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與漢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一、引言


“弗萊與中國”這一主題之中蘊含著文化人類學所說的“文化傳播”(diffusion)和“涵化”(acculturation),因而可以從人類學的角度去觀照。按照美國人類學者赫斯科維茨(M·J·Herskovits)的區分:“傳播是對已經完成的文化變遷的研究,而涵化則是對正在進行中的文化變遷的研究。”(1)換言之,文化涵化可理解為外來文化要素在本土的傳播過程,而這一傳播過程中實際發生著兩種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80年代以來的中國文學批評在西方各種理論流派的衝擊和影響下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弗萊的原型批評和精神分析理論、接受美學等外來學說一樣,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就已在中國的學術土壤之中紮下了根,並且日益擴大其影響力,滋生出越來越廣泛的花果。文化涵化過程中常見的“取代”、“增添”、“排拒”、“綜攝”等現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原型批評同中國原有的批評模式如何在相互適應和調整之中求得新的變化生機,已成為譯介引進的熱潮之後學界所矚目的課題。

據人類學家的看法,文化涵化中最有效也最具生命力的不是單向的移植和取代,而是雙向交融的“綜攝”。以此來評估“弗萊與中國”這一主題,似應從雙重意義上獲得理解:弗萊的原型理論對中國文學研究的啟示和借鑑作用,以及中國的文化傳統對於弗萊的文學人類學構想所應有的啟示和幫助又是什麼。關於前一方面,學者們已做出了相當的努力,出現了不少應用原型批評方法於中國古代和現當代文學研究的例項;可是後一方面的問題卻幾乎沒有得到相應的關注,甚至還沒有作為學術課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筆者過去也曾致力於弗萊理論在中國的介紹和傳播,在本文中擬對後一方面被普遍忽略的問題做一點探討,以期使西方的批評理論同中國文化土壤達成更加有機的“綜攝”(Syncretism)性融合。


二、原型批評的中國視角


在《批評的解剖》一書中,弗萊強調了原型批評特有的視界對於系統理解文學現象的重要意義,並且相當成功地為如何從上古宗教與神話中探尋和把握文學原型的問題做出了示範性的說明。按照弗萊的看法,對於西方文學傳統而言,有兩大本文體系構成了原型的淵藪,那就是古希臘的神話和希伯來人的《聖經》。相對於中國文學傳統而言,是否能夠按照同樣的方式從神話與宗教中梳理出原型意象的完整體系呢?我對此持有保留態度,理由在於,在中國的漢語文化史上,既不存在像希臘羅馬神話那樣豐富而完整的神話體系,也沒有產生類似於猶太-基督教那樣的人為宗教及其聖典。我們只有少量殘缺、零碎的神話本文片斷和敘事規模尚未成熟的史詩雛型,其原型意義顯然不能同西方神話與史詩相提並論;在上古時期的中國,像猶太-基督教那樣佔據著意識形態中心地位的是“儒教”--個別學者認為它構成了中國式的人為宗教,多數人則認為它還不是宗教,只是一種社會政治和倫理的思想體系(儒家)。儒家不僅沒有為漢族保留傳承遠古的神話,反而以激進的理性姿態拒斥神話以及一切超自然的幻想,這種態度在孔子關於“不語怪力亂神”的教訓中表現得非常明確。就在儒家理性的壓制和消解之下,以神話史詩為源的敘事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先天發育不良,直到封建時代的後期才以小說和戲劇的形式獲得相對的發展。有鑑於此,在中國文化中探求文學原型的嘗試似應與西方批評家弗萊所倡導的途徑略有不同。筆者在此著重探討的是漢字對於原型研究的重要價值。


三、原型、漢字與“象”


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的相對不發達並沒有使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的神話思維傳統受到阻礙和挑戰。與西方哲學相比較,中國哲學並沒有向形而上的抽象思辨方向獲得長足發展,反而在相當大程度上保留著神話思維即象徵思維的特徵。《周易》所言“觀物取象”和“因象見意 ”,儒家詩教所倡導的“引譬連類”,都表明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以具象符號為媒介的特點。為什麼神話本文的匱乏和神話思維的盛行在中國文化中並行不悖呢?其主要因素似乎在於漢語文字。

中國神話的零散和無系統是以世界上保留神話思維表象最豐富的符號系統--漢字的象徵性為補償的。漢字的早期形態本身就是研究神話思維象徵系統的極寶貴的直觀性材料,它會為象徵人類學做出重大貢獻,可惜這筆罕見的文化遺產尚未得到人類學家的足夠重視。今以原型批評的眼光來看,古漢字對於原型研究確實大有助益。

從榮格和弗萊等人對“原型”的釋義來看,它實質上是一種以語言為主要表現媒介的形象。正因為是形象,才與哲學思維的符號形式--概念範疇區別開來。榮格說原型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顯現形式,它近似於列維-布留爾所說的“集體表象”和毛斯所說的“想象的範疇”(2)。這些說法都暗示出原型的具“象”特徵。弗萊不像榮格偏重從心理學的意義上解說原型,而是側重從文學藝術角度去解說,他把原型界定為文學中典型的反覆出現的意象(3);在另外一場合又說原型是一些“聯想群”(associative clusters)(4)。不論把原型理解為“意象”還是“聯想群”,它在有“象”這一點上都是一致的。漢字之所以和原型有內在關聯,因為作為象形文字的古漢字也正是以“象”的保留為其符號特性的。成中英先生指出漢字的構成規則“六書”均與“象”有關:

中國語言以形象為主導。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六書”就以象形或取象為主,當然也有象聲,都是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模仿。指事也以形象-符號顯示自然關係,模擬自然關係。會意則是對事態的複雜關係的顯示,不是單純的象形。這基本上決定了中國文字的形象性。轉註、假借則是語義的延伸,是象形文字的形象性延伸出去。語義的延伸也代表了形象的延伸。(5)

既然漢字本身保留了造字之初的許多集體表象、象徵意象和模擬性形象,這對於發現和歸納原型的嘗試顯然大有裨益。舉例來看,漢語中意指“象”這個概念的字,其本身至今仍保留著概念化抽象意義所由產生的那個具體的表象。如古文字學家唐蘭先生所述,象形字的來源便是圖畫字,先民造字者描摹一種物形的時候,由於觀察和表現上的偏差,顯得不很逼真。經過長久訓練後才能把物體畫得逼真。當一頭巨象的圖畫完成後,看畫的人不約而同地喊出“象”,於是“象”這個字在中國語言裡就成了“形象”、“想象”、“象效”、“象似”等語的語根。(6)在這裡,中國人關於“象”的概念之原型可以從這個字的古寫法中直觀地加以認識--甲骨文中的“象”字乃是當時中原地區常見的大象之寫生符號。弗萊在《批評的解剖》結論部分賦予批評家的職能--重構或再造(reforge)被歷史遺忘的一些原始聯絡,如在創造與知識、藝術與科學、神話與概念之間的聯絡(7),我們可以利用漢字的活化石作用去更有效的完成。漢族先民如何通過直觀理性從大象這一龐大動物的表象中抽繹引申出與形象相關的各種概念,都將在語源材料的參證下得到明確揭示,而此種“再造”功能,是無法從西方的表音文字中直接完成的。(8)如漢語中“象徵”和“想象”一類概念皆由“象”這一原型表象中抽象而來:

象徵:《周易》用卦爻符號象徵自然變化的人事休咎,用彖辭加以解釋,構成一種因象見義的象徵思維模式,對中國哲學思維影響深遠。《繫辭》:“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孔疏:謂卦為萬物象者,法像萬物,猶若乾卦之象法像於天地。”

想象:《韓非子·解老》:“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

“象”既用於象徵類比式的推理,更適用於想象活動,在漢民族的精神活動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構成漢字的基本原則“六書”,如果從“象”的標準來看,皆可視為“象形字”、“象意字”和“象聲字”三類,三者依次發生和衍化的過程正與華夏文明的展開過程同步。

四、漢字中的原型表象與文化重構


原型批評註重再造文學與原始文化的聯絡,其溯本求源式的歷史透視眼光對於發掘漢字中的原型表象,重構華夏文明的發生線索,是頗有啟發的。漢字中原型表象的發掘和系統研究也將反過來對原型理論作出相應的補充,使神話思維研究獲得實證基礎,並且對文學人類學的建構提供寶貴的素材。

從原型批評立場出發探尋中西審美觀念的本源,我們發現西方文化中“美”的概念導源於神話思維時代的愛與美女神。希臘神話中的阿弗洛狄忒作為“世間最美者”的形象正是哲人所云美的理念之感性呈現。美神的原型是愛神即性愛之神、生殖與豐產母神(9),由此可推知,希臘人的審美意識與性活動和性快感密切相關。中國文化中沒有愛與美女神,從感性形象入手探尋美感概念的唯一有效途徑為語源學和字源學。漢字中的美字從羊從大,最早的權威性解釋出自《說文解字》:

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

甲骨文中已發現美、善等字,其字形上部均為羊的頭角形象,作為給膳物件的羊因體大肉豐而為初民稱道,“美”字本義顯然專指食快感。我們知道中華始祖之一的炎帝為姜姓,甲骨文中姜羌二字通用,意指從河西走廊過來的牧羊人種,由此可推知,遊牧民族在融入中華大家庭的過程中把基於肉食飲食習慣的味覺美觀念輸入到意識形態中,形成漢語里美、甘互訓的情形。留存在美字中的原型表象不僅使我們可以直觀把握由具體到抽象的概念發生軌跡,而且對美、善、羌、姜等從羊字例的系統分析還將具有文化尋根的重要意義。

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道”和“一”,均可根據由文字本身提示的原型表象得到溯源性的認識。“道”常被類比為古希臘哲學中的“邏各斯(Logos)。筆者曾從太陽執行規則的角度解釋“道”概念的發生,認為其中蘊含著生命之道迴圈往復、執行不息的意思。(10)現在再就字形構造而言,造字者創制這個會意字時保留了相當古老的獵頭巫術信仰的祭祀表象--人頭。“道” 從首從走,前者即人頭,後者表示行進、執行。農耕文化中的獵頭者堅信人首中蘊藏著生命力和生殖力,並可同穀物之頭(穗、種子)中的生命力相互感應,迴圈不已,故於祭谷時供獻人頭,以祈豐收。“道”這個形而上概念正是此種信仰古俗在文明社會中哲理化的產物。

“一”與“道”相通,在道家文字中常用。如《老子》第10章、第22章所言“抱一”,第14章所言“混而為一”,第39章又言“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莊子·天地》也將“一”作為宇宙創生的本源來陳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謂之命;……

老莊的話相互參照,可知這神祕的“一”既可隱喻作為萬物本源的“道”(“萬物得一以生”),又可隱喻作為生命原動力的“德”(“物得以生,謂之德。”)。所謂“抱一”為天下式的聖人理想,老子五千言《道德經》的核心主題,皆可用這個數字“一”來概括。

“一”作為哲學理念是如何從初民的樸素思想中歸納出來的?它為什麼具有如此神聖而又神祕的形而上蘊含呢?要回答這一類難題,正是弗萊賦予原型批評的職能之一--重構從神話到哲學的原始聯絡。具體而言,就是如何探求形而上的概念“一”的形而下原型意象。漢字的象形特徵在此又一次呈示其優越性,使我們得以窺見這個千古啞謎的謎底。

“一”是漢字中筆劃最簡單的,的確無法從其字形中看到神話表象了。不過,與“一”相互置換的“壹”字卻儲存著完整的神話表象。古文字學家們只確認二字間的通用及語義差別,但對其間的神話聯絡幾乎忘卻了。許慎《說文解字》釋“一”的一段話很像是表述創世神話的主題: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從“一”到“萬物”的過程,也就是哲學上說的“一”與“多”的轉化。許慎的這十六字真言中包含了中國哲學宇宙發生論的觀念系統,它與神話傳統密不可分。“一”在神話思維並不只是單純的數目字,作為創世後萬物有秩序存在的“多”之對立面,喻指創世之前的神祕狀態。神話描述這種狀態時常常使用各種異形而同質的象徵意象,如混沌、雞卵、元氣、人體、葫蘆等等。從象徵性著眼,這類意象都與“一”相通,意指那種無差別的、未分化的、原始混一的渾融狀態。創世過程的展開則表現為此種渾融體的分化,分化的第一步通常是所謂“元氣剖判,乾坤始奠”;或天父地母從擁抱合一狀態的分離;或宇宙之卵的一分為二:上殼為天,下殼為地;或葫蘆瓜的中分兩半;或混沌海怪肢體的分解離異,等等。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在演出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的創世活劇。

瞭解到“一”的宇宙論語境,再來看“壹”字的原始表象,就可以心領神會了。《說文》釋“壹”雲:“?,專壹也,從壺,吉聲。”從古字形上看,正像一有蓋之壺的表象。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雲:“《易·繫辭傳》:‘天地壹  ’。按:氣凝聚也。亦雙聲連語。”這裡說的“壹  ”又可寫作“氤氳”或“絪縕”。丁福保《文選類詁》釋為“元氣也”,亦指創世前的未分化狀態。而“壹”字取象之“壺”,則是葫蘆剖判創世觀的活化石。上古 “壺”“瓠”二字通用,瓠即葫蘆。高鴻縉《中國字例》說“古代之壺則極類胡蘆”,似乎天然生成的葫蘆為人工造成的器皿提供了模型。由此看來,“壹”字取象實為葫蘆,這正說明了“壹”與“一”的宇宙論意蘊源自葫蘆剖判型創世神話。驗證於至今流傳在中國少數民族的神話傳說,葫蘆作為原型意象仍具有相當的普遍性。中國哲理所說的“一分為二”或“合二為一”均可在瓠瓜的剖瓢現象中獲得形而下的具象原型。

從弗萊的原型批評觀的形成過程看,有一個核心性的原性發揮了催化劑的作用,那就是弗雷澤等早期人類學家所揭示的神的死而復生。弗萊在其處女作《威嚴的均稱》中詳盡分析布萊克詩歌的意象系統,已經意識到文學想象受制於某種自然生命迴圈的基型,甚至進而把它視為“所有宗教和藝術的根本要旨”,那就是“從人的死亡或日和年的消逝中看到一種原生的衰亡形象,從人類和自然的生命新生中看到一種超越的復活的形象。”[(11)]在10年之後的《批評的解剖》中,弗萊把從此一基型中獲得的啟迪擴充套件建構為以春夏秋冬的生命迴圈為基礎的原型敘述程式系統。筆者曾依據弗萊的敘述程式理論重構中國上古神話宇宙觀的模式系統[(12)],在此擬就漢字中的此類原型表象與中國神話的發生再做探討。

漢語中“神”這一概念的發生正得益於死而復生的原型。“神”字從示從申,申在《說文》裡釋為神,字形象徵七月陰氣自屈而申。從現已發現的甲骨文、金文材料判斷,“申”字本作“?”或“?”,這種表象的原始蘊含似乎不是陰氣的屈申,而是生命的運動不息,即生而死、死而復生的永恆迴圈。《周易》把大地母親特有的生生不息的生育力命名為“坤”,這才是“神”概念產生的信仰根源吧。訓詁學中,“申”字本來就有迴圈往復之義。《詩經·小雅·采菽》“福祿申之” 句毛傳:“申,重也。”《爾雅·釋詁》和《廣韻》等均以重釋申。生命的綿續祕訣就在於重複,其最常見的經驗現象乃是大地一歲一枯榮的迴圈變易,初民理解為地母的週期性孕育。漢字中“地”從土從也,而“也”字是公認的女陰符號,可見“地”的概念和“坤”的概念都源於原始的地母崇拜。中國漢族關於“神”的觀念顯然植根於此。《論衡·論死篇》便這樣解釋說:“神者,伸也。申覆無已,終而復始。”這和弗萊作為一切宗教和藝術觀念核心的死而復生原型正相吻合。

值得關注的是,漢字中還有一系列與這個原型相關的表象,對它們的分析識別有助於神話文字的解讀和文學與文化關係的重構。日與月,在神話思維中都是典型的死而復生之神,其週期性升落變化被理解為生命、死亡與再生的永續過程。屈原《天問》曾對月神的這種再生能力提出理性置疑:“月光何德,死則又育?”與月神相認同的嫦娥則被神話表現為竊食不死藥的妻子。嫦娥又叫嬋娟,這兩個女性化的名字若去掉其女字旁,換上蟲字旁,便可露出其各自的原型意象--娥與蟬。這兩種動物都是以週期性改變形態為特徵的。初民觀察到從產卵、成蛹、化蛾(蟬)飛行,再到產卵的迴圈過程,視之為永生不死的象徵。至於月中有蟾蜍的中國神話也當從此一原型獲得解讀。蟾蜍作為水陸西棲動物,它同陸空兩棲的蟬、蛾一樣,也有明顯的週期變化:蝌蚪到蛙再到蝌蚪。難怪它也成了不死的象徵呢?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女神叫女媧,又叫女娃或女蛙,相傳她具有“一日七十化”的生命力,從原型的角度看,不正是生育力旺盛的蛙類圖騰的人格化嗎?

用原型批評眼光分析漢字中或顯或隱的神話思維表象,可以對流傳千古的神話文字做出新的理性認識,也可以通過漢字中保留的豐富的形象化材料的發掘整理,對原型模式理論做出修訂和補充,以期構建世界性的文學人類學體系。


注:

(1)赫斯科維茨:《文化動力》(Cultural Dynamics),紐約,1964,第170頁。

(2)Jung:“The Concepte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The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Vol.9,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8,pp.42-43.

(3) of Criticism,Princeton Univ.Press.1957,p.99.

(4) of Criticism,p.102.

(5)成中英:《中國語言與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中國思維偏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191-192頁。

(6)唐蘭:《古文字學導論》,齊魯書社影印本,1981年,第73頁。

(7) of Criticism,p.354.

(8)參看趙元任(Yuen Ren Chao):Chinese as a Symbolic System,Papers of the CIC Far Eastern Language Institute,Vol.I V,Univ.of Michigan,1973.中譯見《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葉蜚聲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9)參看拙作《愛神的東方家園》,《東方叢刊》1993年第4輯。

(10)參看拙著《探索非理性世界--原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64頁;《中國神話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四章。

(11) ful Symmetry,Princeton Univ.Press,1969,p.217.

(12)拙作《探索非理性世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6-165頁。

淺論第二語言教學的語言學原則
漢語社會中識字社群的漢字字形思維例析
相關知識
原型與漢字
初二下冊語文語音與漢字試題及答案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作文寫我與漢字的故事
論漢字與漢語的原始關係
漢字的創造與發展教學設計
漢字與茶文化的關係
說漢字是表意文字的原因
漢字與古代樂器文化
漢字的優越性說明文閱讀原文附答案
中國的漢字說明文閱讀原文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