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語文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過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摘要:運用教學“互動”促成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只有不斷探索方能提高。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互動;教學過程
         語文教學互動是指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建構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生活性、趣味性的學生主體活動,讓學生在師生活動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加強語文教學中的互動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學生課堂活動的必要性
         語文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國義務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倡導探究性學習,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充分調動、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成為本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學習方式的轉變離不開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學方式的改革必須實現三大轉變:教學內容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的單一書本知識轉變為以教材為軸線,以活動為紐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從以知識量為目標,講授為基本方法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以能力為目標,以活動為基本方法。集中表現為“做中學”的開放式教學:教師的角色也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實現上述三個轉變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將“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因此,學生活動是實施新課程學科課堂教學較為適宜的教學方式。語文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是小學學生心理髮展的需要。小學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探索,不滿足。“好動與不滿足是進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動符合他們的興趣和動機,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為學生創造活動環境就是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教師要引發學生活動
         小學語文課堂活動教學旨在讓學生生動活潑、愉快學習。德、智、體協調發展。根據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教學目的及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注重實施。
         1.組織學生遊戲。
         人們對喜歡的東西學得最快。學生對於遊戲有很強烈的興趣。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味,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遊戲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維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諧發展,在遊戲中,學生快樂學習,快樂發展。教學中我們常採用拼圖遊戲、競猜遊戲、填字遊戲、角色扮演遊戲等。通過各種活動,變具體為抽象,寓知識於遊戲中,極大激發學生興趣和參與慾望,充分調動每位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人人動手、個個動腦。 
         2.必須給予學生自由創造的空間。
         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落實,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被壓抑,這是當前師生業務關係上最突出的問題。為此,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展開,應努力體現開放性。應在教學活動中提倡探索,鼓勵創新,保護學生的求知慾望。課堂教學中可採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等。提倡真理面前師生平等,使學生敢於各抒己見,逐漸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需要教師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沒有教師的教育創新,沒有教師創造力量的充分釋放,也很難談得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教師創造帶動學生創造的過程,因此,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並通過教師的創造帶動和提升學生的主體性,才是正確的道路。
     3.寬鬆、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 
         只有建立起師生之間溝通的綠色通道,才會有教與學之間的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才能為師生互動創造條件。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幫助者,要吃透大綱、教材,把握重點、難點,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課堂教學的互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活動參與者,他們既是資訊的傳送者,又是資訊的接受者和加工者。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與學生保持單向交往,教學效果較差,所以要把教師的“一言堂”改為“眾言堂”。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保持雙向交往,同時也允許學生之間的交往。當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從教師到學生,從學生到教師,從學生到學生,從個體到群體,從群體到個體,從個體到個體,從群體到群體等。小組活動是師生互動的一種比較有利的模式,但並不排斥其它活動形式。
         4.必須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傾向。人們通常走這樣一條成材之路:興趣-愛好-鑽研-成功。興趣是獲取知識,擴大視野,豐富精神生活的一種心理現象,它積極推動學生去探求知識。由此,語文教師要使學生要對語文產生興趣,就必須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一外國人如是說:教師的藝術表現在使學生能透徹、迅捷、愉快地學習知識技能,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興趣,使之愉快地學。一個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興趣時,總是積極推動而且心情愉快地學習。因此,在這方面我主要滿足學生精神上的愉快。學生的性格各異,學生的文化層次參差不齊,因為成功是最足以使學生感到滿意,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
新課程標準理念下,運用教學“互動”促成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是《語文課程標準》人本思想的要求和體現。語文教師若能合理加以運用,定能促成學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
         三、把教學過程變為師生互動過程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葉瀾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本質應當被視為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交往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課堂中的師生互動絕不會自然產生,它有賴於建立在師生間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礎上,要實現師生的交往互動,教師首先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要徹底摒棄“師者為尊”的傳統意識,給學生以心理安全感,給學生充分尊重,讓尊重走進課堂。尊重每一個學生,使孩子們在一種和諧、寬和、放鬆的精神狀態下學習。
         交往意味著人人蔘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因此,老師具有“教”與“學”的雙重關係,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可以成為“小先生”,並能主動地、大膽地、積極地去讀書、學習,做到師生“心理相容”。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做良師,先要做益友。才會實現師生互相尊重,互相學習的良性迴圈。
         2.創設互動的教學情景。
         在課堂中,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得先創設情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或體驗現實的社會生活,或體驗某個典型角色,或體驗某種社會情感。學生通過身臨其境來獲得對於課文內容的真實感受,以此激發學生內驅力,培養品維品質,豐富思想情感,提高學習效果。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時,以“情”為首,呼叫多種手段創設情景,運用朗讀形式激發學生對角色感情的理解,從而達到教師情,學生情,課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濃的效果。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語文課堂中,情景的創設是學生情感的催化劑,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需要教學互動。新課程標準理念下,運用教學“互動”促成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是《語文課程標準》人本思想的要求和體現。語文教師若能合理加以運用,定能促成學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語文教學也將更加生動、實用、有效。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初探
以數學概念教學為基礎系統學好數學方法
相關知識
加強語文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過程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反思
淺談高校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論文
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研究
關於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的隨筆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插圖的有效運用
新時期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內驅力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