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醫養生的評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養生保健逐漸融入到生活當中,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平常也會通過一些方法來預防疾病的發生,中醫經絡就是其中一種,中醫經絡養生歷史悠久,到現在被人們傳承使用,給人們提供了方便,通過對一些經絡的按摩,可以幫助我們防治各種疾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醫養生的相關評價,供您閱讀!

  中醫養生的相關評價

  中醫是成熟的科學

  《科技中國》:您在各種場合都說過,中醫是成熟的科學。我們相信這是您對中醫藥學多年研究和深刻理解的結果。在您看來,中西醫是不是各有所長,它們各自的長短主要是哪些?

  波克特: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要多說一點。國外是有許多人認為中醫不科學。奇怪的是,居然也有許多中國的中醫們對中醫的科學性表示懷疑。我在世界許多地方講演,我一再強調中醫是一門成熟的科學。這是我幾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結論。

  什麼叫科學?在我看來,科學必須符合以下三條標準:一、以正面經驗為基礎。“正面經驗”是針對確鑿的事實而取得的實際效果。正面的事實與主觀的臆測是相對立的,離開了事實,科學便失去了形成的必要條件。所以“正面經驗”,是經驗的事實資料的積累,能夠重複和驗證的。二、陳述的單一性。即在一定的上下文意中,具體名詞術語的含義是單一的。所陳述的內容都是有一致規定的,並排除其他含義,那怕是稍微相似的含義。三、經驗資料的嚴格、合理的綜合。“嚴格的”,是指不是任意的、含糊的和近似的;“合理的綜合”,是指從收集到的經驗資料中建立起合乎邏輯的聯絡。這種合乎邏輯的聯絡,就是這個學科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能使人們對未來事物迅速做出有把握的靈活推斷,並使原有的結果再度產生。

  按照這三條標準,可大致將二十世紀的各種科學分為精密科學、原始科學和偽科學。少數學科屬於精密科學,如物理、化學、天文學幾乎完全符合三條標準,是精密科學。多數學科只符合第一條,可稱為原始科學。離開了取得正面經驗的確鑿事實,則應稱為偽科學。在現代醫學西醫中,絕大多數是原始科學的知識,只有一小部分是精密科學,其中還有較大的偽科學的成份。與此相反,中醫除了還有一部份是原始科學和偽科學的殘餘外,就絕大部分或者主體而言,應當稱得上是精密科學。

  《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等中國古代醫書的傳世,表明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而且很早就有自己的藥物學專著,確立了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與治療原則。我的好朋友、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教授李致重先生在他的《中醫復興論》裡說:中醫學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方法論,以證候為研究物件,形成了以藏象經絡、病因機理為核心,包括診法、治則及方劑、藥物理論在內的獨特、完整的理論體系。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臟腑經絡、四肢百骸都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中醫認為人體與自然界也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中醫辨證論治所形成的診治疾病的基本法則,是中醫最突出的特色,也是西醫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這些結論性的觀點,我完全認同。

  中醫是一種內容最豐富、最有條理、最有效的一種醫學科學。而西醫學的發展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大踏步發展只有幾十年。應當看到,它是藉助物理學、化學的方法和理論,作為自身使用的技術才發展起來的,事實上它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藥理學基礎。從根本上說,西醫學還只是一種典型的生物醫學或動物醫學,還遠沒有發展到真正意義上的人類醫學。它將針對老鼠的實驗結果應用於人類。須知,人類與老鼠畢竟有天壤之別啊。當然,西醫在物理、化學方法基礎上發展的醫療技術是很可貴的,但技術與科學是兩回事。

  西方醫學已進入方法學的死衚衕,它不能像中醫那樣對個體機能失調作出精確的、特異的判斷,並進行治療。西醫盲目用藥的現象很普遍,動不動就用抗生素、激素,經常服用很容易造成藥物依賴,破壞人體自身的免疫力。抗生素、激素的濫用,使高血壓、心臟病、血栓等等病症隨處可見。

  我開始是學西醫的,而且在慕尼黑大學醫學系當過老師,也有行醫資格。如果不瞭解西醫,我就沒有資格批評西醫。當然,我決不是說西醫一無是處,這裡我是從科學與技術的比較上講的。從長遠來看,中醫應該比西醫有更廣闊的前景。因此,中醫藥學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當代人類不能缺少中醫

  《科技中國》:中醫既然是成熟的科學,具有廣闊的前景,那麼,它是不是就應該具有全球化的條件?您對中醫全球化樂觀嗎?

  波克特:這個問題很難用樂觀或不樂觀這樣簡單的結論來回答。從當前看,情況不容樂觀。從長遠看,如果中國同道們和中國的領導人足夠的意識到當前的問題,並著手加以糾正,中醫走向世界是必然的。正如我這次演講的主題那樣,“當代人類不能缺少中醫”呀!

  中國把自己的寶貝當垃圾丟掉了

  《科技中國》:在您看來,當前中醫藥發展主要存在哪些問題,或者說,影響中醫藥全球化的因素是什麼?

  波克特:最大的問題是中國自己把自己的寶貝當作垃圾忽視甚至丟掉了。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中醫藥在中國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但是對中醫學的科學原理認識不夠。就象剛才講的:居然也有許多中國的中醫們對中醫的科學性表示懷疑,這是問題的實質。中國至今沒有為確定其科學傳統地位而進行認識論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學探討,沒有從全人類福祉出發給予人道主義的關注。近一百年來,許多人固執的相信用西醫的方法可認發掘和提高中醫,這樣做的結果,使中醫受到的是教條式的輕視和文化摧殘。中國的有關主管部門和許多醫生,表現出不可理喻的民族虛無主義,不承認自己民族醫學的科學性,不認真評價並確定中醫的價值,一味追求時髦,用西醫的標準和術語改造中醫,扼殺中醫。

  可悲的是,當前這種狀況還在繼續惡性迴圈:在中國,雖然有“中西醫並重”的行政規定,但在醫療的事實上,中醫不能和西醫享有同等的學術地位。專門研究中醫的機構少,經費少,更危險的是研究方法的偏謬。研究人員沒能對中醫基本的方法論和認識論進行深入的研究,不能用深刻而又令人信服的論據去證實中醫藥的科學特點。

  在中國,對中醫的歧視處處可見。中國的西醫師有157萬人,中醫師只有27萬。在綜合醫院中,中西醫的比例約為1:9甚至5:95。更奇怪的是,在中醫研究機構和中醫學院也存在這個問題,中醫院中,病歷90%是用西醫診斷學和病理學的術語寫的,能用傳統的中醫學理論和方法來診病和開方的,一種說法是不到一萬人,而且這些人年事已高。果真這樣,那就悲慘了!

  種種跡象表明,中醫正在不斷走下坡路,走向衰落。這種傾向如不迅速而有力地加以扭轉,這個曾在理論上、實踐上達到最成熟、最有效的水平的醫學,將成為過時的東西。這不但對中國人民是不負責任的,而且對世界人民也是不負責任的。因為中醫的衰敗不僅是醫學上的問題,也是一個嚴竣的社會問題,會給一個國家的經濟帶來很大的影響。美國2003年的衛生醫療費用是1.5萬億美元,這個數字相當於中國2004年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國13億人,如果沒有中醫,誰能支付起那麼高的醫療費用呢?到過歐美的人就會知道,歐美的醫療效果並不一定好,許多病的治療上並不滿意。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跑到歐美做中醫呢?中國要保證老百姓的醫療,當然更不能缺少中醫。

  中國應該克服文化自卑感

  《科技中國》:針對您看到的這些問題,如果請您開個“藥方”,您會怎麼開?

  波克特:中國的事應該由中國人自己來解決,我相信中國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不過我有幾點看法要說一說。

  中國自己不把中醫藥學當成科學,不重視中醫藥的發展,其根源是文化自卑感。幾年前我崔月犁先生的《中醫沉思錄》,我高興地看到有許多人在深刻地思考中醫的問題了。最近我讀了李致重先生的《中醫復興論》,我們的理解完全一致。太讓我高興了!我對他說:我們是朋友,也是同學,志同道合的中醫的學生呀。我認為,中國應當首先把自己中醫的事情做好。中醫應當在中國的國學傳統上儘快復興起來!

  實際上,中國是不應該有文化自卑感的。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有燦爛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的文化強國,對人類文明有過重大的貢獻。中國只是在近二百年才落後了,但這是社會的落後,管理的落後,經濟的落後,而不是文化特質的落後。中國人應該克服文化自卑感,理直氣壯地弘揚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大力宣傳和發展中醫中藥學,要在世界範圍內為中醫中藥“正名”。中醫是成熟的科學,不是經驗醫學,更不是偽科學。不要人為地把中醫學搞壞了,讓人家說你是偽科學。現在,西方人也已經覺察到西醫西藥的侷限性了,但又沒有其它辦法,很多人把目光轉向植物藥物,希望從傳統醫藥中尋找出路,這是中醫中藥發展的好時機。

  中國應該加強中醫中藥的教學和研究。中國要培養大批真正能用中醫藥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診病治病的中醫師,不是一萬人,而是五十萬、一百萬人。這樣,輸送到世界各國的假中醫也就少了。中國應該制定中醫藥學的標準,當然不是以西醫學方法來評判的標準,並使它逐步成為國際遵循的唯一標準。這樣才能消除國際市場上那種傳統中藥按植物藥物,或者西藥標準劃定的混亂局面。中醫中藥有自己的標準,用別人的標準就不是中醫中藥了。

  現在迫切要做的事情有三條:一是設法使中國的一些一流學者掌握認識論,即有關現代科學在方法學上與中醫學相適應的認識論。二是繼承、開發中國傳統醫學寶庫。三是系統地發展屬於中醫自己的現代技術。比如研製鑑定中藥的新技術;藥物功能論斷的新技術;在醫學文獻迄今還沒有包括進去的中醫治療功能性或退行性疾病的方法論和具體方法等等。這些工作要靠中國的同仁來做,也需要進行廣泛的國際合作。

  中醫水果養生方法

  西瓜

  性質寒涼,胃寒、孕婦、身體略燥熱底子寒虛之人不宜。

  強壯實熱之人適宜。

  不慎吃多了見暈作悶,可含一片生薑解救。

  梨

  百果之宗,清熱佳品

  性質帶寒,體質虛寒、寒咳者不宜生吃,必須隔水蒸、或放湯、或與藥材清燉。

  天鵝梨、香梨、貢梨偏涼;皮粗的沙梨和進口啤梨更寒涼。吃多了咽喉痛。

  南北杏、梨帶寒+銀耳偏涼煮糖水,治聲沙口乾。但較適合本身帶實熱、或虛火需要清熱之人。

  南北杏、梨帶寒+川貝母9克煮糖水,強補肺氣。

  南北杏、梨帶寒+百合煮糖水,養陰安神。

  芒果

  不宜多食,性平味甘、解渴生津。

  性質帶溼毒、有面板病或腫瘤的人避免進食

  溼疹/流膿/婦科病/水腫/腳氣——溼者再進食芒果會加重

  未熟的可能治過敏

  哮喘禁忌。

  少數的富含蛋白質水果之一,多吃易飽。

  1.益眼、潤澤面板。

  2.解毒消滯、降壓。

  3.止嘔,治暈船浪。孕婦作嘔。

  蘋果

  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

  脾胃虛寒型的慢性腹瀉需用錫紙包裹、煨熟吃

  含最多果糖、有機酸、果膠、微量元素

  1.果膠:屬於可溶性纖維,促進膽固醇代謝、降低膽固醇水平、促進脂肪排出;

  2.微量元素:鉀擴張血管、有利高血壓患者;鋅缺乏會引致血糖代謝紊亂與性功能下降。

  3.可條理腸胃:纖維物有助排洩;對腹瀉也有收斂作用。

  4.蘋果皮+數片姜煮水:可止嘔吐。

  5.可減梨之寒,強化潤肺潤胃。

  秋季潤肺糖水:蘋果/梨數個+1兩百合+石斛15克+南北杏9克

  木瓜

  萬壽果,味甘、性平、微寒

  1.所含酵素近似人體生長素,多吃保持青春。

  2.蛋白酵素有助分解蛋白質和澱粉質,對消化系統大有裨益。

  3.助消化之餘能消暑解渴、潤肺止咳,對感冒咳痰、便祕、慢性氣管炎有幫助。

  熟木瓜+柿餅煎服,可治氣喘性咳嗽

  熟木瓜去皮+蒸熟+蜜糖,治肺燥咳嗽

  生木瓜繳汁或晒乾研粉,可驅蟲

  木瓜煮魚尾或豬蹄,促進乳汁分泌

健康養生知識常識
中醫養生五行五臟
相關知識
對中醫養生的評價
對中醫養生的理解
對中醫養生的看法
對中醫養生的見解
中醫養生的禁忌
中醫養生的諺語精選
中醫養生的諺語
立秋時節中醫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老年人中醫養生的方法是什麼
中醫養生的知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