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長的河不是利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如果小編問你,日本最大,最長的河流分別是哪條?利根川是日本最大的河流還是最長的河流呢?你會不會和小編一樣也犯迷糊了呢?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奉上的日本著名河流辨析,瞭解一下吧。

  利根川--日本最大河流

  利根川是日本最大的河流,發源於群馬縣利根郡的大水上山,幹流以南東方向穿山越嶺,橫貫關西平原,匯納280餘條支流,在銚子注入太平洋;河道全長322km,流域面積16840km2,居日本第一;年徑流量124億m3,多年平均流量400m3/s。幹流從源頭到八斗島為上游段,八斗島到取手為中游段,取手至河口為下游段。

  石狩川--日本大河流之一

  石狩川是日本大河流之一,也是北海道地區第一大河,故被譽為北海道的“母親河”。石狩川的源頭位於被稱為“北海道之父”的大雪山連峰,水流深切山腹,沿西南方向急流而下,穿越上川盆地後,在空知、石狩大平原上幾經迂迴曲折,而後注入日本海的石狩灣。幹流河道全長268km,流域面積1.433萬km2,居日本第二,年平均流量498m3/s。

  信濃川--日本最長河流

  信濃川發源於關東山地的甲武信嶽,注入日本海,幹流全長367km,是日本最長的河流;流域面積約12340km2,居日本第三。從源頭到長野縣與新瀉縣邊界的一段為其上游,又稱千曲川,長214km,流域面積7163km2;從新瀉縣與長野縣邊界起至大河津分洪道止為其中游段,流域面積3320km2;大河津洗堰以下到河口為下游段,流域面積1420km2。中下游段稱為信濃川,共長153km。小千谷流量站年徑流量156億m3。

  下面是利根川河流的詳細資訊,一起了解一下吧。

  河流簡介

  利根川利根川,日語作Tone-gawa。日本本州島關東地方河流。源於三國山脈的丹後山附近。曲折南流,轉向東南,經關東平原,在千葉縣銚子市附近注入太平洋。長322公里,支流285條,流量295立方米/秒。蘊藏水力261.6萬千瓦 ***1982***,已開發47%。流域面積16,840平方公里,灌溉面積19.7萬公頃,皆居全國首位。上游河窄流急,多峽谷和階地。流入關東平原後水流較緩。下游分出右利根川、江戶川注入東京灣。上游建有水電站,中下游兩岸為肥沃平原。有灌溉、都市用水、航運、水產之利。河流常改道氾濫,已進行人工整治。沿岸河港是本流域物資集散地。水利設施編輯日本本州關東平原主要河流。源出關東地區西北部。流向東南,至千葉縣銚子市注入太平洋,

  利根川全長320公里***200哩***。該河治理水平在國內最高。全段築有河堤。以前流向經常改變,1654年由注入東京灣改為注入太平洋。幹、支流均通行小船,曾為關東平原主要運輸網,促進許多港口城鎮的興起。1950年後上游建立發電站水壩,攔成水庫向京濱工業區供水。

  河流歷史

  這條河曾一度以它不受控制的洪水而出名,每當洪水爆發的時候它都會改變河道。因此很難描繪這條河的古河道。利根川最初的入海口位於東京灣,它的支流例如渡良瀨川和鬼怒川都有獨立的河道網。為了河流運輸以及控制洪水,在17世紀關東地區開始變為日本的行政中心時,這條河流進行了一次大改造。現時河道大致上確定於明治時期。它那廣闊的分水嶺大部分是人造的

  地理流域

  利根川的主流發源於在群馬縣和新潟縣縣境的大水上山。在千葉縣銚子市和茨城縣神棲市之間注入太平洋。主流全長約322公里,流域面積達16,840平方公里。流域為群馬縣、栃木縣、長野縣、埼玉縣、東京都、茨城縣和千葉縣的

  利根川入海口一都六縣,佔關東平原的大部分。  水系構成編輯利根川水系的組成,極具特色。由於日本國土面積小,南北狹長、脊樑山脈縱貫之勢。山地與海岸間距離極短,致使河流從其源頭山地流出後,僅經極短距離即注入海中,形成了河流短小的特點,因此利根川水系的大小支流雖說有280餘條之多,但絕大多數僅為山溪小河,長度多不足20公里,流域面積多不超過200平方公里。主要的支流有片品川、吾妻川、烏川、渡奈良川、江戶川、鬼怒川、小貝川和常陸利根川等8條。利根川現在的河川體系是經過江戶時代幕府所進行的大規模河道整治工程才形成的。江戶幕府以前,利根川河道多變,每逢發生洪水都會使川流改道,故當時利根川的流路和流域均與今日大相徑庭。例如,其上游段的幹流本來為廣瀨川,但大約在16世紀中葉***1532~1554年***發生了洪水,出現幹流奪道,才改道至現今的位置。另外,從川俁以下到河口的河道形勢也變化很大。未經大規模整治以前,是沿古利根川和古墨田川的河槽南流,沿途吸納荒川、入間川,到隅田以下河段稱為"隅田川",然後注入東京灣,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在銚子注入太平洋。

  支流湖泊

  支流楢俁川、赤谷川、片品川、吾妻川、烏川、渡良瀨川、鬼怒川、小貝川、常陸利根川分流舊江戶川湖沼榛名湖、中禪寺湖、牛久沼、印幡沼、手賀沼、霞浦

  流域特點

  地貌利根川流域位於日本關東平原,地形上總體趨勢是西北高、東南低,主要由山地、丘陵、臺地和沖積平原四大要素構成。其北部是連綿不斷的多賀山脈和八溝鷲子山脈,西部是逶迤起伏的足尾山地和關東山地,利根川的水源地帶就在此山地北部的叢山峻嶺之中。流域的南部是大片的丘陵地帶,統稱為"房總半島",而其東端則為銚子海峽區。利根川流域北部的山地和東部的丘陵地帶,其地層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層構成,成份為砂岩、粘板岩和石灰岩等的固結堆積物,固結度很高。日光白根山、赤城山、榛名山和淺間山等火山地區的地層則主要為新第三世洪積層,區域性也有沖積層分佈。火山山腳下的原野上,最表層常為厚厚的關東壤土層。

  氣候水文按日本的氣候分類,利根川流域的氣候屬於典型的"表日本型"氣候,總的來看較為溼潤溫暖,但北部山區和南部太平洋沿岸相差很大,前者趨於乾燥寒冷,後者顯得潮溼暖熱。全流域年降水量在1200~2000mm之間,平均約為1500mm,時空分佈很不均勻。一般來說降雨量是夏多冬少,但在東南部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在6月份的梅雨季節和9~10月份颱風期降水量最大,而西北方的日本海沿岸的降水多為降雪,所以冬季也會出現大的降水。

  洪水災害利根川洪水主要是由颱風暴雨引起的,一般發生在每年的6~9月間。由於流域面積小,故一次暴雨即可造成波及全流域的洪水,且流量大,水位高,來勢迅猛,導致堤防潰決,氾濫成災。據歷史資料統計,1596~1950年間,洪水成災年份達90年,平均每3~4年發生一次。利根川1947年八斗島站。實測最大洪水流量為17000立方米/秒,1986年的洪災損失達1000億日元。

  河流利用

  水資源開發規劃及現狀利根川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早期主要是用於農業方面,從明治時代開始到昭和年代之初,逐漸發展到城市供水和發電。二戰以後,隨著戰後復興重建的進展,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水資源開發,先後在干支流上興建了一批防洪、灌溉和發電用的水庫和電站,如五十里壩、相俁壩、川俁壩和三瀨壩等。1955年之後,日本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利根川流域所在的首都圈及其附近地區各種產業快速發展,人口大量集中,迫切需要提高供水水平。在此背景下,日本國於1961年制定了"水資源開發促進法",1962年4月利根川水系即被指定為"水資源開發水系",即"需要緊急實施廣泛的水利用措施的河川水系"。最早出臺的"利根川水系資源開發基本規劃"提出於1962年,其後,先後在1970年和1976年進行過兩次全面修訂,其間還有過多次區域性修正。1976年制訂的流域水資源開發規劃,其規劃目標為1985年,而且是與荒川水系相結合而制訂的。根據上述開發規劃,到1988年初,利根川水系和荒川水系共建成水資源開發設施9個,分水洩洪設施4個,確保了約88立方米/s的新增供水量,對保證首都圈的水資源供給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近年來,以利根川和荒川為水源的廣大地區,需水量不斷增長,同時又不斷髮生乾旱水荒,故僅靠1976年規劃的專案已無法滿足用水需要,必須儘快改變。因此,經過數年調查預測和研究,於1988年2月決定了新的利根川水系和荒川水系開發基本規劃。該規劃範圍涉及茨城、櫪木、埼玉、群馬、千葉、東京和神奈川等六縣一市的廣大地區,規劃目標年份為1986~2000年。利根川干支流的農業用水主要用於灌溉,據統計目前灌溉面積為25萬平方米,取水工程4600個,水利權量達1320立方米/秒。取水方法是慄橋以上多為自流式,慄橋以下則多為揚水式。到1980年,利根川流域共建成大型水庫11座,最大引用水量1882立方米/秒,正常引用水量722立方米/秒。 作為生活用水,目前利根川的日供水量約650萬立方米,供水人口1200萬。其中,人口集中的東京、千葉和埼玉縣為主要供水區,日供水量約600萬立方米,佔總供水量的約92%。在工業用水方面,已建成的工業供水工程的總供水能力為17.4立方米/秒;預計將興建新的工業供水工程,供水能力為3.06立方米/秒。

  水力發電根川作為日本關東地區的電力基地,很早就開始了水能資源的開發。最早的水電站建於明治23年,站址在群馬縣的桐生町,裝機容量僅50千瓦。

  河川環境保護和水質監測日本真正的河川環境保護始於1965年。其時,"新河川法"頒佈實施,使河川的水環境管理有了法律依據。利根川水系的河川水環境保護則始於1975年以後,首先出臺的其支流江戶川的河川水環境管理規劃。到1990年3月,涉及利根川全流域的"利根川水系河川環境管理基本規劃"才由利根川的管理單位--建設省關東地方建設局會同流域內的茨城、楊木、群馬、琦玉、千葉和東京都等各縣市正式制訂出來。作為河川環境管理基本規劃,本應由水環境管理和河川空間管理環境兩部分構成,但由於種種原因,現在能夠確定的只是河川空間環境管理規劃。"利根川水系河川空間環境管理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河川空間配置計劃、重點地區整治計劃、水與綠色互聯計劃,在空間區域的劃分上,將全流域分為上游區、下游區、霞浦湖區和四個支流區。根據這些規劃和計劃,開展了大量的河道整治、壩庫周邊環境整治和河流淨化工程、下水道整治工程、酸性水中和工程等,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利根川水系各河川自1958年8月開始設立水質監測站監測水質變化情況。到1992年,全流域的水質監測站數量已達102個,其中建在有關壩庫的測站有24個。另外,在干支流和流域內的湖泊等處,尚有191個作為環境標準測點的水質觀測點。在八斗島等處設有14個水質自動取樣裝置和監測裝置。利根川幹流的水質汙染在1971~1973年達到峰值,上游的群馬大橋站有逐年改善的趨勢,但下游的佐原站則呈平穩且稍微超過環境標準值的狀態。對於支流來說,大約在1972~1973年達到峰值並逐年改善,但個別支流如鳥川、渡良瀨川、江戶川、綾瀨川等,不能滿足環境標準的要求。特別是綾瀨川的手代橋站,汙染指標是環境標準的2倍多。

日本最長的河不是利根
日本最長河流
相關知識
日本最長的河不是利根
日本最長的河不是利根
日本最長的河是哪一條
日本最長的橋是哪一條
海南島最長的河流是什麼
歐洲最長的河流是哪條
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哪一條
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什麼
歐洲西部最長的河流是哪條河流
全球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