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物質的變化教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初中化學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瞭解物質的變化和物質的性質的一門自然科學。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的:

  使學生初步形成物質是變化的這一辯證的哲學觀點。

  教學重點: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兩種變化的異同、區別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用具:

  白紙、裝有某種無色溶液的噴霧器

  鎂條、碳酸氫鈉固體、稀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氯化鎂溶液

  試管、坩堝鉗、石棉網、火柴

  粵教版物質的變化教學過程

  [觀察活動]請一位同學在老師事先準備好的白紙上,用裝有另一種無色溶液的噴霧器向紙上噴霧,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

  [提出問題]1.白紙上是否已用什麼化學藥液寫下了隱形字?

  2.噴霧器裡裝的是什麼化學藥品?

  3.兩種化學藥品接觸後發生了什麼變化,使白紙上顯出字來? 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讓我們從“物質的變化”開始,學習這門有趣而又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化學課。

  [觀察活動]變化1 火柴梗被折斷

  現象:火柴梗形狀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

  變化2 水的三態變化

  現象:水的狀態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

  變化3 石蠟熔化成液態蠟油

  現象:石蠟形狀和狀態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

  變化4 玻璃破碎

  現象:玻璃形狀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

  變化5 食糖溶解在水中,再加熱蒸發掉水後又得到食糖

  現象:食糖形狀和狀態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

  [講 述]上述變化過程中,有的只發生物質形狀或狀態的變化,有的物質的

  形狀和狀態都發生了變化,但它們的本質沒有變化,即沒有生成新物質。

  [板 書]物質發生變化時沒有生成新物質,這種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檢 查]請舉出生活中物理變化的例子。

  [觀察活動]【實驗1-1】 火柴梗燃燒

  燃燒前:火柴梗

  燃燒時:有明亮的火焰,有發光發熱現象。

  燃燒後:黑色物質

  【實驗1-2】 鎂條燃燒

  燃燒前:鎂條是銀白色的固體

  燃燒時:發出耀眼的強白光,並且放出熱量。

  燃燒後:生成的是白色的粉末狀物質。

  [講 述]火柴梗燃燒後生成黑色的灰燼、水蒸氣和二氧化碳後兩者散發到

  空氣中,它們是不同於火柴梗的新物質。鎂條燃燒時,發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熱,並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鎂,它是一種不同於鎂的新物質。

  [板 書]物質發生變化時生成新物質,這種變化叫做化學變化,又叫做化學反應。

  [討論交流]完成下表後回答:從哪些方面比較鎂條燃燒前後的不同點?

  [講 述]觀察化學反應通常要注意以下三個階段的現象:反應前的現象→反應進行時的

  現象→反應後的現象。

  [觀察活動]【實驗1-3】 在盛有少量小蘇打碳酸氫鈉固體的試管中,滴加幾滴稀鹽酸。 觀察:產生氣泡

  判斷:發生化學變化

  【實驗1-4】 在盛有無色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加入無色氯化鎂溶液。 觀察:產生白色沉澱

  判斷:發生化學變化

  [講 述]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會伴隨產生某些現象,這些現象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化學變化發生,但這些現象並不是判斷髮生化學變化的依據。

  [板 書]化學變化伴隨現象:發光、發熱、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化學變化的判斷依據即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有無新物質生成

  [講 述]在化學變化過程中一定伴有物理變化,在物理變化過程中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檢 查]完成課本12頁“檢查站”內容。

  [板 書]化學變化的表達方法——文字表達式

  鎂 + 氧氣 氧化鎂點燃 Mg O2[講 述]在文字表達式中,“+”讀作“和、與、跟”,“→”讀作“生成”。帶領學生讀以上表達式。

  [練 習]P.13/ 1. 2. P.26/ 1.

  [佈置作業]1.抄寫概念各兩遍。

  2.P.26/ 4. 6.

  粵教版物質的變化教學反思

  化學來源於生活,在學習化學課之前,學生們已在生活中接觸過大量的物質變化的事實,但他們對物質變化的本質缺少認識和思考,對於初三的學生來說,微觀概念不是很明白,所以學化學必須從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知識開始。《物質的變化和性質》這一課從學生生活中的變化入手,由教師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化學,在動手動腦中學化學,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為了激發學生興趣,首先設問質疑、呈示目標--通過視訊生活中的幾種物質及其變化,如鋼鐵製品生鏽、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學任務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將學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學習任務中來。通過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學生對此產生困惑,並對學習產生積極的興趣和動機,激發學生的思考。然後通過這節課涉及到的4個實驗,水沸騰的實驗、研磨膽礬及將膽礬溶於水的實驗、硫酸銅和氫氧化鈉發生反應的實驗及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的實驗,引導學生互動交流、探討分析。

  在四組實驗中,由同學們自己通過觀察現象得出結論,四組實驗中前兩組和後兩組的區別在於有無新物質生成,這一點學生很容易達成共識。接著再告訴他們,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化學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物理變化,這樣讓學生把化學變化和有新物質生成之間劃等號就容易理解了,性質和變化的區別在於,性質是靜態的而變化是動態的,這一點不太容易理解。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的科學探究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正確的結論。教師幫助學生將在探究階段所構建的陳述性知識重新組織成有利於運用的知識形式,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把一般性知識概括成普遍性、規律性知識,建立並加強其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絡,以便於將來的提取和使用。

  這節課成功的地方在於,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獲取了新知識,得到了新認識。激發了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究慾望,調動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也達成了本課題知識教學目標,通過實驗讓學生能正確的把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區別開來。不足之處是沒有很好的解釋清楚性質和變化的不同,只有在學生以後的學習中慢慢引導,加深認識、理解和體會。


粵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彈力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二年級上品德與生活教案
相關知識
粵教版物質的變化教案
九年級上冊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教學設計
初三化學上冊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教學反思
九年級化學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教學反思
九年級上冊化學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教案
蘇教版物質的量教案
初三化學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同步練習題答案
粵教版珍貴的淡水教案
初中物理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
八年級物理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