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課堂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再見了,親人》課文敘述了1958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最後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時的情景,小編給大家精心整理了,希望大家會喜歡!

  篇1

  當確定了要執教《再見了,親人》時,我先是這樣設計的:揭題之後,讓學生初讀課文,然後檢查字詞。瞭解了在生活中親人一般是指哪些人之後,引到課文中來——文中的親人是指誰呢?從而抓住題眼“親人”展開教學。重點教學第一段***大娘***,把“勸慰——回憶——抒情”這三部分倒過來學習,再引導學生給段落分層,總結出學法。再舉一反三讓學生自學第二、三段。然後再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勸慰——回憶——抒情”這種結構仿寫一段。最後再創設情境,昇華感情。

  但當我和吳老師聊過這個教學設計時,她嚴肅地說:“那不行!長文短教不代表就是要一節課就完成整篇課文的教學。長文短教的前提還是要紮實!長文短教是要省時高效,但決不是走馬觀花。”

  篇2

  舉一反三,自學2段”,原本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對“勸慰——回憶——抒情”加深印象,為下面的練筆做鋪墊。但在實際教學中,顯得這個環節很蒼白無力,使得整個教學設計顯得更適合“略讀課文”的教學。

  這次新課程培訓,吳老師給了我們展示的平臺,給了我們暴露自己缺點的機會。課堂結束後,吳老師和我說:“你的課堂還是那個老毛病。瑣碎的問題太多,要捨得丟棄啊!丟擲一個主問題,讓學生思考,讓他們展示。不要自己一直在那引導,要相信學生,我們的孩子是很棒的。整堂課下來,你自己說的話太多,這樣就剝奪了學生讀書的時間。”

  吳老師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的弊端,讓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掉這個毛病,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多讀書的時間!

  篇3

  在周月紅老師和其他實驗小學老師的多次幫助下,我多次進行了教學再設計。第一次試教後,我把“親人”這個題眼放到課前談話裡完成。不但節省了課堂時間,還進行了詩歌和美詞的積累。各位老師還指出我在品讀大娘的兩個故事時,問題有些繞,應該精簡,還要有層次性。於是在教學第一個故事“送大糕”時,我就重點指導“雪中送炭”。先理解詞義,再談談生活中雪中送炭的事,再體會大娘“冒死”送打糕,最後說說大娘送的僅僅還是打糕嗎?還是什麼?在教學第二個故事“失孫孫”時重點指導“唯一”。同樣也是先理解詞義;然後創設情境,在敵機來襲時,大娘可能會怎麼想;再追問“關鍵時刻時間就是生命,大娘當時來得及這麼想嗎”,揪出“丟和背”這兩個詞來豐富“唯一”的內涵。

  再創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當大娘回去救小孫孫時,她看到的卻是一片廢墟。我們可以想象,大娘當時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對於這個環節,我原本是想讓學生學學大娘,哭著呼喊自己的小孫孫,但是幾次試教下來,換來的都是鬨堂大笑。所以就乾脆不要了,只是引導學生說說“痛哭流涕、痛哭失聲、悲痛欲絕……”

稻草人課堂反思
一億有多大反思範文
相關知識
再見了親人課堂反思
再見了親人課文反思
再見了親人課文反思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語文再見了親人課後習題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十四課再見了親人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五年級下冊語文再見了親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