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豎幅作品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國山水畫歷史悠久,歷代畫倫詳實,使山水畫技法更加充實、完善、科學,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供你參考!

  欣賞

  1

  2

  3

  4

  5

  後,下面就來讀一讀關於山水畫技法的文章吧!

  山水畫常用的透視方法

  一、高遠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清代費漢源在《山水畫式》中說“高遠”是:“本山絕頂處,染出不效者是也”。以上兩種說法,其共同觀點都說高是自下向上看,是一種仰視。宋代范寬等大家用此法表現的很多,如《溪山行旅圖》等,主要突出雄偉、高大、氣勢磅礴的景物,仰視的高遠,應該是遠而高,達到高山仰止的藝術效果,突出“高”的形式感。

  二、深遠

  郭熙稱“深遠”是:“自山前而窺山後”。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遠眺,並要移動視點,繞過前面近山,才能見到山後無窮無盡的景色,落到畫面上就出現山重水複,使人望之莫窮其跡、不知其為幾千萬重的藝術效果。深遠法所表現出的景物既有深度又有遠的感覺,這種方法宜於表現幽深的意境,既是“境深要能曲”,又能“境深尤貴明”。

  三、平遠

  《林泉高致》中提到:“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郭熙又說:“平遠之意,衝融而縹縹緲緲”。清費漢源從水墨渲染方面論平遠:“於空闊處、木末處、隔水處染出皆是”,也有人認為要畫平遠,當以“雲煙平之”。“平遠”就是在平視中所獲得的遠近關係。正因為視線的平,致使近大遠小的差距比深遠要突出得多。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平遠接近於焦點透視。只是由於中國山水畫在表現上具有特殊的處理方法,取近少取遠,或取遠少取近。又如在畫面上將視平線放得很高或在畫外面等等,才使畫面上的透視。如宋董源的《寒林重汀》、郭熙的《案石平遠圖》等。

  四、迷遠

  宋代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提出“迷遠”。他說“迷遠”是:“煙霧膜漠,野水隔而彷彿不見者”。迷遠的特點就在“彷彿不見者”。所謂不見,即不能用一般的透視法中所說“滅點”去校對。繪畫上的一般透視法很難概括“迷遠”。在山水畫裡,迷遠之妙,可以有數裡遠的感覺,甚至彷彿有數百里之遙。只要內容題材需要它把景物表現得無窮遠,則運用迷遠的方法就可達到這種視覺效果。繪畫作品中,米友仁的《瀟湘奇觀》、石濤的《羅浮山色》均是迷遠透視法的體現。上例畫面,如果只靠近大遠小,或近低遠高來表現很難出現“彷彿不見者”的妙境。

  五、闊遠與幽遠

  宋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提出:“近岸曠水,曠闊遙山者謂之闊遠”。元代黃公望所說的“闊遠”是“從近隔間相對謂之闊遠”。其二者所說的意思是相同的。宋人、元人所說“闊遠與幽遠”,均無特別的道理。如所說“幽遠”,完全可以在前面的“迷遠”中包括。因為“幽遠”是“景物至絕而微茫縹緲”,這與:煙霧溟漠、野水隔而彷彿不見者”沒有根本的區別。

  六、散點透視

  散點透視可使畫面變化無窮。散點透視根據內容與形式的需要,可以不受視域的限制,根據主觀意圖,在同一個畫面上,畫出幾個不同視域的景物,所以有人把它稱為“移動視點透視”。這種透視法是中國山水畫表現上的傳統特點,其中包括步步看、面面看、近推遠一以大觀小、遠推近一以小觀大、專一看、取透視、六合遠。這些都是中國古今畫家經過長期觀察、反覆實踐得出的一整套傳統方法,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透視法,它使中國畫家在寫生創作上獲得了極大自由,豐富提高了山水畫的表現力,這些寶貴經驗我們必須加以繼承。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科學進步,為了使中國畫具有更強的表現力,適當吸取西畫透視方法中能為我所用部分,也是必要的。所以我們要在繪畫實踐中,不斷的探索新的表現方法,使作品以新的風貌出現。

禪意中國山水畫畫圖片
中國山水畫名家作品選
相關知識
中國山水畫豎幅作品
中國山水畫大師作品
中國山水畫名家作品選
中國山水畫當代畫家作品
中國曆代山水畫名家作品
中國山水畫作品精選
中國山水畫作品圖片
中國山水畫畫作欣賞
中國山水畫名作
中國畫山水畫寫生作品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