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溼熱的食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隨著天氣的加熱和多雨的天氣,溼熱體質已經逐漸成為人群中常見的體質型別之一。那麼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小編給你整理了,一起來了解吧!

  有哪些?

  一、莧菜

  梗性涼味甘,它富含易被人體吸收的鈣質,也具有解毒清熱、通利小便、補血止血的作用。扁豆有滋補強壯、健脾益氣、消暑化溼以及利水消腫的功效,廣東人較流行吃莧菜梗扁豆煲豬尾湯,因豬尾有補腎、壯腰、益髓的作用,這樣可以改善氣虛導致的免疫功能低下,合而為湯更能祛溼、清熱、健脾胃。莧菜可以去溼熱,但是 脾胃虛寒者忌食;平素胃腸有寒氣、易腹瀉的人也不宜多食。

  二、赤小豆

  根據歷代醫家的經驗,赤小豆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清熱去溼、健脾止瀉的功用,面板溼疹多因脾虛失運,溼毒為患,藉助赤豆健脾利溼、清熱利水的作用,面板溼疹患者食後有利於康復痊癒,故無論急慢性面板溼疹之人均宜多食常吃。若將赤小豆研為極細粉末,撒患處或用雞蛋清調和塗患處,亦頗適宜。

  《神農本草經》說它“主治下水腫,排癰腫膿血”。《藥性本草》說可“治熱毒、散惡血”。《本草綱目》記載,紅小豆“味甘,性平,無毒,下水腫,排癰腫膿血,療寒熱,止洩痢,利小便,治熱毒,散惡血,除煩滿,健脾胃。

  三、薏苡仁

  性涼,味甘淡,有健脾、利溼、清熱的作用,面板溼疹,溼熱為患,食之頗宜。《本草新編》雲:凡溼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陰陽不傷,溼病易去。……用薏仁一、二兩為君,而佐之健脾去溼之味,未有不速於奏效者也。薏苡仁甘淡利溼而健脾,利溼而不傷正,補脾而兼能利溼,藥食兼用,最為有益。

  溼熱證的形成有四個方面原因:

  1.感受外邪

  主要是感受溼熱之邪。我國地處北半球,夏秋之交,暑熱未盡,水溼氾濫,溼熱最盛,侵犯人體,蘊結為病。而東南沿海地區,四季溼氣均較重,尤其是每年的3到5月,俗稱“梅雨天”,天氣漸熱,暑熱漸盛,與溼氣膠結,更易致溼熱為患。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溼的情況下,外感風熱與內蘊之溼,結合亦成溼熱。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陽內傷,溼飲停聚,客邪再致,內外相引,故病溼熱。”同時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脾胃,致溼從內生,鬱而化熱,形成溼熱。

  2.飲食不節

  偏嗜肥甘厚膩,釀溼生熱;嗜酒、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無規律的飲食均易傷及脾胃,引起食滯、溼阻、氣滯等,而食滯、溼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溼”,氣滯也是水溼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極具生溼助熱的特性,可見諸多飲食不節因素均可成為溼熱蘊結的病因。

  3.脾胃失健

  溼邪內生,鬱而化熱。脾主運化,為水溼運轉之樞紐,由於各種原因傷及脾胃,均可導致其運化功能失常,水溼內停。溼阻日久化熱,而成溼熱之證。

  4.情志因素

  “脾在志為思”,“思則氣結”。張景嶽曾說:“但苦思難釋則傷脾”。過度思慮,情志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洩功能,肝的正常疏洩是脾升胃降協調脾氣健運的重要條件,即“土得木而達”。肝失疏洩無以調暢氣機,脾升胃降失調,脾失健運生溼,溼鬱化熱,溼熱乃成,引起肝膽溼熱或脾胃溼熱。

除溼熱的食材
蟲草花龍骨湯的食材
相關知識
除溼熱的食材
除溼熱的食材
祛除溼熱的食物
可以祛溼氣的食材
除溼氣吃什麼好除溼氣的食物介紹
夏季祛除溼毒的食物
春季去溼熱的食物有哪些
治療肝膽溼熱的食療方
去溼氣的食材有哪些
脾胃溼熱的食療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