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型別的論文代發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電影歷經百年,自其誕生之日就以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開拓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人們新的審美意識。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大躍進”電影中勞動者的熱情“頌歌”

  “大躍進”電影是新中國“十七年”電影的有機組成部分,主要指1958―1960年拍攝的“紀錄性藝術片”,幷包括其間創作的某些以“大躍進”生活為背景的故事片,是“大躍進”時代特定的文化產物。

  一、“大躍進”電影的歷史題材

  “大躍進”電影是建立在特定歷史年代下理性與感性並存的精神產物,它用一種“真實的思維方式”詮釋了該年代的生活面貌與精神指向。它表達的不僅僅是對該時期生活浮面上的瞭解,更是準確概括出了中國歷史發展中的迷茫與希望。“大躍進”時期反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意識形態,以革命鬥爭、“大躍進”為主要題材的電影作品,從現實的角度反映了該時期的邊緣化文化狀態,以讚美的基調傳遞了“大躍進”運動的熱情。

  “大躍進”電影藉助三大運動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傳遞出中國對社會主義藍圖的美好憧憬,通過塑造積極投入到革命建設中的勞苦大眾的奮進形象,刻畫了中國人心目中特有的,具有濃郁時代特色的印象。“大躍進”電影中的中國勞動人民形象是火熱的、充滿生活激情的,充分體現了當時中國人民對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的熱愛,歌頌出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中國人民“紅色價值觀”的理想信念,讚美了廣大民眾的個人理想追求與奉獻自身投身社會建設中的價值準則。可以說,“大躍進”電影是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鼓舞勞動人民士氣、傳播現實政治思想、推行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工具。

  一部優秀的具有時代特色的電影,可以擁有比言傳身教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引起人們對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重新認識與思考。它讓觀眾在觀看的同時感受到心靈深處的震撼。“大躍進”電影的精髓在於“真實”,事實上,在“大躍進”影片中故事內容的設定並不複雜,除了令人激昂的革命事蹟讓人深思外,作為一個單獨的影片故事或影片人物,他們並沒有當今電影中角色設定那般複雜。但當他們的個體形象被真實的革命場景烘托,架構在“大躍進”這樣一個特定的時期中,真實地讓我們感受到他們身上將承載起比普通勞動者更為光榮的社會使命。在“大躍進”影片中,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他們的身上都被渲染出“革命化”光輝。小土高爐、車間、農村田野等,許多真實的生活場景在這一時期的影片中隨處可見。影片《鋼花遍地開》《紅領巾的故事》《寶山之歌》也都具有崇高的意義,它們能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洗禮。而影片中的角色就是中國勞動人民的化身與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甘願奉獻的傑出代表。他們為了早日實現共產主義大鍊鋼鐵,不辭辛苦,不計得失,在他們身上所影射出的革命正能量不容小覷。

  “大躍進”運動中的勞動人民均彰顯出“不為己,要為公”的無私情懷,而影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體現出不畏困難,勇闖生活難關的正能量精神。影片中大量出現你拼我趕的勞動場景,在大鍊鋼鐵的運動中,一股股平民英雄主義味道隨處蔓延。而“大躍進”影片也能讓觀者體味到中國勞動人民在這樣一個時代下超越自身極限的真實與深刻。革命高歌、紅旗飛揚,這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是對和平時期下的人生價值觀的重新衡量,具有不可言喻的崇高美與震撼美。

  “大躍進”電影是具有時代風格的影片,有它自身的場景構成要素。它通常關注的是普通的勞動者,人物形象塑造得高大上,而陳設場景則體現了樸實、無華,甚至略帶艱苦的現實畫面,表現方式是平常性的,如廣播標語、歌曲壁畫,人們生活困苦卻人人有著“詩情畫意”,展示了社會主義建設中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狀態,讓觀眾有親切感。這也是“大躍進”時期影片的重要特色。

  毫無疑問,“大躍進”電影除了對社會主義勞苦大眾進行歌頌外,對反映時代變革的重大事件也進行了記錄。影片《你追我趕》《五朵金花》就是圍繞著農村變革而展開的人物關係,塑造了勤勞智慧的普通勞苦大眾,揭示出社會主義建設中集體力量的偉大,只有依靠集體的力量成立人民公社,才能建設更美好的未來。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視聽藝術的電影以真實、感人的故事畫面,以樸素見長的故事影像,記錄了農村改革過程中勞動人民的酸甜苦辣生活與情感上的人格化魅力,更是歌頌了對共產主義憧憬的美好理想。

  然而,現實是無情的。儘管伴隨著“大躍進”歷史的潮流湧現出了眾多的“大躍進”作品,卻依然沒能阻擋住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茫然與過度激進而導致的偏激錯誤。脫離了現實的誇大追求,只是將人們的理想捧上了雲端,而一時衝動下的、不著邊際的、求速度不求質量的生產大躍進,徹底將人們從雲端摔回到了地面。可以說大躍進運動拉近了人們對於共產主義理想的憧憬,卻在這理想與現實的碰撞過程中,更刺痛地點醒了人們的共產主義夢。人們在期待被打破與艱難的現實生活中完成了對“大躍進”真正意義上的解讀。三年的自然災害更是將人們的錯誤進行了無情的揭穿。

  二、“大躍進”電影的精神風貌

  在“大躍進”年代中特別強調的是普通百姓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響應。“大躍進”影片中所展現的也是當時歷史年代最真實的一面,影片中也利用一些畫面將這一精神層面完整地闡釋出來。可以說包含著百姓心血的“大躍進”運動是他們願意付出一生的理想,並且他們也在全心全意地踐行著。為了集體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情緒激昂,卻又井然有序地投入到大生產當中,在那個年代人們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影片也將該年代的精神面貌通過畫面符號將其表達出來。而影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與其說是個人形象,不如說是民族的整體特徵與社會風貌。

  對20世紀60年代的電影人來說,伴隨著蒸蒸日上的勞動激情,人們渴望實現共產主義,對於社會理想空前熾熱,因此在“大躍進”影片中處處洋溢著廣大勞動人民的本土化純粹與率真性情的淳樸流露。影片並沒有表現當時社會生活狀態的苦楚,而更多地表現了為擺脫貧困,迎接新的生活篇章,人們不畏艱辛的社會正能量。

  在“大躍進”電影中,從老人到孩子,從青年到中年,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中都不約而同地表現著同一個主題: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與此同時也展現出了該時期人們公而忘私的精神風貌,表現出“大躍進”運動以來,這種對社會主義的堅守,人們都像是被賦予了極強的社會責任,由普通大眾組成了祖國建設的生力軍。而“大躍進”影片也將人們帶入到一個社會建設高漲化、狂熱化的年代。人人都在為實現共產主義而苦苦追尋與努力,而該時期的影片《服務員》就以一名女服務員為線索,立足於“為人們服務”的時代信念,將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放在歷史年輪下審視,成為特定年代下的價值觀展現,從而引發當今人們的思考。諸如此類影片還有《今天我休息》,儘管影片始終圍繞著小人物馬天民的瑣碎生活展開,然而影片承載的卻是關於中國歷史發展的嚴肅反思與理性認知。馬天民作為一名人民警察,不顧自身的利益,辛勤忙碌於工作崗位上,即便在下班時間還要繼續忙碌、繼續奉獻,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這是建立在高尚道德情操上的執著與風險,無需刻意地煽情,無需刻意地渲染,一切都在平凡中流露著偉大,展現著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深層次認知。

  “大躍進”年代下的奉獻精神具有整體觀念。它是社會主義建設中凝結的歷史產物,是中國人民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做出的努力。每一個勞動人民都在這場運動中“引吭高歌”,他們為了集體的利益,顧全大局,犧牲自我。每一位中國人都在這樣的光環下存在,也為了迎合時代的變化與發展,不論老幼均獻出自己的青春與熱血。我們從當時的歌曲中可以感受到社會主義的起伏與印象,更能從影片中看到該時代文化的精神與風貌。影片《春滿人間》就譜寫了為救燒傷工人,全國人民群策群力的感人故事。《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的故事也並不複雜,講述了為搶救食物中毒的61名修路民工,從基層到政府,從地方到中央,都進行了全面的協助工作與搶救工作,使他們及時獲救。20世紀60年代是階級鬥爭白熱化階段,即便如此,影片中所表現的人民對於受難者的無私幫助,仍舊打動了每一位觀眾的心。

  “個人利益要服從於集體利益”,在那特定的年代下這樣的信念並非處於被動要求,而是主動服從。那是潛意識裡沒有自我觀念的年代,個人價值彰顯於無私奉獻於集體,也在於絕不會向困難生活屈服的革命鬥志。作為個人只有在集體的熔爐中才能凸顯出人格的完美。然而,激進的個人利益瓦解,隨著時間增長勢必會造成底層群眾的不滿與抱怨,人們掙扎在生活與命運的邊緣上,卻得不到應有的利益維護,這種過低的人性忽視必然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工作熱情與革命情感需求。脫離正常軌道的發展不會長久,“”時期的人性扭曲就是一個赤裸裸的案例。

  三、“大躍進”電影的時代特徵

  文藝創作常常要以感性直觀引起精神層面的愉悅,而這種感性通常建立在想象的基礎上。將現實與想象相融合,是文藝創作中必不可少的方法。正如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中鑑於新詩創作而提出的建議,強調新詩創作要採取民歌的形式,內容卻要將現實與想象相融合。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文藝創作都不能忽視浪漫主義想象,它是創作的源泉。毛澤東首次將其地位肯定,用以體現“大躍進”時期人們的革命熱情。

  自毛澤東將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強調後,便被諸多影片採用。《黃寶妹》《十三陵水庫暢想曲》皆是,特別是《十三陵水庫暢想曲》,在展現熱火朝天的現實勞動場景後,對未來人民公社的發展提出展望。該展望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美好想象,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理想詮釋。《十三陵水庫暢想曲》反映的不僅是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更是對共產主義的美好憧憬,認為人民公社的建立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經之路,可以說,影片毫無掩飾地將浪漫主義思想發揮到了極致。

  影片《十三陵水庫暢想曲》勾勒了共產主義理想天堂。在這裡人們吃飯不必交費,糧食充足,生活美好,鳥語花香。一切都是快樂的、美好的、純潔的,彷彿這裡不再是現實生活中的平凡日子,而是美好夢境中的童話故事。每個人都享受著來自共產主義的美好精神,而這精神就是人們一直苦苦追求的幸福與快樂。如果說影片《康莊大道》中老農民為吃飯不要錢而驚喜萬分,那麼《十三陵水庫暢想曲》則是充滿童話色彩的對該年代現實的重新解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是利弊共存的。現實主義的思維羈絆雖不能滿足於人們日益高漲的時代情懷,卻能保守地表達真實的情感體驗。而浪漫主義的高調指引,卻引來了文藝創作方面的浮誇膨脹,一改往日的嚴謹,轉而變為肆意浮想的浮誇風與虛假風。這對於文藝創作本質來講,體現出了些許的無奈與不如意。

  四、結 語

  “大躍進”電影以其真摯的青春熱血、甘於奉獻的情感體驗,表達了“大躍進”運動的時代風貌,成為其時代印記與符號。 “大躍進”運動成就了“大躍進”電影,它是浪漫主義滋生的現實土壤。“大躍進”運動讓人們感受到勞動的樂趣與激情,也讓人們體會到理想的不豐滿與現實的殘酷。“大躍進”電影找準了反映該時代這樣一個點,反映出了關於一場現實與夢想碰撞後的火花,從而引發了人們對於該年代的思考,也引發了人們對於那段歷史的反思。

  <<<下頁帶來更多的

電影型別的論免費
電影型別的論文範文
相關知識
電影型別的論文代發
電影型別的論文範文
電影型別的論文
電影型別的論免費
電影藝術賞析型別的論文
電影類的論文代發表
電影類的論文代發
電影的論文代發
關於電影方面的論文
電影鑑賞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