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五年級讀書手抄報圖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0日

  讀書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也是很有趣的呢,讀書手抄報你閱讀過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的簡單的讀書手抄報,一起來看看吧!

  整潔美觀的讀書手抄報

  讀書手抄報素材

  近現代名人讀書方法

  世界上許多名人之所以成功,與他們善於讀書有關。讀書有成效,不僅取決於讀什麼,而且決定於怎樣讀。以下小編為您選擇現代名人讀書方法6例,介紹如下:

  一、魯迅的“跳讀”法:

  魯迅先生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麼無論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於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這種方法是對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讀書方法的進一步發揮。它的好處是可以由此節省時間,提高閱讀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體理解和最重要的內容上。

  二、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說:“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三、華羅庚的“厚薄”法:

  華羅庚主張:讀書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說,讀書要紮紮實實,每個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徹底清楚。這樣一來,本來一本較薄的書,由於增加了不少內容,就變得“較厚”了,這是“由薄到厚”。這一步以後還有更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礎上能夠分析歸納,抓住本質,把握整體,做到融會貫通。經過這樣認真分析,就會感到真正應該記住的東西並不多,這就是“由厚到薄”這樣一個過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四、楊振寧的“滲透”讀書法:

  楊振寧教授認為:既然知識是互相滲透和擴充套件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與此相適應。當我們專心學習一門課程或潛心鑽研一個課題時,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域,必然別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識鏈條中的一環,則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發現。對於那些相關專業的書籍,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不妨拿來讀一讀,暫弄不懂也沒關係,一些有價值的啟示,也許正產生於半通之中。採用滲透性學習方法,會使我們的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

  五、白壽彝的“研讀”法:

  著名史學家白壽彝認為,“讀書之讀,似應理解為書法家讀貼讀碑之讀,畫家讀畫之讀,而不是一般的閱覽或誦習。”

  馮亦代說:“我在看書時,每逢看到好處,不免自己的身心也進入書中的‘角色’。好像演員在舞臺上演戲,演到好處,不由得為所飾劇中人的‘角色’左右”。

  六、餘秋雨的“畏友”讀書法:

  散文家餘秋雨提出:“應該著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儘量減少與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於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裡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物件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論語讀書筆記

  我不知古人所說的“半本《論語》治天下”是否用了誇張的手法,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論語》威力非同一般。它對我們的影響是那麼的深,即使今天,它的印象裡還不小,因為《論語》的條條框框早就滲進了我們祖先的骨髓之中。

  還記得小學二年級時首次背《論語》中的內容,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當時僅限於背誦而已,要說有什麼理解,當首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了,因為當時認為朋及親戚和朋友,而父母的朋友和家裡的親戚來,很多時候都會給我帶點零食或玩具什麼的,這個當然要樂了。

  加之當時我也有了自己的小朋友,便認定它就是真理。對“溫故而知新”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當時您要是讓給說一下,我倒是能背一大堆,但從心底裡真是不明白——一本語文書就那麼幾個字,你再怎麼翻,也不會蹦出一個新的生字來,怎麼溫故,怎麼知新啊?什麼叫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都是知道啊?當然隨著對通假字的認識,這個解釋就沒了,但理解嘛,還是用困難的。

  不理解不代表我不能去賣弄,當時去父親跟前背誦,背完後順便賣弄了起來,把自己的理解大講特講,不料父親卻用我背的東西給我反講了起來。當然我是迷迷糊糊聽完的,因為我還是不理解。

  八年級之後的一年,不知是語文書被詩詞給佔了還是我忘了,腦中沒有《論語》的記憶。四年級一篇魯迅的《孔乙己》又讓它回到了我的視線。那時的影響是什麼之乎者也的東西都出自於它,書呆子也出自於它。便從感情上有點小討厭孔子和《論語》了。

  對《論語》的感情,很對時候像對父母的感情,總在變化,而且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變化。小學時自我意識不是那麼的強,所以對《論語》的感情也是隨著書本而變化。等上了初中,學了古代史算是對《論語》有了初步的認識,覺得一本書能被那麼久的當做行為準則,的卻不易。加上初中語文書上又有了大篇章的《論語》內容,對它的理解算是又深入了一點吧。但總得來說還是以做人出事準則為準。

  等到了高中,終於有機會讀了全本《論語》,由於高考的緣故,讀的不是很認真,所以讀完後能記住的還是那麼幾句,也談不上有什麼理解。本學期,相對於高中有了更多時間去看書,所以便又找到《論語》一下。

  《論語》整本書以孔子教導學生時對話的言語記錄為主,也有一部分孔子學生如顏回,曾參,子路等人的言語記錄。章節內容比較雜亂,每一篇不會固定講什麼。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由本篇第一句話而來,如“學而篇”就是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得來的。

  雖說章節雜亂,但在書中處處見仁,時時見禮,義也多多,情也不少。孔子對人的尊崇,是甚於於一切的,比如他說“人而不仁,如樂何,人而不仁,如禮何?”“苟志於人矣,無惡也”。同時他對仁的講解,也有許多不同,這點主要是踐行了他因材施教理念,如他對司馬牛和樊遲子宮就給出了不同的說法。

  《論語》中關於仁和禮的研究實在太多,也太高深,我實在沒法繼續說下去,所以這裡我選了一個小點來說明一下——它就是《論語》中的情。子路在論語中和孔子的對話不少,雖然孔子對他的評價不如顏回他們好,如孔子說“由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但師徒之情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行。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在老師落寞的時候還能跟著老師,而且能夠把心中不快當面告訴老師的人,恐怕也就是子路了,讓顏回去肯定是不行的,孔老夫子也說了回是終日不違的的嘛!若是如此,便也就算了,畢竟子路實在老師落寞的時候去給老師發脾氣嘛!但後面他在老師發達的時候又去找老師麻煩了。

  書中這樣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餘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是當時衛靈公的夫人,把持朝政。孔子見了她,子路就不高興了,因為他認為老師的行為與他的言行不符。

  當然,孔子為了表明清白,只好用發誓這一最具威力的方法了,於是他便不斷的說“餘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意思是我做了不正當的話就讓天來討厭我吧。今天我們是可以隨便發誓而不怕誓言兌現,可孔子那個年代是怕的啊。這是多麼好的師生關係。今天誰還敢去說

  自己的老師行為不當啊,至少為了可憐的學分也不會。又有幾個老師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對著一個自己的學生去做發誓那樣的是呢?當然,當著媒體他肯定會,作秀嘛。

  總之《論語》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然很有我們值得作為一個經驗而避開的地方,因能力有限,就不從大處著手,到此為止就行了。

猜你感興趣:

五年級讀書手抄報簡單好看
四年級讀書手抄報圖片素材
相關知識
好看的五年級讀書手抄報圖片
簡單漂亮的五年級讀書手抄報圖片內容資料
簡單漂亮的五年級讀書手抄報圖片
超好看的五年級語文手抄報圖片
好看的三年級讀書手抄報
簡單好看的三年級讀書手抄報
簡單好看的二年級讀書手抄報
簡單又好看的六年級讀書手抄報
超好看的六年級讀書手抄報
漂亮好看的六年級讀書手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