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緬懷先烈手抄報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的內容,供大家學習參考!

  1

  屈原

  屈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的愛國之心是無人能比的。

  我們怎能忘了屈原,在懷王客死於秦之時來到江邊,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舉世皆醉,而我獨醒。”漁夫勸他說:“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哺其糟而啜起醴?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長嘆一聲說:“世人又有誰能理解我呢?楚國日削月割,懷王客死於秦,只剩下無能的襄王與子蘭。楚命不久矣,我又有何顏面苟活於世?唯有一死,乃了我心頭之恨!”乃作《懷沙》之賦,然後懷石投汨羅江一死。後人對此不平,以為楚王那樣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盡忠和報效,我認為這忽視了他作為“政治家”的一面。焉知政治也是一種“理想”。政治家與政客不同,前者是別無選擇的獻身,後者卻是投機。身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國亡國的事實。

  僅作為一個“詩人”,即使“國破山河在”,亦不必***,詩人可以以“詩”愛國和救國。他可以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做出奉獻,但作為三閭大夫必須沉江。屈原的這種“相始終”的精神,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面對失敗的唯一選擇,他把作為“政治家”的責任放到“詩人”之上,這才是屈原對自己的定位。

  屈原是不會等到敵國軍隊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國。他要選擇死,一種自由的、高尚的、獨立的死。“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他悲吟著,高歌著,在汨羅江飽覽他所摯愛的山河大地,從容如歸地赴死。

  屈原的死是偉大的,他為了祖國,為了社稷,殫思極慮,至死不渝,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祖宗給了我們一個清明節。清明時的中國,生人走到死的邊界,冥冥之中的靈魂也來與生人相逢。中國人,不只是活在自己的生命裡,還活在那些傑出的生裡,活在那些傑出的死裡,活在歷史裡,活在未來中。五千年積澱的,絕非只是出土的竹簡,而是這中國式的生命,這使得中國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體上的人生更為漫長浩渺。

  2

  清明節本是懷念祖先的日子,但是現在卻被許多的商家加上許多東西使它黯然失色了。

  清明節來臨,採用何種方式祭奠先祖成為坊間爭議的話題,也考量著人們祭奠的文明走向。

  在清明節祭奠逝者寄託了人們對其的思念之情,表達的是對逝者的懷念和追憶。所以清明節,應當讓文明祭奠方式迴歸本位。文明祭奠先祖有很多方式,何必一定要興師動眾、耗資不菲,甚至互講排場、比闊氣、爭規格、論正統,形成一股庸俗“公祭”攀比之風呢?

  清明時節車紛紛,趁機斂財忙擴墳。毋庸諱言,隨著清明節的到來,利用手中權力趁機搞起腐敗的現象時有出現,讓祭奠先祖活動淪為了個別人牟利的工具,是念錯了“祭奠經”走歪了“文化路”。不過,最為普遍的當是在祭祖中的鋪張浪費風,把祭祖搞成迷信活動了。

  在我看來,清明節不僅要從煙熏火燎中解脫出來,大力提倡清雅深沉、環保文明的方式過得“清明”潔淨,更應該體現出節日的內涵,體現出移風易俗、文明祭奠的時代特點。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其實一束清香淡雅的鮮花,一個深深的鞠躬、一杯滿懷思念的水酒,就足以承載生者對逝者的情感。也有人採用植樹等還念故人,都是不錯的選擇。就讓燒紙錢等容易造成空氣汙染和引發火災的傳統陋習遠離我們吧!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收藏。

清明節日手抄報摘抄
清明節節日手抄報
相關知識
清明節緬懷先烈手抄報圖片
清明節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
清明節緬懷先烈手抄報
清明節緬懷先烈黑板報
清明節緬懷先烈朗誦活動主持詞
清明節緬懷先烈詩歌大全
清明節緬懷先烈詩歌
清明節緬懷先烈演講稿5篇
清明節緬懷先烈發言稿
清明節緬懷先烈演講稿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