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心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子曰:學而時習之,學習要時常溫習,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 下面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兒時的吟誦這是在我的腦海中迴響開來。索性用這吟誦做一個開篇,開始我《學而篇》學習心得的敘寫。

  全篇16章,內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個方面。在現在看來也遠不會過時。忽然想起上星期在聽學長學姐答辯的時候,老師根據北村的文章問了一個問題“在中國是沒有信仰的,你認為基督教不能在中國紮根、廣泛傳播的原因是什麼?”熟不知,那時我多想說,中國人怎麼會沒有信仰,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化中積澱了多少智慧與聖明。我們有信仰的,我們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結成的智慧,我們信仰的是源源而來理性,我們信仰“仁”與“禮”。我們不會在做錯事的時候懺悔,也會少了期望得到時的祈禱,我們有一套禮法去約束我們,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贖。學而篇裡的章節就讓我看到了這些,看到了促成人們內心強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說我最喜歡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師曰:“人總是不斷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領悟生活的真諦,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為。於是人一步一步從猿進化為萬物之靈。反省不僅僅是反思。反省是積極主動的對過去行為的自我論定,是在社會共同認知的是非標準下進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斷修正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人就會逐步進入‘知明而行無過矣’的境界。” 我對此深表贊同,同時,我更想表達對於本章提到的三個方面表示喝彩。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的主張。此處三句應是他提出的修養方法。那麼曾子為什麼強調要從上述三個方面進行反省?疑問剛一出老師就做出了詳細的解說。陳祥道《論語全解》卷一說:“謀貴忠,言貴信,傳貴習。謀、交、傳者,施諸人;忠、信、習者,存諸已。先忠信而後習,與《易》言‘忠信’、‘進德,繼之以‘修辭,立其誠’,《禮》言‘尊德性’而繼之以‘道問學’同意。” 也就是說,曾子的“三省”講的是進德修業的大事情。進德以“忠”“信”為本,修業以“習傳”為基。忠本於心,《說文》:“忠,敬也,從心,中聲。”段玉裁補 “盡心曰忠”以足其義。也就是說一個人謀事要盡心竭力,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愛崗敬業。信本於言,《說文》:“信,誠也。從人從言。”也就是說,與人交往,說話要誠實。你說話不誠實,淨說假話騙人,你最終沒有一個朋友,也不會有任何一個上司信任你。做到了為人謀而忠,與人交而信,再把老師傳授的學業反覆練習,使之成為安身立的本錢,那麼你就會成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別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會平坦許多。 生活道路開始平坦,是非常誘惑人的一種境況,而我則更想說,曾子是在用一種信仰在約束自己,也在傳播這一信仰的同時,反作用於世人也能這樣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信仰是在君子的光環,是觸手可得的神的光芒。每天都反省:做錯的事,沒做好的事,做好的事,不幸的事,幸福的事。每天都會有一堆故事能夠串成五彩的珠子。想想自己對朋友有沒有不真誠,有沒有不信任,在一個陽光的午後,一種坦然也便油然而生。若是有所汗顏,那必定會有積極的行動去補救,美好的友情也就這樣愈加滋生曼妙。想想工作中有沒有謀私,有沒有忠於這個組織,也許就在這個時候,心凝地更緊了一些,對於這個組織擁有了更多想要實現的夢想,把自己的夢與組織相連,在瞬間也變得坦然起來,試想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種信仰的力量呢?想一想,學到的東西有沒有複習有沒有再做深一步的探究,是不是頓時就會生出一股動力,去發散思維,那樣是不是就會少了很多頹廢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充實而又精彩的演出。 再回到開篇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說:學習與實踐是快樂的!和朋友交流溝通是快樂的!不輕易生氣有修養的人是快樂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快樂的。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是快樂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大家天天見見面說說話,開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交流溝通才是快樂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知道也不生氣,因為有修養才是快樂的。沒有修養的人,天天與人鬥與地鬥與天鬥,老幹仗,老生氣能快樂嗎?不快樂能健康嗎? 其實人的快樂按照告子“食色性也”的論斷,人在得到食物維持了生命時是快樂的;在得到交配歡愛物件時是快樂的。這是生理層面上得到滿足時的快樂。孔子認為,人的快樂的獲得,還有精神層面的快樂,就是通過學習與交往和修養的寬容而獲得的。 簡短的兩句話,16章裡的兩章內容,儼然不失為我們平常生活的樂道,一方面告訴我們去修正、提升自身,一方面告訴我們懂得欣賞、懂得寬恕。生命的信仰亦應是如此。

  篇二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細細讀來、慢慢品位,仍覺對於在教育崗位上的自己有許多益處。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體系和重點,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為先、德育為重。“孝、悌、謹、信、愛眾”都是德育的內容和範疇;而且這段話由內到外,由小到大,由對自己到對別人,講了一個德育的順序。這個順序,先講縱的血緣關係——孝;再講橫的血緣關係——悌;然後發展到普遍的社會關係——愛眾人。試想,如果連至親的血緣關係都不能愛,怎麼可能愛眾人?對於如何要求自己,這裡又講了兩點:一是謹,二是信。細細推究,這兩點也是愛的表現形式,小心謹慎、言行誠信不正是對眾人的愛嗎?這說明“謹慎”和“誠信”自古以來就是修身的重點。也體現了孔子一貫倡導的“仁”,而“仁”又以孝悌為本。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對於我們今天的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鑑價值。

  時代已進入21世紀,我們要從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變化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艱鉅性,從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複雜性,從推進素質教育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進入21世紀,便是進入了“三化”時期,即“經濟全球化、社會知識化、資訊網路化”。經濟全球化為各種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鋪平了道路,也為腐朽意識形態的傳播製造提供了機會。電腦的應用和網際網路的開通,使人們能夠攝取的資訊量之大、之快,之廣泛無法估計,無可阻擋。正是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我們的各種社會問題更加突出,矛盾更為錯綜複雜。最近青少年中出現了一系列惡性事件,都與我們忽視德育教育,德育實效性不大有直接關係。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確是新世紀學校的首要工作。

  從課時的要求和各種德育活動的安排,到龐大嚴密的組織和眾多的人員投入,可以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和政府象我們這樣重視德育教育,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我們的德育教育實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滿意,原因固然是複雜的。但是,我們的學校德育工作長期忽視養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標太高、內容空洞,體系太龐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紀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視養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點,讓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實效性。養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沒有養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質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現代德育把人類在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傳統美德作為道德內容傳授給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須引導人們自覺地加強德育養成。這就需要繼續倡導“孝、悌、謹、信、愛眾”等德育內容。

  孔子的德育教育,沒有校園的侷限,家庭、學校、社會、對己、對人融為一個整體。聯絡今天的教育工作來看,這段話仍具有鮮明的生命力和鮮明的針對性,可謂亙古常新。

  篇三

  在暑假,媽媽為了提高我的閱讀水平,選了幾本少兒必讀的國學經典書給我看,《論語》就是其中一本.那些小故事雖然簡短,但精悍!因為媽媽買的是彩圖注音版,每篇文章都帶有原文+註釋+譯文,再附故事說明易學好懂!看完這本書讓我學到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讓我受益非淺.

  但程序十分緩慢,一個月大概能看一部書的五分之二吧,於是媽媽便不耐煩的問我便對我說:“你的速度怎麼那麼慢呢?一本《論語》不就是128千字,難道要看一年嗎?唉,真是的!你應該提提你的速度了。”我說:“不然。讀小說或別的書你完全可以囫圇吞棗,而《論語》呢,你就得慢慢地品讀。打個不合適的比方,看小說就像是在喝開水,如果你沒品出味來,你完全可以一下子把喝完,這是理解的。而讀《論語》則像是在喝茶,你要喝出茶的內容來,你就得慢慢地品。

  <學而篇>共有16章,中心問題有兩個:一是治學,二是做人。

  在治學方面,孔子認為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如“學而時習之”就講了不僅要學

  習而且要鞏固的重要性,也體現孔子學與講的結合,才能學會知識的基本方法。

  做人孔子主要談了,孝悌忠信等行為規範和做人原則。如“孝弟也者,人之本也”

  在孔子看來,孝悌乃做人之根本,這也是孔子強調做人的重要性。

  正所謂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正確態度;悌就是弟弟對兄弟的態度。

  要想做好學問,首先要先做好人。把人做好,學問才能徹底領悟,這也是學問的內涵。
 

論語心得交友之道隨筆
論語心得之人生之道
相關知識
論語學而篇心得
論語學而篇讀書心得_論語學而篇讀書心得範文
論語學而篇讀後感
論語學習的心得體會範文
中學生論語學而篇讀後感
讀論語學而篇第一讀後感
論語為政篇心得
論語學而篇第五則讀後感
論語學而篇第一節讀後感
論語學而篇第八則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