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古希臘哲學的畢業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古希臘哲學一直致力於對世界萬物作出終極的解釋,研究世界的本原是什麼,從泰勒斯的水,到巴門尼德的存在,再經柏拉圖的理念論,在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中達到了一個全面系統的綜合。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柏拉圖和古希臘哲學的轉變

  摘要 古希臘哲學一直致力於對世界萬物作出終極的解釋,研究世界的本原是什麼,從泰勒斯的水,到巴門尼德的存在,再經柏拉圖的理念論,在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中達到了一個全面系統的綜合。古希臘哲學始終圍繞著這一哲學的基本命題進行探索,這也對後世哲學本體論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且對現世具有一定的意義。然而柏拉圖科學地將古希臘哲學從本原轉向了本體。

  關鍵詞 柏拉圖 古希臘 本體

  古希臘早期哲學就已提出“本體”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當時被叫做“始基”問題,就是要說明世界萬物的本原是什麼。本體論探究的本原是對世界根源、第一原因的探討,即尋找可感覺的經驗世界背後的根據本身。這種意義上的“本原”並非是對世界的某種原始狀態的考察,而是對現世的終極本質的思考。嚴格說來,作為一個哲學學科的“本體論”是從柏拉圖才開始形成。並在後世有了新的發展。

  一、柏拉圖思想的形成及其意義

  智者運動中智者普羅泰格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把對神話世界觀的批判引向社會政治領域,把哲學的主體由原初的“自然”轉向人事。

  蘇格拉底開始從另一條線為希臘人尋找出路,蘇格拉底通過對早期自然哲學的深刻反省,認識到自然界中根本就不存在終極的本原,把哲學從天上拉入人間,並提出了他的以精神性的最高的“善”為本體的目的論唯心主義哲學。蘇格拉底的“善”沒有確定的存在形式,所以他的討論總是以沒有明確的結果就宣告結束。

  嚴格的說,作為一個哲學學科的“本體論”是從柏拉圖開始形成的。柏拉圖不再侷限於對世界萬物本原的追問,而是轉向了對世界本體的探尋和本體世界的邏輯構造。柏拉圖把巴門尼德關於世界是靜止的命題與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變化的命題綜合起來,提出靜止的理念和流變的現象兩個世界的思想。他認為我們日常所感知到的具體事物都像赫拉克利特所說的那樣是變動不居的,因而是不真實的;真正實在的東西應該像巴門尼德主張的“存在”那樣是不動不變的;這樣的存在就是“理念”。理念是形式,是我們所能見到的現象世界事物的本質和本原。這樣他就把理念論上升到了本體論的高度。此外,柏拉圖也汲取畢達哥拉斯關於數是萬物的原型的意思,認為理念不僅是世界的本體,而且是萬物的原型,世界萬物都不過是對理念的“分有”和“摹本”。最後,在對蘇格拉底的“善”的理解,柏拉圖不是像蘇格拉底一樣把心靈的原則內化為倫理原則,而是外化為世界的本原。認為理智和理智的物件不足以導致知識,還欠缺認知的能力,這個能力是由“善”***理念***來提供的。柏拉圖的理念論事一種真正意義的關於本體的學問,是一種典型的本體論。

  從柏拉圖開始古希臘哲學本原論開始轉向本體論。它是從直觀、抽象到本質本體的發展過程,就是一般和個別裡從外部現象到一般抽象,從不同體系到體系內部對立的發展過程。在本原論轉為本體論之後,形成了哲學的根基。認識論和價值論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繁榮。最後,本體論作為一種批判現實的武器,它所尋求的確定性、必然性、簡單性和統一性,及其所承諾的終極存在、終極解釋和終極價值,總是隱含著內在的否定性,並表現出歷史的自我揚棄過程,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反思和批判現實的依據和武器,使人們洞察現實世界的缺陷及其應有的走向,從而去追求美好世界和美好生活。

  二、本體論發展的現實意義

  從古希臘本體論的發展可以看出,本體不是固定的不變的僵硬的字眼,它是開放靈活的;本體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不是實體的,而是非實體的;人們也不必去爭論什麼樣的本體是真實存在的,而是要探尋什麼樣的本體應該存在。如同科學理論和人生的其他問題一樣,本體問題只是人們從自身需要目的出發的一種思維假定,一種解釋的約定前提,並不由自身來決定其意義;相反,本體的價值和作用體現於人們對世界所做的是否合理性的解釋之中。本體沒有本質,本體只有意義,本體意義就存在於本體的使用過程之中。

  一種真正意義的本體論,它是要超越現實世界發現本體世界,去探尋世界的終極實在,並從而成為世界的理想世界的根據,為人們提供反思和批判現實的武器。近代科技的發展導致人的普遍壓抑和人性的扭曲,道德倫理失範,非理性主義思潮盛行,人們片面的追求無節制物質享受,精神生活則顯得空虛。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哲學的本體論被拒斥、被否定,哲學正逐漸成為無根基的哲學,從而失去了引導人類有智慧地生存的應有功能。科學越發展,人的存在價值就越虛無,它導致人們生活在一個喪失精神家園感的浮躁的時代,人類生活出現了有終極關懷缺失導致的享樂主義和由哲學信仰缺失導致的信仰混亂等方面的問題。

  傳統的本體論存在一定的缺憾,因而本體論思想也不能停留在過去,而應該有一個新發展。把哲學的重心從注目於先驗的外在實體轉換到現實的生活世界、從追尋世界的終極解釋原則轉換到關注人的具體生存敬語,擺脫那種以追求永恆實體和超驗本質為基本旨趣、以奠定知識基礎為主要任務、以達到絕對真理為終極關懷的傳統哲學觀念。只有在認清本體論的作用及傳統本體論的欠缺的基礎上,才能重建反映時代精神、適應新時代需要、發揮其引導人類有智慧地生存和消解自然科學片面發展所帶來負面效應之功能的全新的本體論。

  ***作者:任明,瀋陽師範大學研究生在讀,專業: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美學;季美,瀋陽師範大學研究生在讀,專業:科學技術哲學,研究方向:社會工程***

  參考文獻:

  [1]苗力田主編. 古希臘哲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31.

  [2]鄧曉芒. 思辨的張力——黑格爾辯證法新探. 商務印書館,2008:18.

  [3]趙敦華. 西方哲學簡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3.

  [4]黑格爾. 哲學史講演錄***卷一***. 商務印書館,1997:267.

  [5]葉秀山. 前蘇格拉底哲學研究. 人民出版社,1985:52.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

關於古希臘哲學的畢業論文
有關古希臘哲學的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古希臘哲學的畢業論文
關於古希臘哲學的畢業論文
有關古希臘哲學的論文
有關人格心理學的畢業論文
有關西方哲學的畢業論文
有關哲學的畢業論文
有關科技與哲學的經典論文
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畢業論文
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畢業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