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是以丹田為核心的運動體系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陳氏太極拳是一種起源於明末的漢族拳術。是 太極拳流派之一,分 老架、新架和小架三種,清初 陳王廷***約1600~1680***創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關於陳式太極拳的預備式

  從預備式開始就要做好準備,形成丹田為核心,全身各個關節都要符合太極的要求,鬆肩、沉肘、含胸、塌腰、開胯等等,都來支援丹田,才能形成丹田為核心。當形成了丹田為核心,這個要求貫通了全體,全體安靜——這就是預備式。

  動起來的時候依然以丹田為核心,一動全動,節節貫串。我們練習什麼套路,老師和老師不一樣,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這一“以丹田為核心”構建的運動體系。

  關於“以丹田為核心”

  陳式太極拳始終遵循著以丹田為核心的運動規律。

  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只有一個:以丹田為核心。這個運動規律很抽象,丹田動,首先影響腰的纏絲;影響肩、肘、手,肩、肘、手的纏絲;影響胯、膝、踝,胯、膝、踝的纏絲。丹田受到全身的支援,又能影響全身,形成以丹田為核心,一動全動,全身纏絲——這是一個運動形式。

  第二個運動形式是起式,沒有纏絲,有胸腰的摺疊運化,丹田是前後旋轉,這是第二個運動形式。

  第三個運動形式,是在第一個運動形式和第二個運動形式之間的變化,左變後、後變前、左變右、右變後,在變的時候,既往後、又往右、又往左、又往前,又往左、又往後、又往前,每一變得變四個方向。

  所以總結來說,太極拳一個運動規律:以丹田為核心,一動全動,節節貫串;三種運動形式:一個是纏繞螺旋,丹田左右旋轉;一個是丹田前後旋轉,胸腰摺疊運化;第三個在第一和二之間,既有前後又有左右。這三種運動形式同是一種運動規律,前後左右既有前後又有左右,都是以丹田為核心。

  所有套路,包括刀、槍、劍、棍,還有推手,都只有“丹田為核心”這一個運動規律。

  關於練拳的“誤差”

  我經常會講到“誤差”,什麼是誤差?

  在練拳的過程中你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誤差?知道什麼是最準確的,凡是不準確的都是誤差。知道自己哪一點沒有達到最準確的地方,知道自己的誤差,一遍一遍的練,縮小誤差,水平就會提高。練拳的過程就是縮小誤差的過程,縮小誤差的過程就叫下功夫,不知道縮小誤差就叫白下功夫。

  誤差越大,氣的流量越小;誤差越小,氣的流量就越大,縮小誤差就是為了達到一氣貫通。

  真正的基本功不是表面上看,而是找到、抓住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全身通過遵循這一個運動規律形成一個運動體系。

  我們練拳是個手段,目的就是為了達到這個運動體系。什麼時候抓住這個運動規律了,自然就可以構建起這個運動體系。

  因為外形引動內部必然有相當大的誤差,但是隻要你首先明確運動規律,一遍一遍地練習,就可以縮小自己的誤差。

  開始的時候誤差大沒關係,重要的是你要明確有誤差的存在。當縮小了百分之四十的誤差,你便有了百分之六十的貫串、合理、協調。內氣的流量加大到了一定程度,運動質量就會產生變化,以內導外,內氣不動,外形皆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百分之六十的時候,運動質量發生了變化,由外到內變成了由內到外,功夫不斷累積,到了這個程度也就是大圈畫出來的時候。

  我經常說練習太極拳就是由大圈到中圈到小圈到無圈的過程。無圈是最高境界,內有虛實變化外邊看不見,不是真正沒有,而是小到看不到。太極拳失傳沒失傳就看大圈畫沒畫出來。如果有人練到大圈,掌握到這個運動規律,就可以精益求精,就沒有失傳。不是一個套路器械用法失傳了,或者是一個老師留一手越傳越薄,這些都是外行話。抓住最關鍵的基本功。表面上基本功就是纏絲的方法。

  陳式太極拳風格特點

  陳氏太極拳採取陰陽學說,以動靜開合之理,與剛柔虛實之法,為輕沉遲速互練之術;拳勢動作,均以螺旋進退,稱纏絲勁,為陳氏獨創之奧祕,世代口口相傳,頗少文字記載。在陳氏拳譜中,

太極拳經關於理法者,僅為「拳經總歌」及「打手歌」兩篇,為陳氏第九代陳王廷所著。此兩篇文字說明縱放屈伸與諸靠纏繞,運用纏絲勁,及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與捨己從人,還是由己之理。「打手歌」陳王廷原著為四句,後由子孫衍為六句。

 

傳統陳氏太極拳的重心與虛實關係
宿遷大學生創業貸款申請流程
相關知識
陳氏太極拳是以丹田為核心的運動體系
傳統低架陳氏太極拳是最佳有氧代謝運動
陳氏太極拳對抗中各種技法的應用
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以丹田為核心
陳氏太極拳的健身作用是什麼
陳氏太極拳的丹田勁
陳氏太極拳的丹陽功
陳氏太極拳如何以僵化柔
陳氏太極拳如何以僵化柔
陳氏太極拳小架的以襠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