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皇帝武丁的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武丁在位時期,勤於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己等賢能之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3] ,史稱“武丁盛世”。是怎樣的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

  

  武丁是歷史上一名君,武丁之道指賢明的政治。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的國勢就一直處於上升階段。到了武丁統治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空前發展,國力趨於鼎盛,史稱“武丁中興”。

  武丁是商朝的第23個國王。據說,武丁年少之時,父王小乙為了其能成為一個稱職的國王,就把他派到外地觀省民風、增長見識和鍛鍊才能。於是,武丁來到黃河兩岸,觀察當地人民的生活,接觸大量的平民和奴隸。有時,武丁還和這些人一起參加農業勞動。這些生活體驗,使他了解到生活的艱辛和勞動的不易。

  武丁是盤庚以後最好的國王,具有雄才大略和遠大的政治理想。有個叫傅說的賢人,是個奴隸,他在參加修建工程時,被掌管該項工程的百工發現,向武丁舉薦。武丁親自去面見這位賢人,發現他果然談吐不凡,是一個經世濟民的奇才。武丁為了任用傅說為相,三年不管事,自稱夢見聖人,並畫出傅說的相貌,令百官去尋找。殷人信鬼,武丁以此方法舉傅說做宰相,貴族們便不敢反對。事實證明,武丁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自從傅說被提拔為相後,一心一意輔佐武丁,幫助武丁大力振興政治、經濟、文化,緩和了奴隸的對抗,商因此復興起來。武丁死後,被稱為高宗。 由於武丁善於選拔人才,善於任用人才,所以在他的身邊,就聚集了眾多的名臣,除了傅說以外,還有甘盤、祖己等人。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湯之時,一隻野雞飛到了鼎身上啼叫。在王都的郊外,有一片茂盛的森林,是飛鳥經常棲息的地方。所以,一隻野雞飛到太廟中來鳴叫,這本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武丁卻認為這是一種不祥之兆,害怕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祖己趁機勸諫武丁:“請大王不要擔驚,不要害怕。現在,只要你修好政事,勵精圖治,勤儉節約,一切不祥之兆自會煙消雲散。”當時,武丁用來祭祀的祭品過於豐盛,而祖己擔心他流於奢侈,便勸諫如此一番話。武丁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非常樂意地接受了祖己的勸諫。聰明的大臣往往借自然的異變來勸諫君王,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野雞鳴叫和共生樹的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武丁時期,對周圍侵擾商朝的各諸侯國、方國,包括羌方、土方、人方、鬼方、虎方、荊楚等展開了一系列的征討。此舉在帶來了國家穩定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比較***的生活空間。當然,從另一方面看,戰爭同樣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比如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等等。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武丁的大規模戰爭,為商朝幾百年的基業過早唱起了日暮時分的蒼涼之曲。武丁中興既是商朝興盛的頂點,也是由興盛走向衰敗的開始。

  武丁的資料

  中文名:稱子昭

  別名:武丁

  國籍:中國商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河南

  逝世日期:約公元前1192年

  職業:商朝君王

  主要成就:攻打鬼方求傅說修政行德,殷道復興

  在位:約前1250年—前1192年

  廟號:高宗

  前任:小乙

  繼任

 

  祖庚

  武丁的人物生平

  繼承王位

  武丁,子姓,名昭,是商王盤庚的侄子,商王小乙之子。相傳,武丁少年時期遵父命行役於外,與平民一同勞作,得以瞭解民眾疾苦和稼穡艱辛。[3]

  公元前1251年,商王小乙去世,武丁繼任商朝君主之位。[1] 武丁繼位後,想要復興商朝,但沒有得力的大臣輔佐。武丁因此三年不說話,將一切政事交由冢宰決定,自己則觀察國家風氣。[4]

  開創盛世

  後來,武丁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擔任宰相,輔佐朝政。傅說盡力輔佐武丁,將商朝治理得很好。[5]

  有一次,武丁祭祀先祖商湯。第二天,有一隻野雞飛來登上鼎耳鳴叫,武丁因此感到害怕。大臣祖己說:“君王不要擔心,趕快先把政事辦好。”於是祖己開導武丁說:“上天監察下民,以民眾的道義為標準。上天賜給下民的壽命有長有短,不是天使人壽命夭折,而是人本身斷送自己。有的人違背道德,不承認罪惡,上天降下旨意糾正他的行為。他才說:‘怎麼辦呢?’唉!君王只要給民眾辦事,沒有不是繼承天意的,祭祀有常規,不要信奉應該拋棄的方法。”此後,武丁便開始修明政事,推行德政,使得天下百姓歡喜欣悅,讓商朝再度興盛起來[6] ,史稱“武丁盛世”。

  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廟號高宗[3] ,由其子祖庚繼位。[8]

  商朝皇帝武丁的為政舉措

  政治

  ①封官

  對新的領土,或直接封給征伐的將領等,如象雀就被封為“雀侯”;或封當地臣服的氏族方國首領為侯伯,象犬侯、祝伯等。甲骨文中被封的侯有五十餘個,伯有近四十個,數量不少,這一方面也可說明,被商征服的氏族方國何其多。此外,臣服於商的氏族方國,對王朝不僅有貢納義務,還經常奉命征伐,象倉侯虎曾奉王命伐免方,侯告也奉王命伐夷方等。

  ②聯姻

  商朝的統治區域,以現在的河南為中心。

  商朝的統治區域,以現在的河南為中心。

  甲骨文中常能見到商王族與氏族、方國聯姻的事。一般是商先通過征伐使之臣服,然後再聯姻,或娶諸侯之女為妃,或將王室之女嫁於侯伯等。這對鞏固商與諸侯的關係,加強國家一統的力度,還是頗有成效。縱觀中外歷史,聯姻都是國與國聯絡的一種重要手段。

  ③築城

  在征服的地方建築城邑,後可能再武裝殖民,甲骨文中就常有“在麓北東作邑於之”此類的記載,這是對統治新的疆域應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舉措。當時,商四周的氏族方國不少還處於原始落後的遊牧生活階段,武丁此舉,實際上也算是在這些地區播撒文明的種子。

  軍事

  武丁鑑於朔方、土方經常侵擾商朝邊地和屬國,甚至聯合威脅商朝西北邊安全,於是採取各個擊破之策,多次遣將發兵進攻,又親自統兵出征,終將朔方、土方征服。用長達三年時間平定鬼方。發重兵擊敗羌方,俘獲大批羌人充當奴隸。統兵南征,深入荊楚之地,擊敗荊楚軍,俘獲甚多。還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3]

  武丁對周邊方國、部族的戰爭,拓展商朝版圖和勢力範圍,促進中原地區與周邊部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使商朝成為西起甘肅,東至海濱,北及大漠,南逾江、漢流域,包含眾多部族的泱泱大國,史稱“武丁中興”。[3]

  ①對土方之戰

  卜辭記載有一次土方曾入侵商朝北部附屬小國沚,沚君只好派人向武丁求救,五日之內連續報告好幾次,可見當時情況之危急,與土方的戰爭最後以商朝的勝利而結束,在武丁以後的卜辭中已不見土方的名字。[9]

  ②對鬼方之戰

  鬼方是比土方更偏北的一個遊牧民族,是後來強大的匈奴民族的祖先,武丁時期對鬼方的戰爭進行的特別激烈,持續時間也很長,前後達上年之久,最後以商朝勝利而告終,不過,從以後匈奴的發展來看,武丁只是暫時將鬼方驅趕而解除它對商朝北部的威脅,並沒有徹底擊潰。[9]

  ③對羌方之戰

  羌方是商朝西部的一個部落,主要活動在今陝西西部及甘肅一帶,地廣人眾,十分強大,其中最重要的兩個部落是北羌和馬羌,他們與商朝的關係和戰不定,卜辭記載,武丁對羌方的戰爭,一次就曾調動一萬三千人,商朝人俘獲的羌方人只有很少一部分成為生產者,上至方伯,下至一般的羌民的絕大多數,都在商王頻繁地祭祀中充當敬獻給神靈的犧牲。

誰是夏朝第一位國君
太甲是什麼人
相關知識
商朝皇帝武丁的簡介
楊侑是隋朝的第幾個皇帝_隋朝皇帝楊侑的簡介
唐朝末代皇帝李柷的簡介
西漢第八位皇帝劉賀的簡介
唐朝皇帝李世民簡介
元朝皇帝也速該簡介
元朝皇帝鐵穆耳簡介
元朝皇帝忽必烈簡介
商朝皇帝商湯簡介
商朝皇帝盤庚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