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恩情課文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母親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詩的課文。文包詩這種課文型別是蘇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詩教學的新課型。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最大的成功之處是讓學生通過讀古詩,再深情的朗讀古詩中去體會課文要告訴我們的故事。我讓學生好好想想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是怎樣感受到母親的愛,你能舉一些小事例來說一說嗎?通過我這麼一問,課堂一下子就變得活躍,更讓人想繼續講下去。學生通過這一環節學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親的愛是偉大的。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的亮點是這首古詩。在教學時,我不斷的貫穿古詩的內容,讓學生學得更輕鬆、更易懂。我利用古詩作為突破口,讓學生產生急於想知道作者創作此詩的原因,為下面學文做好情感的鋪墊。

  課堂不僅僅是預設的,而且還是生成的。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創造性因素,在學生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時時留心,敏銳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機,挖掘教育因素,及時引燃,巧為點撥,讓教材“增值”。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來思考“眼淚”之中,也就是“省略號”中蘊含著什麼,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有效地解決了問題,學生能聯絡課文情境體味、聯絡生活經歷體驗,感受到慈母的滿腔關愛。

  篇2

  在“三八婦女節”之際,我們學習了《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在上這課之前,我讓同學們觀察母親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為你做的。

  在教學時,我決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釋是深厚的情義。這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太深奧了,不能理解,還得放到具體的情境中去。母親的恩情,體現在哪兒?體現在母親的行動中、母親的心理活動中,母親的語言上。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觀察圖畫,然後讀課文,感悟母親的恩情。 “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著。她想,孩子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接著我請學生說說可以從哪些詞句中具體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的愛呢?學生通過讀課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針針一線線”這些關鍵的詞語。 然後讓學生說說這些詞句說明了什麼? 通過逐步引導,學生終於領悟到這就是母親的恩情,母親的恩情就體現在深夜為兒縫衣這一行動中,體現在對兒子的深深擔憂中,這就叫恩情。這時再出示“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學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詩中母親對兒子的恩情了。

  篇3

  《母親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詩的課文。文包詩這種課文型別是蘇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詩包含在一篇簡短的文章裡,生動地介紹了與古詩相關的背景知識及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可以說:“詩”是“文”的中心與昇華。在教學時,我主要圍繞“文與詩”的聯絡來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文字故事,聯絡自己的生活感受,激發情感、想象,從而體會母愛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細節上,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針針……她想……”這句話,通過看課文插圖,理解“一針針”“一線線”的意思,引導學生品味:從母親在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補衣服,你知道了什麼?再聯絡上句中“忙著”一詞,體會出母親為兒日夜操勞的辛苦,然後通過想象:母親會在心裡想什麼?進一步感受母親對兒子的牽掛疼愛,最後通過朗讀表現母親把對兒子的愛縫進了衣服裡的無私關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圍繞想象孟郊和母親分別時的情景,說一說母親怎樣叮囑兒子,兒子心裡怎樣想的,體會母子間的深情,為下面解決難點鋪路。

  第三自然段處理好比喻句:母親就像太陽,母愛就像春天裡的光輝。我這樣引導:回想平時媽媽照顧你的事情,從而體母愛就像陽光,無處不在,細緻入微地溫暖著小草。並抓住“撫摸”一句,讓學生模仿做一做動作,激發學生的情感,體會母愛無法回報,從而懂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意思。

  最後一段,我設問:雖然母親的恩情,我們無以回報,但是我們要報答嗎?你怎麼報答?學生們說了很多:給父母端茶送水遞拖鞋,陪父母聊天,給父母表演節目,幫父母做小家務之類的小事,教師的適時引導,幫學生把道德認識與具體的道德生活聯絡起來,指明瞭學生道德活動目標。

  課後,我讓學生給母親做一件事,把想對媽媽說的心裡話寫下來。

日月潭教學反思
日月潭課堂反思
相關知識
母親的恩情課文反思
母親的呼喚課後反思
關於母親的抒情散文
有關母親的抒情散文詩歌
歌頌母親的恩情的格言
現代寫母親的抒情散文文章
難忘的一天課文反思
小河蚌的故事課文反思
小木偶的故事課文反思
比的應用課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