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術的弊端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那麼你瞭解雕版印刷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雕版印刷術的弊端,希望能幫到你。

  雕版印刷術的弊端

  隨著印刷品種和數量的急劇增長,每印一種書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費的人力物力相當可觀。於是,就向人們提出尋求一種更簡便、更經濟的印刷技術。至遲到唐代後期,已經有了用單個佛象印連續重複印製的千佛象手卷。過去英、法、德、日等國家的考古隊在中國新疆各地曾發現過大量的這種千佛像手卷。英國博物館藏有一幅這樣的手卷,全長17英尺,約合5.18米,上面印著468個佛像。另外,在雕板過程中,刻錯字是難以避免的。如果刻錯一個字就廢掉一塊板太可惜、太浪費了。聰明的工匠們想出一個補救的辦法,就是用鑿子將錯字挖掉,再用一塊同樣大的木塊刻好字補上。這些都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經驗、借鑑。由此可見,雖然活字印刷術是畢昇個人的發明創造,但這裡面確實凝聚著前朝歷代很多勞動者的智慧。

  印刷術的發明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中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麼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麼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複雜,用來印製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漢族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畫,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畫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自紙覆在板上,另外拿一把乾淨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中國的雕版印刷發明於唐朝,並且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

  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編寫了一本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后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中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到了九世紀的時候,中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朝詩人白居易把自己寫的詩編成了一部詩集——《白氏長慶集》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給《白氏長慶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說:當時人們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為”模勒“了。這裡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曆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曆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曆法的司天臺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曆,老百姓印的新曆卻已到處都是了。頒佈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曆書。曆書關係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麼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曆書的也不止一家。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當然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曆書的事了。因此,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曆書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兩個人印的歷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係呢?”曆書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卻告訴我們,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曆書。當時跟著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訓》的序裡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裡看到好多關於陰陽、雜記、占夢等方面的書籍。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但印曆書,還印其他各種書籍了。唐朝刻印的書籍,儲存下來只有一部鹹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鹹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離開已經一千多年了。

  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後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歷了四個朝代,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先後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因為這次刻書影響比較大,後來竟有人認為印刷術是五代時候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到了宋朝時候,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十多萬塊。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書籍,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種,而且字型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中國人民所診視。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有什麼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曆年間***,中國有個發明家叫畢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中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畢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為了提高效率,他準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畢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裡,專門記載了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的起源

  毛筆和墨的發明,使得讀書人不僅能讀書還能書寫,不必像刀筆時代那樣需要一個刻寫匠隨時侍候,而且更方便記錄自己的思想。春秋以前,中國歷史上雖然不乏大政治家、大思想家,但沒有一人親自著書,原因就在這裡。

  秦朝蒙恬發明用石灰水浸毛而去除毛表面的斥水物質的方法,促使毛筆的製作技術最終定型,毛筆才真正成為書寫工具。至此,古人找到了書寫流利、省時省力的書寫方法,使書寫不再是一件苦差事,有閒階層的人們閒暇之餘也會寫上幾筆,以消磨時間,並且力圖寫得漂亮,甚至互相比試以搏一笑,這樣也就開創了書法藝術的先河。秦朝的李斯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大書法家,正說明了筆墨技術的成熟。

  漢字結構複雜,每個人寫的字都會不同,有的秀麗美觀,有的粗鄙醜陋,促使人們追求書法藝術。提高書法技能的重要途徑是模仿好的書法作品,但是寫字好的人,一般都是書吏之類,其大部分作品一般是政府公文,一般人很難見到。古代盛行石碑刻文,找寫字好的人寫成底文再由石匠刻出,是人們練習寫字的最好模本。石碑笨重,不能帶回家中繼續模仿。

  西漢晚期已出現紙張,但那時的紙張纖維粗糙,著墨效能差,主要是代替布用作包裹、襯墊之物,也有偶爾在包裝紙上寫字記事的現象,如懸泉***或者是居延***遺址發現寫有藥名的紙張。造紙技術先是借鑑中國早已成熟的繅絲技術,把纖維物質浸於水搗碎以分散纖維,將碎纖維撈出攤涼而成,纖維粗、紙質厚,書寫效能差,未能廣泛用作書寫材料。東漢和帝時的蔡倫改革造紙法,製出薄而均勻、纖維細密的新型紙,大大提高了紙的書寫效能,紙的主要用途才被轉向書寫。

  紙張薄而軟,使得書法練習者們想出仿照印章蓋印拓印碑文方法,帶回家模仿,即拓片方式。紙的發明,使拓印成為可能,使每個書吏都能練就一手好字,也造就了三國及晉代大批書法家的出現。西文字母文字結構簡單、字母數量少而且用硬筆書寫,可以寫得很花哨,但無藝術可言。人們寫好幾十個字母后,就可以大量寫字,沒有拓片模仿他人字跡的需求,紙能寫字就行了,沒有對造紙術的需求,所以西方人沒有發明造紙術的社會基礎。

  科舉制度,萌發於南北朝,開始於唐朝, 隨著科舉制度的興起,傳播好的文章的要求又在社會上出現,專業抄書匠們為了大量複製好文章,仿照拓片技術大量影印,後又結合印章陽文反書法,創制雕版印刷術。其出現的年代大約在盛唐至中唐之間,盛行於北宋,最後由布衣畢昇發明泥活字而成熟。

  至今在政府公務員中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寫的一手好字,寫的一手好文章”是公務員***即古代的書吏***的兩大基本技能。寫出好字,寫出好文章,是中國漢字的特點,中國歷史上某些政治制度決定的,與完善實用的書寫體系一脈相承,所有這些都是西方歷史上所沒有的,因而決定了造紙術和印刷術只能產生在中國!

  雕版印刷術的簡介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瞭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印刷術的特點是方便靈活、省時、省力,是古代印刷術的重大突破。

  中國的印刷術,源遠流長,傳播廣遠。它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它隨漢文化的誕生萌芽,隨漢文化的發展演進。如果從其源頭算起,迄今已經歷了源頭、古代、近代、當代四個歷史時期,長達五千餘年的發展歷程。早期,漢族人民為了記載事件、傳播經驗和知識,創造了早期的文字元號,並尋求記載這些字元的媒介。由於受當時生產手段的限制,人們只能用自然物體來記載文字元號。例如,把文字刻、寫在巖壁、樹葉、獸骨、石塊、樹皮等自然材料上。由於記載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貴,因此,只能將重要事件做簡要記載。大多數人的經驗,只能靠口頭進行傳播,這嚴重影響著社會文化的發展。

印刷術的歷史傳播過程介紹
古書收藏知識
相關知識
雕版印刷術的弊端是什麼
傳統電話銷售的弊端是什麼
網上創業的弊端是什麼
跳繩減肥的弊端有什麼
去痘印最快的方法是什麼
武術的作用是什麼
印度杉的花語是什麼
鍊金術的起源是什麼
藏經火療術的起源是什麼
北京馬術的起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