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孝廉文化的黑板報圖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也是始終貫穿整個中華文明的精神傳承,讓我們來做黑板報來宣傳傳統文化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弘揚孝廉文化的黑板報的圖片和資料,希望對大家有用。

  弘揚孝廉文化的黑板報資料推薦一、孟子論孝

  一般認為,孔門以曾子最能傳孝道,而子思是曾子的學生,孟子又是就學於子思的門人,所以孟子對孝的重視程度也自然超過了其他儒者。他對孝道的繼承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提出性善論,進一步完善儒家孝道的哲學基礎。

  孟子接受孔子“仁”的思想,強調人人都能達到“仁”的主觀因素,“人人皆可為堯舜”,從而提出人的本質是性善的理論。人性是天賦的,孝的善德當然也是天賦的 ,人人都是生而具備的。

  2、親親原則的建立,使孝悌成為五倫的核心。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孟子·離婁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萬章上》,事親、尊親成了人最高的道德表現。正因為孝成了人生最高 的 道德,所以孟子才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不孝有三種“。

  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在這五倫中,孟子認為父子、君臣兩倫最重要,“仁之實,事親是也;父之實,從兄是也” 《孟子·離婁上》,孝悌成了五倫的 中心,所謂“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離婁上》,“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 《孟子·滕文公下》,都將孝悌作為德性的 最高表現。因此,孟子所最為推崇的聖人是堯舜,“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總之,孟子將孝悌作為倫理道德的中心,是對孔子孝悌合一的思想的直接繼承與發展。使孝道進一步政治化。

  孝治是孟子為君主設計的一種理想境界,他不厭其煩的向梁惠王反覆宣揚孝治,“申之以孝悌之義”《孟子·梁惠王上》,使儒家孝道進一步蒙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

  展示:

  弘揚孝廉文化的黑板報圖(一)

  弘揚孝廉文化的黑板報圖(二)

  弘揚孝廉文化的黑板報圖(三)

  弘揚孝廉文化的黑板報資料推薦二、孔子論孝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制走向滅亡,封建制逐步確立的時期。隨著宗法奴隸制的日趨瓦解,“禮崩樂壞”。而當時的孔子認為要穩定社會秩序,必先穩定家庭,如果不樹立父母家長的權威,就無法達到家庭的穩定,進而也就無法穩定社會。所以,孔子提倡“孝”。孔子對西周的“孝”進行了繼承發展改造和創新具體如下:

  1、強調“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孔子認為孝敬父母要真心實意,如單純在物質上滿足父母,尚不足以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從這裡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質。

  2、把行孝與守禮結合在一起。如果說孝道的精神本質是“敬”,那麼如何表達出這種“敬”呢?這就是:行為要符合禮,而孔子則直接將此看作是孝,《論語·為政》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無論父母生前或死後,都應按照禮的規定來行孝。

  3、把“孝”與“悌”結合起來。《論語》中多次以孝悌連用,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悌:敬兄,而敬兄長的實質,則是要求人們將家庭血親中的等級推廣到社會關係中去,所謂“出則弟”就是這個意思,它主要表現的是處理社會關係的準則。

  4、提出“幾諫”的原則。孔子認為,父母若有錯,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語氣進行勸諫,以免陷父母於不義,這就是他所說的“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幾諫”的原則兼顧到孝敬與社會群體利益這兩個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5、孔子為傳統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決了孝道存在的哲學前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仁不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實現的終極目標。仁是人行為的最高準則,是一種普遍原則,要實現這一原則,必須有一個近的入手處,這就是孝。《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總之,孔子提出的孝實際上是一種家庭倫理,這就使孝從宗族倫理轉化為家庭倫理。

  看過弘揚孝廉文化的黑板報也看了以下相關文章:

 

傳統美德黑板報資料
傳統文化主題黑板報
相關知識
弘揚孝廉文化的黑板報圖片
弘揚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圖片
有關廉潔文化的黑板報圖片
茶文化的黑板報圖片
大學茶文化的黑板報圖片
有關民族文化的黑板報圖片
關於弘揚先烈精神的黑板報圖片
發揚雷鋒精神的黑板報圖片
有關文明的黑板報圖片大全
有關文明的黑板報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