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同學們在初三升學考試後,名分上已經成為高中生了,但是成為高中生還是要學習歷史的,是不是感覺哭笑不得了,別擔心,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高一年級歷史學科學習方法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高一年級歷史學科學習方法一、初中歷史學科的學習的特點

  初中階段三年的歷史學科學習,從內容上看,已經較完整地接觸到了通史。所謂通史,即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編寫的歷史,所以,同學們基本上可以瞭解到歷史發展的縱向脈絡。其中包含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現代史,世界古代歷史和世界近代、現代歷史。從課程要求上看,初中歷史學習,具有普及歷史知識的基本功能,所以,知識呈現中的特徵以具體事實為基礎,以某一個事物的特徵為突破點,把事物的個性表現得儘可能地具有可讀、有趣,增強同學們對歷史知識學習的樂趣和較深的印象。所以,要求同學們掌握一定的歷史事件,留下對歷史事件、人物等較為深刻的印象;對歷史程序基本上能夠勾勒出線索,從通史的角度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輪廓;對歷史現象作出符合規律和我們認識水平的一定的評價;培養出今後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和志向。從能力要求上看,同學們在學習中已經嘗試了多種學習方法,並訓練和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例如:自讀課文,從中選擇較為關鍵的歷史知識點的能力;對歷史事件有一定的判斷、分析能力;能夠閱讀課本材料、甚至有些同學還能夠收集多渠道的材料,初步做到了採集資料、篩選資料、運用知識資訊解答問題的能力;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還學會了自己創造性地設計知識網路、表格等。總之,初中的學習,以感悟性為主,高中學習將走向以思辨為主的學習,這是一種飛躍。

  鑑於這一關鍵性的變化,如果同學們不瞭解高中課程的特點,不能夠儘快地在情緒和觀念上進步上升到高中學習的要求上來,不先從經驗上接受一定的方法,在學習中嘗試的話,很快你就會發現自己怎麼變得這麼“遲鈍”,大有無從下手的感覺。

  高一年級歷史學科學習方法二、認識高中歷史課程

  1、高中歷史教材編寫特徵。改變了過去以通史為主線的編寫思路,形成《政治歷程》《經濟發展》《文化發展》三本必修教材和《民主思想》《社會改革》《歷史人物《文化遺產》《世界戰爭》等選修教材,在完成學業水平考試後,文科生學習選修的部分內容,理科生不學習選修部分。這是一種按照社會發展內容的類別編寫的教材,它不是時序為主線,並打破了國與國的界限,來人是全人類在政治文明、經濟文明和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共同發展成果。所以,構成了同類內容集中的特點。缺點是,由於割裂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直接聯絡,使我們在認知問題時,需要把學習過的知識經常反饋到腦海來,因為,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它們之間有著嚴密的邏輯關係,這就需要我們學會相應的學習方法。

  2、高中歷史課程的培養目標。對於一個從中學畢業的中國人和中國走入世界這樣的潮流面前,歷史課程設定的目標,就在於培養每一位學生終生學習與發展的技能,更應該具備敏捷而深刻的思維,全面而富有哲理的洞悉能力。一定的歷史知識和辨別是非的立場等.。因此,在初中歷史課程學習中,有許多研討課、探究課等,積極參與在當時是辛苦的,但卻成為我們高中歷史課程“晉級”的臺階。

  認識了高中學習的目標,就等於認識了你應該具備的能力要求、學習要求,這樣在學習中,力爭按照這樣的目標,自覺、主動地訓練自己。

  3、高中教材的版本達到了四種,所以,從直面高考的角度看,不可能只依據我們學習的這一版本,只能依據《課程標準》和歷史學科具有的功能、特點和最基本的歷史知識、學科體系、學科觀點等。這就給我提出了學習的一方面任務:既要記憶一定的歷史知識,但又不能像初中學習那樣死記;既要知道事物的表象,又要分析、研究、解析事物的內在關係和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既要會讀材料,更要會提取材料有效資訊,整合解答問題。既要有課內知識,還要有課外知識為視野。有利之處是,高考已經排斥了直白性的問題,所以不需要單純背誦。減少了學習進場中的機械性。

  4、高中歷史課程在高中三年的地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內容,就是高考考試的知識範疇,所以,成為一個學習整體。這就意味著,每學習一個專題冊,他所具有的史學觀點、駕馭教材的方法、能力、知識本身等都成為高中畢業自然要介入的部分。所以,已開始的學習,就不要忽視積累,從各方面打好堅實的基礎。

  高一年級歷史學科學習方法三、歷史知識的本身特點看學習高中歷史課的方法

  第一,歷史知識的一度性。歷史課講授的內容都是過去的事物,具有一度性,不可能再現、重演。歷史本身的發展是一個客觀的過程,研究它,只能憑藉歷史遺蹟、遺物、文物資料和文字記載,因此,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歷史材料,在學習中,要在老師的引導下,解讀好材料本身的內涵,並學習用材料來論證問題,提供依據;用材料來發現可用資訊,來闡述索要支撐的觀點。課堂上首先要做好這方面的註釋。

  第二,具體性。歷史上出現的事件、人物和現象都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沒有完全相同的事件人物和現象,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們認識事物就是從認識事物的個性或特殊性開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在學習中可以創造多種比較性的學習、認識、筆記方式,進行比較,找到事物間的異同點,既能較快地掌握知識,又能深刻的解析和應用歷史問題為現實服務。

  第三,時序性。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前後相繼一脈相承的。任何歷史人物的活動、歷史事件的演變和歷史現象的變化都是依時間推移的,都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會顯現出階段性。認識和研究歷史,就要重視這種時序和過程,把握過程發展的基本線索、內在聯絡和階段特徵,這樣才能從總體上認識和掌握歷史事物。但是鑑於高中教材已經改變了按時序編寫教材,所以,在學習中,時序性的體現不顯著,這就給我們學習時提出了艱鉅的任務,把學習的專題性問題,及時與其它冊的同時代問題結合起來,構築起同時代而不同社會活動內容的知識網路。勤於動手做整理性的筆記。

  第四,因果性。歷史上出現的具體事物看似偶然,實則都有其發生發展的原因,有其必然性。研究歷史就要弄清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這一事件和其他事件的聯絡。這樣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求得對歷史問題較深刻的理解。因果是相對的,某一事件或現象,對於後一事件或現象來說是因,而對於前一事件或現象來說又是果,因果相承迴圈往復。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既有客觀合乎規律性的一面,又有主觀合乎目的性的一面。因為歷史的運動是通過人***人群主體***的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實現的。既不能陷入機械唯物的宿命論,又不能陷入主觀唯心的唯意志論。在學習中,做個有心人,即愛動腦思考的人。每當一個知識內容被你所接觸,那麼你就應該思考他出現的前因和可能帶來的後果和影響。從而很快發現規律,事物之間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內在邏輯關係,所以構築知識關係網路,讓你能夠巨集觀駕馭歷史體系。

  第五,借鑑性。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文字可考的歷史,創造了日益進步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積累了日益豐富的經驗和教訓。歷史與現實有著密切的聯絡,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延續,是正在譜寫著的歷史。從對歷史的觀察思考中、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可以找到觀察認識解決現實問題的鑰匙。這就是歷史的借鑑作用。李大釗所說“欲得一正確的人生觀,必先得一正確的歷史觀”“吾信歷史中有我們的人生,有我們的世界,有我們自己”***《史學要論》***就是這個意思。為此,我們的學習過程,會有許多與現實聯絡和緊密的問題出現,甚至老師教學中匯入課堂內容的過程,你就會積累出每個問題與現實聯絡的著眼點,從而認識並解答好與現實相關的問題。

  高一年級歷史學科學習方法四,其他學習中注意的問題

  1、把握老師課堂教學中貫穿的科學思維方法,例如:分析的、推理的、遷移的、辯證的、邏輯的。將典型的思維案例記錄下來,學會同理類推的學習方法。

  2、把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結合起來。不論是課堂還是課下,都要學會讀書、學會在書中作微觀記錄,把老師講解中的解讀內容及時補充的課本之上。積極參與課堂內外的討論和研究。尤其是在聽***專注***,思***思維辨析***,說***敢於發表看法和論證***,寫***辨析思路和知識的聯絡***等環節是擁有課堂的關鍵。

  3、在一些具有規律性的問題上,做一些梳理、篩選、總結、整理、構建知識網路,把厚書讀薄;遷移知識,類比知識,應用觀點解答疑難,加以闡述把薄書再變厚。

  4、向社會索要。社會生活中處處觀察、處處留心,擴大課外知識和常識的認識,並思考體悟與課本理論間的關係,通過舉一反三,理解課本的觀點和學問。

  5、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包括按時、按量、按要求、好問、及時處理不解的問題、聽要專心、思不退縮、寫不偷懶、問不可恥,計劃有序等。

  6、不能過早地選擇性地學習一些科目而形成偏科現象。應該在基礎課程學習結束後,認真衡量自己的思維偏重;衡量自己的興趣所在和特長優勢;衡量自己投入精力的偏向以及可發掘的潛力所在。偏科容易制約自己學習方法的積累,限制自己的知識容量和知識面,也在和大程度上制約自己的思維活躍和發展。

歷史教師指導學生的良好方法有哪些
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指導
相關知識
初三中考語文學科的複習方法有哪些
高三歷史的複習方法有哪些
高考歷史快速提高分數的複習方法有哪些
高考歷史快速提高分數的複習方法有哪些
歷史教師指導學生的良好方法有哪些
高三政治哲學知識的複習方法有哪些
高三政治第一輪的複習方法有哪些
高一英語的複習方法有哪些
學習最佳的複習方法有哪些
高效的複習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