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課文原文及課後練習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學完初中語文每一篇課文後,都需要同學們去完成相應的課後練習,為幫助大家檢測隆中對這課的課後練習,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大家參考學習。

  隆中對課文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譯文

  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這一點。只有博陵崔州平,穎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說是確實這樣。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啊,可願意見他嗎?”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到他那裡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您應當屈身去拜訪他。”

  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見到。劉備於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朝的天下崩潰,*臣竊取了政權,皇上逃難出奔。我沒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終於因此失敗,造成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還沒有罷休,您說該採取怎樣的計策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佔據幾個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夠戰勝袁紹,從弱小變為強大,不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制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較量。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了三代,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以他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線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的,難道沒有佔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著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牧劉玲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佔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想得到賢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佔據了荊州、益州,憑藉兩州險要的地勢,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擊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麼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情誼一天天地深厚了。

  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

  隆中對課後練習答案

  一、熟讀課文,用文中的話回答下列問題。

  1、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什麼?

  1、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2、諸葛亮為達到這個目標提出了什麼戰略方針?根據是什麼?

  2、內政和外交方面應遵循的方針是:“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諸葛亮先論述了佔據荊州的必要性,“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再論述佔據荊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論述了佔據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最後論述佔據益州的可能性,“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二、翻譯下面的句子,並注意劃線字的讀音和意思。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

  2、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3、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宜枉駕顧之。

  4、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者乎?

  1、我沒有正確估價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為天下伸張正義,但是我的智謀有限,所以一再失敗,直至現在。度,估價。遂,於是、就。

  2、現在曹操已經擁有上百萬的兵力,挾持天子來命令諸侯各國,***我們***的確不能與之爭強奪勢。挾,挾持、控制。誠,的確。

  3、這個人值得登門拜訪,不應該委屈他前來。***指劉備***應該屈尊親自前去拜訪。就,接近。枉,委屈。顧,看望。

  4、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筐盛著食物、用壺裝著水來迎接你呢?簞,名詞用做動詞,用竹筐裝著。壺,名詞用做動詞,用水壺盛著水酒。

  三、有關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的內容在《三國演義》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也有相關描述,請你與課文參照閱讀,看看小說進行了哪些藝術加工。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相關文學作品,一方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初步體會史家筆法和小說家筆法的差異。可以參考有關資料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七、三十八回的部分內容。

  《三國演義》採用的是“依史以演義”的獨特文學樣式。就是說,作者以三國時期歷史事實為基本依據,但又有所選擇,有所加工,把自己的價值判斷滲透在作品中。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觀念為核心重塑歷史,評判是非,並依照千百年來廣大民眾的心理,刻畫了理想的 明君賢臣形象。

  那麼照此說來,諸葛亮是幸運的,因為羅貫中在他的小說中加入了太多的個人感情色彩,就連他自己也坦言,書中描寫的眾多英雄豪傑之士,他惟獨偏愛諸葛亮。所以就不遺餘力、嘔心瀝血的把諸葛亮塑造成了人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他一反正史所謂“亮才,奇謀為短,理民之長,優於將略”的看法,把諸葛亮描寫成為政治、軍事、外交無所不精的人物。也難怪魯迅先生曾對此發出“狀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的感慨。

  不管作者在小說中有多神話諸葛亮,不管後人對諸葛亮褒貶如何,通過這個故事,透過這段歷史,我相信我們依然可以看得見他的赤膽忠心,他的曠世奇才,他的胸襟寬似海,廣似天!

小石潭記課文原文及課後練習答案
論語十則課文及課後練習答案
相關知識
隆中對課文原文及課後練習答案
范進中舉課文原文及課後練習答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課文原文及課後練習答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課文原文及課後練習答案
小石潭記課文原文及課後練習答案
親愛的爸爸媽媽課文原文及課後練習答案
愚公移山課文原文及課後練習答案
詩經兩首課文原文及課後練習答案
鄒忌諷齊王納諫課文原文及課後練習答案
莊子故事兩則課文原文及課後練習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