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藥用功效與臨床應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古人用土茯苓治療梅毒。現常用於梅毒、淋病、溼疣、衣原體和病毒等引起的性病,土茯苓與苦蔘、蛇床子等同用,也可中西醫結合治療。下面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

  土茯苓的藥用功效

  別名:有山奇糧,冷飯糰,禹餘糧。

  藥性:味甘淡性平。

  功效:除溼解毒,利尿,通利關節。

  主治:梅毒惡瘡,癰腫潰爛。

  用法:煎服用量15至60g。

  注意:土茯苓淡滲之性,易於傷陰,肝腎陰虧者不宜服用。

  土茯苓為百合科多年生木質藤本植物光葉菝葜或者肖菝葜的乾燥根莖。土茯苓全年可採,以秋末冬初採收比較好。除掉殘莖和鬚根,洗乾淨泥土,然後再晒乾;或者新鮮面切成薄片,然後再晒乾用。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肝,胃,腎經。具有除溼解毒,利尿,通利關節的作用。可治梅毒惡瘡,筋骨拘攣,癰腫潰爛,汞中毒等症。

  土茯苓的臨床應用

  1、防治鉤端螺旋體病

  預防:每日1兩,1次或2次煎服,每週連服3日,共服5周。2000餘人服藥結果表明,服藥組與未服藥組發病率之比為 1:5.58。治療:土茯苓100克***病情重而體質較好者可用至5兩***,甘草15克,水煎每日2次分服。

  同時可根據病情辨證加減;對高熱、重症者給葡萄糖液及維生素丙,個別有出血傾向者加用激素。治療18例均愈,16例於服藥2~3劑、3例於服藥4~5劑後症狀消失。平均住院時間3.6天。或用土茯苓4 兩,地榆、青蒿、白茅根各50克煎服。每日1~3劑,熱退後每日1劑,4次分服。同時配合對症處理,如鎮靜、止血、補液等。治療14例,失敗4例。其中血培養陽性者9例,5例治癒,4例失敗。治癒病例體溫降至正常時間在1~7日內,主要症狀隨體溫下降而逐漸減輕或消失,大部分病人頭痛、身痛、球結膜充血、腓腸肌壓痛、血痰等均於1~2天內消失。治療中少數病例出現噁心、嘔吐等反應。

  2、治療梅毒

  土茯苓據早年臨床觀察報告,以土茯苓為主,配合銀花、甘草,或配合蒼耳子、白蘚皮、甘草,或配合忍冬藤、蒲公英、馬齒莧、甘草。煎服。 治療現症梅毒及隱性梅毒,其血清陰轉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現症梅毒的治癒率為50%左右。對晚期麻痺性痴呆,不僅腦脊液康、華氏反應轉陰,而且精神症狀亦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對於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芩75~100克,水煎,2~3次分服,以10~20天為一療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100~400克的,療程有長達2個月的。

  3、治麻疹

  預防用100%煎液內服,3歲以下每日30~50毫升,3~6歲50~60毫升,分3次服,連服3日。或製成注射液行肌肉注射。以上劑量亦可作為治療之用。

  4、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每日用200~400克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腸,7天為一療程。

  5、治療急慢性腎炎

  每日150克,水煎,分3次服。退腫作用較好,服後,小便增加。亦有用於治療腎盂腎炎、腎結核的報道。

  6、治療頸淋巴結核

  每日用鮮品500克,水煎分2次服。

  土茯苓的禁忌

  1、土茯苓忌米醋。

  2、腎虛多尿、虛寒滑精、氣虛下陷、津傷口乾者慎服。

  3、陰虛而無溼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

  土茯苓的功效

  土茯苓甘、淡,平,歸肝、胃經,具有利溼解毒,健脾胃,護肝臟,通利關節之用。《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並記載用本品水煨治婦人紅崩、白帶;《本草再新》亦謂之“祛溼熱,利筋骨”。本品原用於治療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者,療效甚佳,為治梅毒的要藥。

  土茯苓配防風辛溫上行之性以升脾陽,祛脾胃之溼,伍白芷除溼解毒,化濁闢穢。三藥相伍共奏化溼解毒,健脾益胃,護養肝臟之功。

  現代研究證實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洩,可用於痛風的防治;用於溼***痰***熱所致的其他病症如高脂血症、溼疹等亦有良效。


土茯苓的藥用功效與臨床應用
土茯苓的作用和食用方法
相關知識
土茯苓的藥用功效與臨床應用
土茯苓的藥用功效與臨床應用
北五味子的成分功效與臨床應用
土茯苓的治病功效與作用
土茯苓的功效與臨床應用
土茯苓的功效與臨床應用
白鮮皮的功效與臨床應用
百部的功效與臨床應用
水蛭的功效與臨床應用
白茯苓的美容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