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狀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讓大家瞭解一下具體內容,下面看看都有哪些吧!

  第一篇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動正常、心理素質好。大多與遺傳基因相關。既能過著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經受各種事件的發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肖漢仕教授認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準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準具體與客觀。瞭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人們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鍊,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準,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諮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的健康心理髮展。同時,開設“親情聊天室”,為親情的連線開啟通道,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一條暢途。

  第二篇

  從健康狀態到心理疾病狀態一般可以分為4個等級:健康狀態、不良狀態、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1. 心理健康狀態 從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和社會功能狀況三方面分析:本人不覺得痛苦,即在一個時間段中如一週、一月、一季或一年快樂的感覺大於痛苦的感覺;他人不感覺到異常,即心理活動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不出現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現象;社會功能良好,能夠勝任家庭和社會角色,能在一般社會環境下充分發揮自身能力,利用現有條件或者創造條件實現自我價值。

  2. 不良狀態又稱第三狀態,是介於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間的狀態,是正常人群中常見的一種亞健康狀態,它是由於個人心理素質、生活事件、身體不良狀況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點是:時間短暫,一般在一週左右就能得到緩解;損害輕微,該狀態對當事人社會功能影響較小,處於此類狀態的人一般都能處理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只是感覺到的愉快感小於痛苦感,“累”、“沒勁”、“不高興”、“應付”是他們常說的詞彙;能夠自己調整,此狀態者大部分能夠通過自我調整如休息、聊天、運動、釣魚、旅遊、娛樂等放鬆方式使自己的心理狀態得到改善。

  3. 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因為個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狀態的某些方面發展超前、停滯、延遲、退縮或異常。特點如下: a. 不協調性。其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與其生理年齡不相稱

  或反應方式與常人不同。例如:成人表現出幼稚狀態停滯、延遲、退縮;兒童出現成人行為不均衡的超前發展;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方式異常等。

  b. 針對性。處於此類狀態的人往往對敏感的事、物及環境等有強烈的心理反應包括思維、情緒及動作行為,而面對其它物件可能表現很正常。

  c. 損害較大。此狀態對當事人社會功能影響較大。可能使當事人不能按常人標準完成某項或幾項社會功能。例如:社交焦慮者又名社交恐懼不能完成社交活動,銳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礙者難以與異性正常交往等。 d. 需求助於心理醫生。此狀態者大部分不能通過自我調整和非專業人員的幫助而解決根本問題,心理醫生的指導是必需的。

  4.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於個人及外界因素引起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思維、情感、動作行為、意志並伴有明顯的軀體不適感,是大腦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特點是: a. 強烈的心理反應。可出現思維判斷上的失誤,思維敏捷性下降,記憶力下降,頭腦粘滯感、空白感,強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經歷,情緒低落成憂鬱,緊張焦慮,行為失常重複動作,動作減少,退縮行為等,意志減退等。

  b. 明顯的軀體不適感。由於中樞控制系統功能失調可引起所控制人體各個系統功能的失調,如影響消化系統則可出現食慾

  不振、腹部脹滿、便祕或腹瀉或便祕——腹瀉交替等症狀,影響心血管系統則可出現心慌、胸悶、頭暈等症狀,影響到內分泌系統則可出現女性月經週期改變、男性性功能障礙等。 c. 損害大。這類患者不能或者勉強能完成其社會功能,缺乏輕鬆、愉快的體驗,痛苦感極為強烈,“哪裡都不舒服”、“活著不如死了好”是他們真實的內心體驗。

  d. 需要心理醫生的治療。這類患者一般不能通過自我調節康復,而必須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對此類患者的治療一般採用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手段。在治療早期,通過藥物快速調整情緒,中後期結合心理治療解除心理障礙,並通過心理訓練達到社會功能的恢復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第三篇

  每個人都要面對社會、事業、家庭等方面的精神壓力,在人生旅途上,每個人都無法避免許多不順心如意的事,諸如學業上的挫折、事業上的坎坷、生活中的磨難、情感上的失意等等。這些都需要進行心理調整,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第一,要善於自我剋制。保持清醒的頭腦,鎮定自己的情緒,總結受挫原因,用理智去克服情感上的失意,不必為煩心事大動肝火。

  第二,要善於自身排解。去做自己喜歡乾的事,諸如看小說、看電影、唱歌跳舞等。

  第三,要善於減輕自己的精神負擔。走出鬱悶的氛圍,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根據自己的性格和當時的心情,選擇幽靜清新的環境或人多喧鬧有趣的公共場所,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忘掉那些讓人心煩的事情。

  第四,要善於渲洩內心的感情。尋找知心朋友傾吐心中苦悶,尋求朋友的理解,讓心中的鬱結儘快解開,或者用適當的哭的方式來渲洩。適度的哭可解除憂鬱,常哭則是不好的。


看過了“

1.什麼是心理的亞健康狀態

2.心理健康學習心得

3.心理健康學習體會

4.心理健康教育課心得

5.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

 

關於心理健康的日記
心理健康的知識
相關知識
心理健康的狀態
談談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的論文
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原因
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
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的論文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論文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論文
談談對心理健康的自我認識論文
淺談人際交往心理健康的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論文格式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