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在文言教學中的妙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教是為了不教”。在文言教學中,如何把學生最容易出錯而又廣泛運用的知識讓學生牢固掌握,如何把課內學到的文言文知識運用到課外,是每一位教師都在鑽研的問題。在多年的文言文教學中,我發現運用現代漢語的語法去推知文言文的語法現象和意義,效果較好,學生也容易掌握。大家都知道,現代漢語中,句子成分這一語法是學生最熟悉的。既然許多學生早已掌握了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為何不讓學生輕車熟路地把句子成分運用於他們認為最頭疼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析中呢?
  文言文的句字結構與現代漢語大體上是相同的,都具有主、謂、賓及定、狀、補六大成分。但是,由於文言文有些句式和現代漢語用法不同,因此出現了一些特殊句式,其中以倒裝句學生最難掌握。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學生熟悉的現代漢語語法
  中的句子成分來教會學生怎樣辨析倒裝句子,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讓學生頭腦中形成現代漢語句子成分的框架結構:
  (定語)主語 + [狀語]謂語+ (定語)賓語
   |          ︱        |
  (定語)名詞 或代詞+ [狀語]動詞 +(定語)名詞或代詞
  接著我們可以用(定語)名詞或代詞+ [狀語]動詞+(定語)名詞或代詞的形式來分析文言倒裝句的四種句式:
  1.主謂倒裝。這種句式 一般是為了強調謂語,將謂語放在主語前的一種句式。如:“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秋水》)在現代漢語中,名詞或代詞一般放在動詞前面,成為陳述與被陳述的關係。形成“主+謂”的形式,而此句是動詞“聞”在代詞“我”的後面,學生很快就明白是主謂倒裝句式。
  2.賓語前置。在現代漢語中,賓語應該放在動詞後面表動作的承受者,形成“動+賓”的形式。但在文言文中賓語往往放在動詞前面,形成賓語前置的現象。賓語前置又有三種類型:(一)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該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如:“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弗之怠”,應為“弗怠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應為“不知句讀”,“不解惑。”(二)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該賓語也放在動詞的前面;如:“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則何以哉”,應為“則以何哉”。(三)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何厭之有”應為“有何厭之”。“惟兄嫂是依。”應為“惟依兄嫂”。針對這三種情況,我們教會學生用現代漢語的“動+賓”的形式來判斷,如果出現“賓+動”的形式,就是賓語前置。
  3.狀語後置。在現代漢語中位於動詞或形容詞前面的修飾成分叫做狀語。形成“狀+動/形”的形式,而文言文中往往藉助介詞,構成介詞短語位於動詞的後面,形成“動+狀”的形式。翻譯時卻要提到動詞前作狀語,符合現代漢語的“狀+動”的形式。所以教會學生理解,狀語應在動詞前修飾動詞,而文言文中卻放在動詞後,這就是狀語後置的特殊句式。如:“趙氏求救於齊。”(《觸龍說趙太后》)翻譯時的語序應是把介詞短語“於齊”提到動詞“求救”的前面“趙氏於齊求救”才通順。
  4.定語後置。現代漢語中一般定語是在名詞或代詞前面來修飾名詞或代詞,形成“定+名/代”的形式,而文言文中定語往往放在名詞(中心詞)前面,形成“名+定”的形式。翻譯時仍要回到名詞前作定語,形成現代漢語的“定+名”的形式才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翻譯時應把“利”提到名詞“爪牙”之前,“強”提到“筋骨”之前作定語才通順。教學中讓學生理解,定語應該在名詞前修飾名詞,而文言文中卻放在名詞後,成為文言文中定語後置的特殊句式。
  以上幾種倒裝句式,在文言文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作為高中文言的知識點運用也很廣,可是一部分學生卻不會巧妙運用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這一規律來分析文言特殊句式,學生一碰到此類問題往往很害怕,而且得分率也較低。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教會學生巧妙運用早已熟悉的現代漢語知識來正確分析這些文言句式,真正做到教師“授之以漁”,學生受“魚”無窮。

試論資訊處理與現代漢語輕聲
淺談資訊處理與現代漢語輕聲
相關知識
現代漢語在文言教學中的妙用
插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妙用
插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妙用
淺談從圖式理論看跨文化意識在口譯教學中的作用
淺談資訊科技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淺析多元化教學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語言文化教育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論文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