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的典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佔的意思。虢,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用於軍事上,其意在於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藉口向對方借道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下面給大家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併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係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援。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獻公哪裡捨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藉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脣齒相依,虢國一亡,脣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經過四個月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裡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裡應外合強佔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假道伐虢解析

  這條按語講了一種情況,說是處在夾縫中的小國.情況會很微妙。一方想用武力威逼他,一方卻用不侵犯它的利益來誘騙它,乘它心存僥倖之時,立即把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它的局勢,所以,不需要打什麼大仗就可以將它消滅。

  其實,此計的關鍵在於“假道”。善於尋找“假道”的藉口,善於隱蔽“假道”的真正意圖,突出奇兵,往往可以取勝。

  三十六計之假道伐虢

  簡介

  《三十六計》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指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佔該國***或該路***。虢,諸侯國名。也作“假道滅虢”“假途滅虢”。

  原文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①。困,有言不信②。

  註釋

  ①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假,借。句意為:處在兩個大國之

  假道伐虢

  中的小國,敵方若脅迫小國屈從於他時,我則要藉機去援救,造成一種有利的軍事態勢。

  ②困,有言不信:語出《易經.困》卦。困,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兌上***,上卦為兌為澤,為陰;下卦為坎為水,為陽。卦象表明,本該容納於澤中的水,離開澤而向下滲透,以致澤無水而受困,水離開澤流散無歸也自困,故卦名為“困”。“困”,睏乏。卦辭:“困,有言不信。”意為,處在睏乏境地,難道不相信這計嗎?此計運用此卦理,是說處在兩個大國中的小國,面臨著受人脅迫的境地時,光是嘴上說,而沒有實際行動,那是不會使它相信的。

  理念

  處在敵我兩大國中間的小國,當受到敵方武力脅迫時,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態,把力量滲透進去。當然,對處在夾縫中的小國,只用甜言蜜語是不會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護”為名,迅速進軍,控制其局勢,使其喪失自主權。再乘機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
 

濫竽充數的典故
問鼎中原的故事介紹大全
相關知識
假道伐虢的典故
背道而馳的典故
關於分道揚鑣的典故
分道揚鑣的典故是什麼
天道酬勤的典故
武王伐紂的典故
冰道運石的典故講了什麼
武王伐紂的典故講了什麼
關於狐假虎威的典故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