:漢代對教師的稱謂經師、漢代以後歷代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的教師稱之“經師”。

  博士:經學教師稱“博士”。至唐宋時期,各專業學校更有“律學”、“算學”、“書學”博士之分。古人對教師的描述。

  先生:古代對“門館”、“私塾”老師中年長者的尊稱。 教授:原為學官稱謂,自宋代始,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均設“教授”,以傳授學業。講師:古代對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的教師稱“講師”。

  助教:為“國子學”***後稱之為“國子監”***教師的稱謂,其任務是協助博士教授生徒。教諭:宋代以後歷代對京師所謂小學和武學中的教師的稱謂。

  教習:明清入選翰林院的進士***庶士生***之師的稱謂。訓導:明清時期,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掌教育生員,其副職皆稱“訓導”。

  山長或院長:弟子對書院中授徒講學教師的敬稱。山長或古人對教師的描述。

  院長並總領院務。師保、師友:古時貴族子弟有師有保,弘統師保。晉代有師和友在諸王左右陪侍輔導,故稱“師友”。教師、先生、人類靈魂工程師、園丁、慈母、春蠶、蠟燭、人梯。

  篇【2】:中國古代對於教師的要求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獻之一。成文於戰國末期,由漢儒記錄編輯,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文章中對當時教師的素質的闡述,標示出中國古代的教師素質曾經有過的高度,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管理思想,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其實我們的很多的教育理念並沒有如我們的想象一樣超越了古人。

  本文就《學記》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

  一、教師需具備一流的道德學識水準

  《學記》為當時的國家設立了一個教學計劃,提出了大學教育的學習內容和基本程式:“學校裡每年招收學生入學,每隔一年對學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學生斷句分章等基本閱讀能力的情況,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學習和親近同學,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在廣博的學習和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學生討論學業是非和識別朋友的能力,這一階段學習合格叫做小成。第九年學生能舉一反三,推論事理,並有堅強的信念,不違背老師的教誨,達到這一階段的學習標準叫做大成。”《學記》以“知類通達”為學習的最高目標,照後世著名學者王夫之的解釋,就是“通所知以達於行”,這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極高,《學記》還認為:“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能教化百姓,移風易俗,周圍的人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會來歸順他。”通過這樣長期的大學教育培養的人才,道德學識水準已達到了理想化的程度,可以想見,作為執掌當時的最高等教育並由君王認真考察挑選的教師,當然需具備更高的道德學識水準,具有在當時國家級的可比性。我們知道,先秦時期教育並不普及,名師如孔子,亦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之說,成才率似乎也不高,而其中“可以為師”的好象沒有幾個人,漢代專置五經博士,由他們任大學教師之職,道德學識水準要求極高,選拔也極嚴,全國僅十餘人。《學記》還這樣描述了古代君王對教師師德的敬重:“古代君王以選擇教師為首要任務。”“在教育工作中,尊敬教師是難能可貴的。尊敬教師才能重視他傳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師重道,百姓才能專心求學。根據禮制,教師被天子召見,可以免去朝見君王的禮節,這就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的緣故。”“大學開學的時候,天子或官吏穿著禮服,備有祭菜來祭祀先哲,表示尊師重道。”應當說,在當時的社會體制下,教師的社會地位是極為崇高的,很多方面甚至於已經超過了當時的政府官吏。這當然與教師所具備的道德學識水準緊密相關。

  二、教師需具備高超的教育教學水平

  一流的道德學識水準並非作為教師的唯一條件,《學記》還要求教師具備高超的教育教學水平。《學記》論述了很多的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為現代的教育學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財富,諸如“預”的原則,及時施教的原則,循序漸進的原則,啟發性原則,“相觀而善”的原則等等,其思想的精華至今為教育工作者廣泛運用,這裡暫不展開論述。我們只就古代教師素質來看,會發現《學記》對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也有極高的要求,具體地說《學記》要求稱職的教師不僅掌握這些教學的基本原則,還要能根據這種原則而實施自己的教學。《學記》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保證教師素質,《學記》首先要求教師必須有真才實學,“ 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作個好教師,一定要有淵博的知識,隨時準備根據學生的提問並給以圓滿的回答才行。”此外還必須教學有方:“誘導而不強牽;勸勉而不強制;指導學習的門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另外要有進取心:“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的鑽研。”這些要求,在當時比較落後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情況下提出來的,體現了超越時代的先進性,到現在仍然煥發智慧與理性的光彩。《學記》認為教師教學的基本特點是要善於啟發誘導,指出:“能博喻,然後能為師。”只有善於多方啟發誘導的人才能當教師。這裡的“博喻”很不容易做到,現代的教師在課堂上對所教學科能隨心所欲、旁徵博引的並能恰到好處地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師也是不多見的,可見《學記》要求古代教師教學水

  平達到的高度。《學記》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觀而弗語”、“開而弗達。”就是說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經常加以檢查指點,啟發誘導,但不要灌輸,不要包辦代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學記》還認為“好的教師不僅給人以知識,還要誘導學生自覺地跟著他學。教師講課,要簡單明確,精練而完善,舉例不多,但能說明問題。”這些意見對現代教師的教學仍然有很好的借鑑意義。《學記》對不合格的教師,有如下闡述:“今天的教師,單靠朗誦課文,大量灌輸,一味趕進度,而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們不能安下心來求學。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學的方法違背了教學的原則,提出的要求不合學生的實際。”並指出了所帶來的嚴重後果:“這樣,學生就會痛惡他的學業,並怨恨他的老師,苦於學業的艱難,而不懂得它的好處。即使學習結業,他所學的東西必然忘得快,教學的目的也就達不到,其原因就在這裡。 ”《學記》指出了當時教學上存在的只注意背誦、滿堂灌、滿堂問、只趕進度,而忽視啟發誘導,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注意因材施教等不良的現象,“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領先的。”筆者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多年,多年來此型別的教師還是隨處可見,兩千多年後以《學記》的語句來形容當代的一些教師的教學行為,似乎無須作多大的改動。

  三、教師應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

  《學記》指出:“學生在學習上有四種過失,是施教的人必須要了解的:人們學習失敗的原因,或者是因為貪多,或者是知識面偏窄,或者是態度輕率,或者是畏難中止。這四點,是由於學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師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點,才能幫助學生克服缺點。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發揮其優點並克服其缺點。 ”在這裡,《學記》把學生在學習上容易犯的毛病歸納為四種:貪多務得、孤陋寡聞、掉以輕心、遇難則退。這四種毛病,因人而異。《學記》認為教師要糾正他們的錯誤,必須掌握他們的學習心理。《學記》還認為,教師應該知道:“錯誤出現了再去禁止,就有堅固不易攻破的趨勢;放過了學習時機,事後補救,儘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施教者雜亂無章而不按規律辦事,打亂了條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個人瞑思苦想,不與友人討論,就會形成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老師的教導;從事一些不正經的交談,必然荒廢正課學習。這六點,是教學失敗的原因。” 教師還應該知道:“會學習的人,能使教師費力不大而效果好,並能感激教師;不會學習的人,即使老師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還要埋怨教師。會提問的人,象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再砍堅硬的節疤一樣,***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這樣,問題就會容易解決;不會提問題的人卻與此相反。會對待提問的人,要回答得有針對性,象撞鐘一樣,用力小,鐘聲則小,用力大,鐘聲則大,從容地響,讓別人把問題說完再慢慢回答;不會回答問題的恰巧與此相反。”以上的精闢論述,都對教師提出了應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的要求,可以說這些要求已經超越了歷史和時代,到如今依然實實在在,得到當代教育工作者的認同。《學記》這些關於教師素質的見解和主張,是針對兩千年前的社會發展情況來談的,在當時非常先進,到現在則太過簡陋,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得現代教師面臨的教學形勢和任務已經完全不同,科學的教育管理對教師也有了更新的要求,但聯絡今天學校的教學情況,我們從《學記》的論述中,看我國古代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依然能得到深刻的啟迪。

  篇【3】:我國古代對教師的尊稱

  中國古代,教師的稱謂很多,其中尊稱有以下五種.

  “西席”尊稱的由來是這樣的:漢明帝劉莊為太子時,拜桓榮為師,登皇位後,對桓榮仍十分尊敬,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聽桓榮講經。漢代室內坐次以靠西牆而坐,面向東方為尊。漢明帝給桓榮安排坐西南面東的坐席,表示對啟蒙老師的尊敬,從此,“西席”便成了對教師的尊稱。

  “師長”是古時候對教師的尊稱之一。《韓非子·五蠹***音度***》:“有不才之子„„師長教之弗為為變。”

  “山長”之稱源於《荊相近事》。五代時,蔣維東隱居衡嶽,以講學為主,受業者眾多,尊稱蔣維東為”山長”。此後,山中書院中的主講教師亦稱為“山長”。久而久之,“山長”成為對教師的一種尊稱。

  “老師”原是宋元時代對地方小學教師的稱謂。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後專指學生對教師地的尊稱,一直沿用至今。

  “先生”原為古時對老教師的尊稱。古人對教師的描述。

  “教師”一詞的由來

  在我國,“教師”一詞最早《學記》中:“教師者所以學為君也。”

  古代稱“教師”為“師”,與軍隊有關。西周立國之初,為了加強軍隊統治力量,統治者便開始辦學校,培養貴族子弟。這些貴族子弟在學校主要是學習射箭、駕駛等軍事技能,而後才是學習文化。因此,西周初期的學校教師都是高階軍官擔任,因其職名未變,人們稱他們為“師”或“師氏”。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文官人叫任教的也逐漸多起來,因而教師便成為社會上一部分人的職業。由於“教”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手段,因此,人們便逐漸把“教”和“師”合起來,成為“教師”。

  

古人描寫草原的文章
古人教育人的文章
相關知識
古人描述老師的文章
成人感恩老師的文章
描寫老師的文章精選
古人描寫美食的文章
初中描寫老師的文章
有關於描寫老師的文章
古人描寫春天的文章
古人描寫草原的文章
描述老師的英語小短文
描述老師的英語小短文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