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平章事的基本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同平章事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平章是商量處理國事的意思。位高時,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的官銜;位低時,官銜也在五品以上。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同平章事的歷史沿革

  同平章事初用於唐太宗時。自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始,實際擔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名義。亦省稱同平章事。中書、門下二省本為政務中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與中書、門下協商處理政務之意。宋初,猶沿用為宰相官銜,至元豐改制時廢。南宋初恢復,乾道時再廢。宋代節度使加同平章事者,僅為虛銜,非實職。《新唐書·百官志一》:“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由是僕射為尚書官,與侍中***門下官***、中書令***中書官***號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貞觀八年,僕射李靖以疾辭位,詔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蓋起於此……永淳元年,以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入銜,自待舉等始。自是以後,終唐之世不能改。”《宋史·職官志一》:“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為真相之任,無常員;有二人,則分日知印。以丞、郎以上至三師為之。”又《張浚傳》:“紹興五年,除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金代的尚書省和元代的中書省、尚書省均置平章事,位在兩省丞相下。

  唐代同平章事

  唐朝初年,唐太宗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綜理政務,共議國政。中書、門下二省地處宮內,尤為機要,故常聯稱。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分別為三官,併為宰相。以其他官員參予政務的,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名義***中書令、侍中、尚書令為三品官***。

  其本官階品較低者,則用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周時改稱為同鳳閣鸞臺三品或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的頭銜,亦為宰相。同三品是因為中書令、侍中是中書、門下正三品官,加此銜以示其與中書令、侍中享有同等權力及待遇 。其後,以此銜為參政標誌,雖本官品級高於三品者也要加此銜才得為宰相。

  唐朝宰相名目最多,《新唐書·宰相表》列出宰相之名目多達四十餘個,而同平章事是資歷最淺者;安史之亂以後,同平章事更多以資淺者任職,到了肅宗至德以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代宗時,中書令升為二品,將同中書門下三品之名改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

  平章意為評議辨別,引申為斷決處理。受此銜者,即有在中書門下處理政事的職責 。至高宗永淳元年***682***,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始成為四品以下知政事者的頭銜,其位在同三品之下。同三品及同平章事都屬差遣性質,本身並無品秩,任此職者必另兼職事官銜。凡五品以上職事官經過皇帝授權即可充任。同三品一銜,高宗、武后、中宗時期使用最多,玄宗時已逐漸減少。同平章事則自永淳以後逐漸增多,至肅宗乾元元年***758***以後 ,成為以他官知政事者的唯一頭銜。而原為當然宰相的三官之中,尚書僕射的相權自貞觀末年即已開始削弱,到玄宗時,已完全被排除於宰相行列之外。中書令、侍中在安史之亂以後逐漸變成虛銜。於是唐代後期及五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真宰相。此外,以節度使等而兼中書令、侍中或同平章事的也是虛銜,被稱為使相。同平章事雖通常自五品以上官員中選拔,但拔充此職時,多轉為中書侍郎或門下侍郎。

  五代、兩宋同平章事

  五代時期,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雖是宰相,但那時樞密使權重,同平章事的實權被侵奪,形同虛設。

  宋朝初年,宰相的官銜沿用唐制,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為同平章事。宋太祖為了削弱相權,旨令同平章事只管行政,其衙門中書門下稱為政事堂。

  北宋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主政事,知樞密院事***或樞密使***主兵,稱為“二府”或“兩地”。度支、鹽鐵、戶部三司掌財務;尚書、門下兩省在宋朝已式微,宰相的權力較唐朝稍小。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改革官制,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宰相。終南宋一朝,除宋孝宗時期外,不再設定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平章事一職,就此結束。
 

光祿勳官職的基本介紹
官職差遣制的意義
相關知識
同平章事的基本介紹
怎樣畫籃球場平面圖的基本介紹
宙斯的基本介紹_宙斯的人物生平
信陽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中式茶道的基本介紹
關於跳水的基本介紹大全
員工手冊的基本介紹
關於跳高運動的基本介紹
關於鉛球運動的基本介紹
關於自由泳運動的基本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