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激勵人創業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創業活動在全球範圍內活躍起來。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先付出,後才有收穫

  一個年輕人,準備在他家所在的那條街上開商店,他向他的父親征求意見:“我想在咱們這條街上開店賺錢,得先準備些什麼呢?”

  他父親想了想說:“咱們這條街上商店已經不算少了,但門面房還有的是,你如果不想多賺錢,現在就可以租兩間門面,擺上貨櫃,進些貨物開張營業。如果你想多賺錢的話,就先得準備為這條街上的街坊鄰居們做些什麼。”

  年輕人問:“我先做些什麼呢?”

  父親說:“要做的事很多,比如,街上的落葉很少有人打掃,你每天清晨可以將街上的落葉掃一掃。還有,郵差每天送信,有許多信件很難找到收信人,你也可以幫忙找一找,然後將信及時送給收信人。另外,還有許多家庭需要得到一些一伸手即可做到的小幫助,你可以順便給他們幫一把……”

  年輕人不解地問:“可這些跟我開商店有什麼關係呢?”他的父親笑笑說:“如果你想把自己的生意做好,這一切都會對你有幫助,如果你不希望把生意做好,那麼這一切也許對你沒有多大的作用。”

  年輕人雖然半信半疑,但還是按他父親說的去做了,他不聲不響地每天打掃街道,幫郵差送信,給幾家老人挑水劈柴,誰遇到困難需要幫助年輕人聽說後都會去盡力幫助。不久,這條街上的人們都知道了這個年輕人。

  半年後,年輕人的商店掛牌營業了,讓他驚奇的是,來的客戶非常多,一條街上的街坊鄰居幾乎都成了他的客戶,甚至街那邊的一些老人,捨棄距他們較近的門店,拄著柺杖,走很遠地趕到他的商店裡來買東西。他驚訝,問他們:“你家的門口就有商店,怎麼卻要捨近求遠呢?”

  他們笑笑說:“我們都知道你是個好人,來你的店裡買東西,我們特別放心。”後來,他送貨上門,遇到一些暫時困難的人家,他總是先讓他們取需要的貨物,等什麼時候人家有錢了再來還上;知道有人遭遇了不幸,他會主動登門慷慨相助。

  幾個月後,鄰街上的許多人也紛紛到他的店裡來買東西,又過一年多,全城人都知道了他和他的小店,於是他在另外一些街道上開起了一個個分店、連鎖店,生意越做越大,僅僅幾年的時間,他就從一個不名一文的年輕人,搖身變成了一個擁有龐大資產的企業家。

  :李開復 創業者到底缺什麼?

  除了馬斯克和小扎因為一些原因沒能見面交流外,李開復的那些老朋友,他都帶著中國創業者拜訪了一遍。矽谷對於中國創業者,究竟意味著什麼?

  講一下背景,從創新工場的發展來說,我們從一開始就不斷基於自己對於行業和市場的判斷進行佈局投資,然後通過各方面的投後服務來幫創業者提供價值。再後來,我們發現隨著行業各方面的發展,看到了做一個創業者互助社群的重要性,而且如果能夠得到一些資深導師的幫助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做了兄弟會和群英會。

  在兄弟會和群英會裡面,我們也時常在討論,而最近討論最多的是:我們這些創業者身上到底最缺什麼?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我們的創業者在有些方面能力很強:知識面、產品能力、管理能力、戰略和競爭戰術等,也經過兄弟會拓展了人際關係,有彼此之間上下游的合作等。但目前好像在格局觀、世界觀等方面有欠缺,這種欠缺其實就是十億美金公司和百億美金公司的差別所在。

  具體來說,一個創業者可以整體琢磨怎麼把產品功能多做一點、使用者多弄一點,但是如果格局不夠大,眼光不夠長遠,比如怎麼用一句話描述“我的公司在如何改變世界”,那我覺得應該去最好的學習聖地矽谷增長見識。

  坦率來說,在國內大家也能通過看馬雲、馬化騰的演講,請王峰、王興做分享等實現提高。但在國際視野和思考問題的方式方面,以及美國人在突破創新的膽識方面,還是很值得學習的,這是一個理由。

  其次還有一個理由就是,我覺得中美的產品跟技術的關係會越來越密切,越有商機。

  以前你說一個美國公司到中國來,其實挺難的,中國公司到美國去也挺難的。但是現在我們越來越發現,中國的創業水平在提升,其實能做中國創業者的老師,也只有在矽谷才有了,世界的其他地區可能都打不過中國了。

  更多產品的國際化可能會基於技術。比如說你做了人臉識別——Face++,你要把它推到美國去,或者是美國做一個Siri想推到中國來——這個是 完全有可能的。所以隨著創業從產品驅動、市場驅動走入技術驅動,我認為現在就產生了很多機會:更多中美合作,把中國公司帶入美國,或者倒過來給彼此的機會會越來越多。而且很多中國創業者是有優勢的,他們在創業打法方面,跟美國是有差異化的。

  反過來也一樣。所以我們就覺得對這些創業者來說可以學習,去向矽谷創業者學點什麼,然後有什麼技術可以引入,哪些產品和技術可以打到美國去,未來還有什麼機會等。

  此外,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創業者也能建立彼此間的兄弟情誼。因為在一起旅遊、參觀那麼長時間,回來就變成好哥們兒。

  還有一個相伴隨的,就是去矽谷挖人。因為技術人才方面,美國還是有很獨特的地方,谷歌這些公司訓練出來的工程師,在大資料、大計算、團隊合作、協作、管理、作戰等方面還是有一些優勢的。所以我們也找了一些很棒的技術人才,也幫我們的公司挖人。

  這大概就是此次矽谷之行的目的和理由。

  百億美金公司

  這次矽谷之行中,也和DST創始合夥人Yuri有了深入交流,他請我們到他家去參觀,在他家用早餐,也跟我們分享了他對趨勢的一些認知。

  Yuri主要分享了兩點,第一是他堅信網際網路的革命還遠遠沒有結束,第二是分享了他認為一個“百億美金公司”的創始人該有的特質。

  網際網路的革命還遠未結束。Yuri的主要依據是人均GDP和網際網路的GDP的比例,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另外他還認為網際網路在一些國家的成長會有更好的發展,他堅信中國是這些國家之一,因為現在普及率之類的還有很大的空間。

  另一個是Yuri如何去識別值得投資的創業者。DST的風格,過去我在知乎上回答過,Yuri本人只投10億美金以上的公司。但是現在,他說自己要識別 100億美金甚至更大的公司。原因是他認為其實10億美金的公司,做起來挺容易的,而且他自己就創業做過,最後成了10億美金的公司,他說:“我自己做 過,我就看創始人有沒有和我一樣的基本素質和經驗就行。”

  但識別100億美金公司的創始人卻不容易。他跟我們分享了一些獨特的看法。Yuri說他投資了Facebook、京東和小米等公司,從扎克伯格、劉強東和雷軍身上,他也能不斷學習得出一些結論。“你要說這些人到底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其實每個人各有特色,但是有一點,這些人都有種怪怪的特點,都有種偏執狂的特點。如果你找一個創始人,四平八穩、什麼都懂、有高深的技術、管理和市場經驗,這個人是做不成100億美金的公司的。”

  所以Yuri Milner的結論就是說:100億美金公司的創始人一定在某些方面相當偏執。

  接下來,一旦你找到這樣的人,投資模式也就很簡單了。人識別對了,領域識別對了,投資人所要做的就是站在創業者背後把錢給他,他要什麼你就幫他做什麼。 董事會席位不要了,控制權不要了,對賭也不要了,因為找了這麼棒一個人,好不容易找一個快速成長的領域的老大,而且是有偏執特質的超級創業者。你接著要做 的就是把錢給他,他愛做什麼就做什麼,無條件支援他。這是Yuri的一個理論,這些理論以前都說過,只是這個偏執的部分,我覺得由他親口說出來還是蠻有意思的。

  那天在Yuri家裡,大家問他說:你做過最艱難的決定是什麼?

  他說, 我有一次融了2億美金,然後我轉手全部投進了Facebook。因為他覺得Facebook是一個改變世界的公司,自己投進去以後不但能賺錢,而且能夠彼 此學習,對公司有很多戰略的意義。後來確實也一一驗證了——他投進去雖然很貴,2億美金只買了2%,因為Facebook當時估值是一百億美金。

  至今你還可能會搜到很多文章,在當時批評這個俄羅斯土豪,說這麼貴的估值還投,但後來驗證了Yuri這個決策的正確性。他就是因為這一件事情做成了,使得他在Facebook大漲之後,被很多人奉為創投神話。

  現在的話,Yuri除了投資,還特別熱衷於基礎科學,也在做一些對整個人類認知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他和扎克伯格,以及馬雲等發起成立了一個“突破獎”的新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因為他們認為諾貝爾獎有些過時了,沒有涵蓋所有的重要的領域。

  另外,Yuri還發起了一個找外星人的專案,他覺得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可能是孤單的。當然他不是支援找UFO那種想法,他覺得我們就應該對外太空發出 訊號,說人類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找各種外星人存在的訊號。實際上這一類的現象,他覺得如果資料能夠結合一下很值得一做,因為這是人類很自然的下一步。

  所以我覺得這些以後,我們帶去的創業者都覺得格局很大。在告別Yuri的時候,很多創業者都意識到之前想的問題太小了,而且他們也開始希望有一天能夠想到人類的未來,人工智慧的責任問題解決沒有,人類是否孤單,怎樣有一個“大腦”去進入各個領域。

  總之就是腦洞大開。這次矽谷之行,也希望他們能夠看到:永遠有更偉大的事情可以做,唯一限制你的只是你的雄心壯志和想象力。當然,這不會對你現在所處行 業的競爭和業態有改變,不會對你怎麼去迭代產品、獲取使用者有改變,也不會影響到你的融資上市的思考等等,但如前面所說,有大格局的創業者是會不一樣的。

  公司文化

  還有一個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訪問Airbnb,有種“大跌眼鏡”的感覺。因為我們去之前並沒有預料到這個公司是此行的一個大亮點。我們去谷歌、去特斯拉,這些企業都是大家的心中的英雄,都對它們有一定的瞭解。但Airbnb就是一個網站而已,普遍的看法是:他只是在正確的時候啟動了這個專案,然後就拉 了一堆使用者慢慢地滾動起來一個平臺。

  但是我們去了以後才發現,這個公司的文化非常不同。很多創業者過去會認為矽谷公司文化類似,這些公 司都是科技型的。文化無非是:共享技術改變世界,顛覆模式之類的。但是這次去了以後就發現這些公司原來那麼不一樣,其實矽谷當然有他的文化,但是每一個矽 谷成功的公司都有非常獨特的、自己的文化。

  那麼在Airbnb,這是看得最清楚的,因為他不是一個偉大的技術公司。創始人也不是梟雄,或者商業天才。當然他商業是不錯的,他就是一個很執著的人,堅持做一件事情,然後他公司的使命和文化非常清楚:我們要做一個好主人。

  其實我們經常在大公司裡聽到類似的口號,有點說教性的公司文化理念,比如誠信、重視使用者和使用者第一等等,但員工心裡覺得就是說說而已嘛。

  真正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的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去Airbnb後發現,這個公司真的在實踐他的文化,一下子讓我們感覺好像真的回到家了。他們對我們這些來 訪者非常好,安排參觀,並且每十個人就會安排一個導遊,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導遊都是Airbnb長期的員工,會介紹Airbnb相關的各種各樣的故事。

  有趣的是Airbnb會把他們平臺上一些很好的家庭,還原式實現在他們的辦公室裡,比如某個會議室,他們會告訴你這是波多黎各誰誰誰的家,歡迎你去住。 所以他們其實也在不斷地為屋主做廣告,可以看出他們的文化真的很成功,屋主和員工都特別想做一個好客的主人,我覺得Airbnb的成功其實是基於這個心態。

  之前有很多人說Airbnb上拍的照片特別漂亮,是因為這個才成功的。其實真正的是Airbnb上的每一個人都想如何成為一個好主 人——我要把家整理得最美,做得有特色,讓別人能夠留下好的評語,因此我要拍很美的照片,再經過Airbnb平臺來傳播。所以屋主的整個傳播流程上傳、審 批、留言、上訴和批評等,都在圍繞一個核心:賓至如歸。通過去Airbnb拜訪,受到這樣的歡迎,印象還是蠻深的,也值得中國的創業者思考借鑑。

  對中國經濟的看法

  此次矽谷之行中,李開復還就中國經濟的話題,在美接受了採訪,採訪實錄如下:

  Betty Liu:你在中國,你的企業也紮根在中國,對於中國經濟放緩的擔心是否過度了呢?

  李開復:的確是有些放緩,畢竟整體經濟都有些放緩。但其實中國經濟型別包含兩種型別,一個是傳統型經濟,另一個是創新型經濟,指的就是科技型經濟,線上對線下,電子商務和社交網路,消費者服務型經濟。中國的創新型經濟增長非常可觀,當前問題的癥結在於,科技行業的崛起是否足夠抵消傳統行業的衰弱。科技企業增長巨大,但整體規模依然偏小。我認為如果整體經濟下滑能減緩的話,就有足夠的時間來抵消這種衰弱。但我不是經濟學家,我並不能預測經濟。

  Betty Liu:是的,科技行業在中國相對類似製造業的傳統行業還算是新興行業。那麼問題來了,當人們看到部分科技公司的股價時,他們會質疑這種增長是否會超出公司的掌控,關於這個問題你怎麼認為?

  李開復:當然不會,大部分都在掌控之中,我認為像騰訊和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是十分強大的,但強大的也只是少數。當你成為科技行業的領頭羊是一件很偉大的 事情,你能夠以此為基礎,在這一行業和毗鄰行業中,創造巨大的利潤,正如我們從谷歌成立母公司Alphabet看到的那樣,我相信未來會有中國的公司走這 條路。就那些大公司來說,我對他們很有信心,他們的財務資料十分龐大,比如阿里巴巴在雙十一當天的交易就超過140億美元,在剛剛過去的農曆新年,騰訊產品的微信和QQ共計發放了120億的紅包,中國農曆新年人們互相發錢作為節日禮物。當你擁有一個如此龐大的市場,這些數字都是難以置信的,中國差不多有七 億五千萬人使用智慧手機,其中超過半數可以進行免費的線上支付。在中國沒有信用卡或是PayPal的服務費,所有轉賬都是免費的,這就能夠驅動更多的線上 商業機會。

  Betty Liu:但是開復,許多關注者會認為,雖然這是一個很大的,極富潛力的市場,但是這些中國科技公司能夠成長到如此龐大,也是因為中國政府會保護他們的市場 份額,像Facebook和Google這樣,因為審查制度不能或者選擇不進入中國市場的公司怎麼辦呢?

  李開復:美國公司互相之間也有區別,比如蘋果,或是微軟在一定程度上做得很好,其他的公司就有點艱難了,未來不可預知,我認為更大的問題是,美國公司是否能夠適應中國的文化,環境和需求。比如說我剛才談到的紅包,如果一家外國公司不理解這一概念,就不能利用其盈利,畢竟這是中國經濟中的一件大事,美國公司要想在中國成功,就必須改造自 己,而不是將美國商品直接搬到中國。

  Betty Liu:我認為在中國銷售產品的美國公司都做得很好,比如說耐克,但是在服務端照顧消費者就麻煩了,智慧財產權和審查制度阻礙了外國公司,你認為中國的這一制度會改變嗎?

  李開復:這很難下定論,就人口數量和消費者水平來看,世界上只有兩個大國,美國和中國,中國公司在海外市場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美國公司也一樣,我認為這主要是文化交流和授權的問題。至少目前我不認為美國公司能在中國發展很好,當然其中也有你提到的其他因素。

  :童之磊 沒有做到最優秀之前絕不放棄

  從小學到高中,童之磊都是標準的“好學生”,考入清華後卻“離經叛道”選擇創業,成為中國大學生中的第一批創業明星;同一年,他從頂峰跌至谷底,成為被媒體蓋棺定論的失敗案例,不得不自己打工來養活公司;最困難的時候,他被迫將公司賣掉,3年後把公司買回來,重新出發。

  說起十餘年的創業生涯,全國青聯委員、中文線上董事長兼總裁童之磊談到最多的詞就是“理想”。在他看來,真正偉大的企業家都不是為了財富在創業,而是為了理想,“就像喬布斯說的,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理想很美好,實現理想的過程卻備加艱辛。在他看來,人生經歷失敗越早越好。“就像摔跤,一個小孩一天摔十幾次也沒關係,最多哭兩聲,爬起來就沒事了。但當你已經步入中年或者老年時,摔一跤就很有可能永遠站不起來了。我很幸運,摔倒得比較早。”

  入學時不是成績最好的,但畢業時一定是最優秀的回顧從小到大的學習經歷,用童之磊的話說,自己每次入學都不是成績最好的,但到畢業時,一定是最優秀的。

  在每個階段,他都承受過心理落差:小學讀的是廠裡辦的子弟學校,總考第一名,初中搬到了昆明,才發現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高中時,他考入雲南省最好的高中——雲南師大附中,“再次受到打擊”。

  最強的挫折感是1993年剛剛進入清華大學時。他還記得第一次走進清華校園,看見一塊宣傳展板上寫著“歡迎北京四中100多名學生考入清華大學”,而“清華在整個雲南省包括少數民族預科班在內總共只招30個人”。

  來到新寢室,他發現自己的下鋪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狀元,而同寢室另一名北京同學,在得知童之磊的高考分數後則鬆了一口氣說:我還以為自己是班裡的最低分,原來你才是!

  到畢業時,童之磊不但是校級優秀學生,還同時拿到了汽車工程、法學和管理學3個學位。當時還沒有工作經驗的他,由教育部特招直接進入清華讀IMBA國際工商管理碩士。

  追趕的過程並不輕鬆,大學4年,由於要修3個學位,他的課程表永遠都排得滿滿的,每天早上7點多就開始上第一堂課,一直上到晚上10點最後一堂課才結束,而在下午下課到晚上上課之前只有15分鐘的時間,得一路狂奔著去食堂吃飯。

  當時,他擔任系團委書記,還是清華大學最大的理論類社團——求是學會的會長,晚上10點下課後,還要做很多學生工作和社會工作,一般都要到凌晨兩點才睡覺。做完事情,他還會在深夜的校園裡一個人跑步。

  童之磊覺得,之所以能夠一直堅持下來,都是因為內心的理想和目標。“我一直認為,只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優秀,所以在沒有做到最優秀之前,我絕對不會放棄。”

  理想很重要,但首先要活著雖然學業上的“逆襲”一帆風順,童之磊在事業上卻經歷了幾番起落。

  在童之磊上清華時,正是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不久,他也和90年代的許多大學生一樣滿懷激情,熱衷於思考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

  由於父親和哥哥都從事汽車行業,童之磊也讀了汽車專業。然而,在接觸到越來越多的西方經濟學思想後,他卻發現,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並非仰仗於汽車這樣的傳統行業,而是高科技和創新型產業。

  惠普、微軟、蘋果等一批矽谷創業公司的經驗,激發了他創業的想法。1997年,童之磊和幾個汽車系同學一起,在清華的所有宿舍樓內建起了區域網,繼而開發出大學生入口網站“化雲坊”,很快便成為教育網內流量最大的網站。

  在世紀之交的許多清華學生心目中,童之磊等人的創業故事是一個傳奇。在1999年的首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上,由“化雲坊”脫胎而出的“易得方舟”獲得金獎第一名和660萬元風險投資,團隊的5名成員被稱為“知本五少年”,有幾名成員甚至果斷選擇休學創業。

  “那段時間,覺得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做不到的。”童之磊記得,公司成立時召開新聞釋出會,有媒體採訪時問,你們覺得比爾·蓋茨怎麼樣?意氣風發的少年們說,我們3年就能超過他!

  天有不測風雲。釋出會後不久,納斯達克突然崩盤。當他們再去找當初允諾的投資人時,投資人全都變卦了。

  到現在,童之磊還清楚地記得在2000年底的一天,他去公司的辦公室時,驚訝地發現滿目狼藉,桌椅、電腦都胡亂扔在地上。他給總裁魯軍打電話,才得知公司已經付不出工資,只好把電腦、傢俱都折價賣給員工抵工資。

  不久後,童之磊也被迫將由“易得方舟”孵化出的中文線上賣給了香港泰德時代集團,並被任命為泰德集團執行總裁和營運長。事實上,泰德集團對童之磊本人的興趣顯然比中文線上要大得多,中文線上的發展並不在集團的整體戰略之內。

  3年後,童之磊不滿中文線上的止步不前,終於下定決心將公司“贖回”。當時,泰德集團董事長陳平堅決反對,他對童之磊說,如果中文線上能夠發展為一家上市公司,我就同意你把公司買回去。童之磊特別認真地想了想,回答說,“我相信中文線上不僅會成為一家上市公司,而且會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他重整旗鼓,開始二次創業,給自己定的工資是一個月1200元,出門只坐公交車,好幾個人吃飯只點一個菜,卻給貢獻大的員工發萬元以上的工資;隨後,公司業務逐步走上正軌,幾乎“每年都能換一個新的辦公室”。

  現在,中文線上已經從二三十人的小公司發展為一家擁有500名員工的企業,正在籌備上市。

  回憶起當年的經歷,童之磊覺得:“這些挫折讓我更加務實,明白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登上山頂,必須一個一個臺階地上。理想很重要,但作為一家創業公司,首先要活著,才能實現理想。”

  從熱愛閱讀到數字出版到現在,童之磊都是個“工作狂”,每週7天,每天早7點到晚12點,他的計劃表幾乎沒有空缺。

  對他來說,工作之餘的唯一愛好就是閱讀,每年都保持著幾百萬字的閱讀量。閱讀的習慣是很早就養成的,從小學開始,他就愛讀《史記》、《資治通鑑》等歷史書;在中學時,他還愛讀名人傳記,並且從中學習自我控制、培養品格的方法。

  在讀《富蘭克林自傳》時,書裡提到富蘭克林為了養成好的品格,把一些好的品質寫下來,然後每週檢查,看自己是否達到。童之磊因此養成了制定計劃表的習慣。一直到今天,他每年都會規定自己要完成幾件“大事”或者“關鍵任務”,小到每天也都有詳細的計劃,每個月、每年則都會進行自我總結。

  在海納百川的閱讀中,童之磊對書的選擇性越來越強。最愛讀的是文史哲經典著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學會了獨立思考、尋找真理。

  也正是因為喜歡閱讀,他在最初創業時就瞄上了數字出版領域。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那時候買不起書,買書的錢都是從伙食費裡擠出來的,去圖書館借書又常常一書難求,我覺得如果能夠在網路上找到自己想看的書,會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中文線上公司初創時,童之磊帶著“堅持正版”的理想,立刻得到了一批作家的大力支援,包括莫言、畢淑敏、張抗抗、餘秋雨在內的不少知名作家都欣然與中文線上簽約,雖然付給這些作家的錢不多,但對於作家們來說,這都是他們第一次在網路領域獲得收入。當時,作家從維熙還在媒體上發表文章,稱這幾個創業大學生是“來自天堂的文學使者”。

  如今,中文線上不僅在數字出版業內處於領先地位,還創辦了原創文學網站“17K小說網”,誕生了一批知名網路作品和作者。閱讀網路作品,從某種程度上也成了童之磊工作的一部分。在致力於降低創作門檻的同時,他也希望,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產生一些流傳後世的精品。

  “網路平臺的發展給了更多的人創作自由,在數字出版時代,所有人都有寫作和發表作品的機會。”在童之磊看來,數字出版顛覆了“造紙術,印刷術”兩大發明的方向,是改變世界、傳承文明的另一種方式。

  

超級毒舌腹黑的句子
致大學新生的勵志文章
相關知識
最激勵人創業文章
激勵人創業的話語
寫激勵人生的文章
激勵人生的文章
高三激勵人心的文章
鼓勵性的勵志創業文章3篇
簡短的鼓勵人創業的話
有關激勵的英語文章
有關於激勵學習的文章
激勵孩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