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心理教育的參考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的任務、正確的內容、切實的要求,還要有恰當的方法。由於人的心理的複雜性,決定了心理教育方法是多樣的,也是不固定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關於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雖然我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仍然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積極採取有效策略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泛指學校對學生施加的行為規範、系統的心理素質訓練,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形成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穩定、持續的積極適應的心理狀態,並能協調自己的知情意行,較好地適應客觀環境。簡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標準來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心理素質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言傳身教,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來影響學生

  現代教育要求教師不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生活的導師、人格的引導者。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師生關係的好壞,對於大學生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標的確定、身心健康的發展都具有深遠影響。“學校無小事,處處是教育。”如果教師自己心理不健康,就容易把不良的情緒發洩到學生的身上,致使有的學生因此改變了自己的某些個性。因此,教師對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質高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只有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系統,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才能成功地扮演教師心理輔導的角色。在教學與管理中,教師要把自己的品行、情感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學生,用自身美好的心理素質去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習、生活上要做到處處關心愛護學生,讓學生懂得關心幫助別人、與人為善、知恩圖報,這樣不僅能促進大學生良好品質、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有利於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

  二、加強對學生進行人生定位教育,幫助其正確對待人生

  大學生對學業的關注是與自我關注緊密聯絡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應幫助大學生客觀地認識評價自己,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根據客觀現實條件來調整個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於自己的期望過高或過低造成心理上的焦慮不安或鬆懈情緒。同時,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高校教育工作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從中接受鍛鍊,磨練意志,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挫折,面對困境積極尋求解脫的途徑並總結教訓;指導學生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把握與調節,豁達大度、遇事冷靜,能合情合理地對待自己的各種需要,培養對挫折的承受力。同時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將隨之而增長,自制力也將隨之而增強,在很多情況下都能自己擺脫心理負擔,除掉精神障礙。

  三、加強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教育,幫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首先,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教育應針對大學生活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緒,及時加以耐心引導和幫助,使他們以良好的心理態勢去面對新的人際交往和複雜的人際環境,既客觀認識自己,又客觀認識他人。其次,要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學生加強人際交往的品德修養,教育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應學會信任、尊重、寬容,以誠相待,用真誠去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獲得真誠的友誼。學校可以經常組織一些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培養積極的人際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於那些性格特別內向、不善交際以及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學生,更要關愛有加、耐心引導、鼓勵為主,使這部分學生慢慢地擺脫心理障礙,最終走出自我,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中。

  四、加強對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節訓練,幫助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鍊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從心理髮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認知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髮展在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複雜和深刻的變化,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衝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所以大學生在學生時期要正視現實,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做到心理健康。

  五、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建設,使心理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髮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以社會歷史積澱的文化知識、道德規範、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六、加強學校心理諮詢室建設,充分發揮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諮詢是指通過人際關係,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從心理諮詢具有治療功能的角度來說,心理諮詢屬於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和治療手段,心理治療的物件主要是有輕度心理障礙的人。心理諮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的矛盾和衝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諮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與求詢者交談、指導,要幫助求詢者正確地認識到自身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為求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際關係的機會,增加求詢者的心理自由度,幫助求詢者改變過去的心理異常,最終恢復健康的心理。心理諮詢兼有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功能,通過心理諮詢,為諮詢物件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條件,能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實現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人的心理是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和體驗。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具有調節心境、陶冶情性、愉悅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就應充分利用和發揮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園心理環境,使學生在這種具有凝聚力的氛圍中受到教育。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高校應儘量抓好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鼓勵學生髮揮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形成健康向上、寬鬆和諧的氛圍,幫助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促使他們的潛力不斷開發出來。

  八、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選擇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的任務、正確的內容、切實的要求,還要有恰當的方法。由於人的心理的複雜性,決定了心理教育方法是多樣的,也是不固定的。在實踐中可運用活動法、討論法、講授法、諮詢法等,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較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1、活動法。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各項活動,通過體驗和調整,達到“做中學”、“學中做”的目的,包括遊戲、學習、勞動和社會交往等,這是促進個體心理髮展的重要因素。在教師工作中,活動法可以結合班、團隊活動和校內外的各項活動同時進行,是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2、討論法。指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對一些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討的方法。一般的程式為:先確定討論題目;查閱和整理有關資料;準備發言提綱;論證或辯論;最後由教師或學生代表總結髮言。討論法對學生的智力和社會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師工作中,討論法可以採用班級討論和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

  3、講授法。指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根據講授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的不同,可分為講解、講述、講讀和講演四種方式。講授法是使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的重要教學方法,是其他方法的基礎。在教師工作中,可以採用專題報告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4、諮詢法。指通過語言或文字等媒介,給諮詢物件以幫助、啟發和教育的過程,包括個別諮詢和團體諮詢,書信、電話、宣傳、現場諮詢等。諮詢者應注意掌握交友性和保密性原則、預防性和疏導性原則、教育性和整體性原則。對於有心理困擾的學生,教師可以採用個別諮詢或團體諮詢的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總之,在社會處於轉型期間,競爭越來越激烈,高校教育工作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加強對學生進行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等道德教育,使他們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做思想品德、智慧、體魄的儲備,更要做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從而使自己成為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13-14。

  [2]靳諾劉貴芹關於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1,***5***。

  [3]華利平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素質培養[J].中國健康教育,1999,***11***.331。

  篇二

  《關於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分析》

  [關鍵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理論建設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

  20世紀80年代,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和學生心理問題日趨嚴重、心理品質不斷下降的實際情況,我國大中小學積極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開展了大量實踐活動和理論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由於各種原因,目前此項工作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與不足,主要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策的落實與監督機制不完善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都十分重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相繼頒佈的一系列相關檔案中都對學校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例如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等,對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內容、實施途徑和方法、師資隊伍、條件保障、組織領導和管理等作了原則性的規定。這無疑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明確的政策導向。然而,由於沒有出臺相關的配套政策,因此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缺乏明確、具體而有效的落實措施。譬如:心理健康教育究竟應該怎樣開展?師資問題該如何解決?教師資格認證該怎樣進行?心理諮詢教師有哪些具體的上崗要求?如何解決專職人員的編制及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問題?向學生提供什麼樣的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地區乃至各學校究竟應採取什麼樣的管理模式?應如何檢查與評估?等等。這種落實措施與監督機制的缺乏是近幾年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推廣的—個重要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地區發展不平衡

  當前,從全國範圍來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首先表現出地區不平衡,在我國有些地區如上海、北京等地已有20年的研究與實踐,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國而言,發展極不平衡,差距懸殊。總體看來,大中城市、經濟發達地區、東南沿海等地區重視程度高,普及面廣,發展速度快。而小城鎮、中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的中小學,無論是重視程度、普及面還是發展水平都很不理想,兩者差距十分顯著,特別是占人口多數的農村中小學幾乎還是空白。從類別來看:大學好於中小學,普通學校好於職業學校,重點學校好於一般學校。從質量上看:各級各類學校心理教育的成效差異比較大,有的富有特色、成效顯著,有的徒有虛名、流於形式。就全國來說,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缺乏計劃性。

  三、師資隊伍不完善。素質不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報告建議,每6000~7500名兒童應不少於1名學校心理學專家為其提供服務。以全國2億中小學生來計算,至少也要4萬名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人才,而目前我國所有的心理學工作者總數也不超過這個數目***大概只有1/10***,況且也不都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專業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員嚴重不足。其次,教師素質不高,專職人員少。當前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主要來自四支隊伍:一是政工幹部;二是思想品德及其他人文社科類教師;三是教育學、心理學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者;四是醫院對心理健康感興趣的醫生。個別學校還有其他方面的人加盟進來。他們之中極少有人受過心理健康教育專門訓練,只接受過短期的培訓,其中多數培訓存在課程設計不合理、師資水平低、培訓時間不夠、教學不規範等問題。他們在知識結構、心理健康理論的掌握、心理諮詢方法的運用以及諮詢經驗方面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即便是心理學專業的本科生也未必可以做一個稱職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因為目前我國心理學專業的課程設定大多還缺少實際運用方面的內容,特別是缺乏心理諮詢技巧方面的臨床訓練。

  四、理論建設相對滯後,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當屬起步階段,在實際開展活動中特別需要理論的支援和指導。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面臨多方面的困境。在理論性研究方面表現為:有特色的研究少,發展層面的研究少,服務性的研究少等,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大家公認的理論。在實踐性研究方面表現為:研究物件不具代表性,研究結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準確性,研究變數失控性,資料統計隨意性等。除此之外,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相脫節,最終必然導致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缺乏有效指導,從而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研究因脫離實際而毫無價值,使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因缺乏科學指導而盲目運轉。

  五、缺乏科學的評估機制

  由於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較低,特別是缺乏相應行為規範的約束和指導,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失控現象時常發生,並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在理論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響,所採取或運用的方式、方法、技術、手段,許多完全照搬歐美國家,可信度低,不適合我國學生的心理髮展的特點。如濫用測驗量表或其他測驗手段,隨意結實測驗結果,缺乏對測驗結果及學生心理問題的保密等。另外,當前心理健康教育雖開展得轟轟烈烈,但評估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這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其一,無評估。許多學校由於不信得怎樣評估,或者也沒有什麼部門要求進行評估,所以“只做不估”。其二,簡單化甚至單一化的評估。評估的方式、手段及內容均趨於簡單化,評估指標單一。有的學校只以是否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為評估標準;有的學校只以是否建設心理諮詢室或開展心理諮詢活動為評估標準;有的只對師資隊伍建設、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等少數幾個指標進行評估。其三,錯位的或片面的評估。有的學校把評估當作評比,目的是提高學校知名度或為領導新增“政績”,有的只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率或檢出率進行評估,有的甚至只以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否提高作為標準,把心理健康教育評估與升學率掛起鉤來,所評估的仍然還是升學率。

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範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參考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心理教育的參考論文
有關心理建康的參考論文
有關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參考論文
關於中小學心理教育的研究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參考論文
關於賞識教育的參考論文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參考論文
有關學前教育的分析論文
積極心理學對心理教育的啟示論文
有關化學教育的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