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飲食男女影評3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飲食男女影評1

  記得以前文藝在我心裡還有點影子的時候,最喜歡《蝴蝶》內種單純美好的小溫情電影,可是還是沒擋住命運的安排長成了一個吃貨,最喜歡的片段變成了《飲食男女》開頭的內段,最愛的臺詞是,我感覺我好像沒有什麼童年的記憶,除非把他煮出來。

  從味蕾的認同到思想的認同,無法拒絕娓娓道來的李安,也無法拒絕電影和生活給你帶來的驚喜跟無奈。就算是最親的人,你也無法左右他的生活,就算你做好了覺悟為親情而付出,放棄了阿姆斯特丹,才發現這根本不是他想要的陪伴,這就是真實的生活。他在你的生活裡分量越來越輕的時候,不知不覺,你在他的生活裡也會越來越不重要。

  就算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也可以各過各的生活,心裡產生的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其實不需要誰為誰委曲求全,就算突然宣佈,就算離開追求自己的生活,也不會切斷血緣跟親情。生活不是做菜,不能等所有食材都準備好了再下鍋,本就應該酸甜苦辣各嘗各的味道,互不干涉,不影響彼此做的決定,只在他需要分擔的時候一起分擔,在他需要分享的時候一起分享,這才是家能夠溫馨喜樂的基礎,也是我在努力的方向。

  我不知道94年,人們看到這部電影的感受,甚至不知道,4年前的我看到這部電影的感受,但是現在的我覺得,這還是一部小溫情電影,講述著生活會拋給你的一個又一個問題,不管面對或者逃避,還是有一天要面對,雖然有人出現,有人離去,就算生活亂成一團,就做一頓豐盛的晚飯吧,把你的感受煮出來,把你的快樂吃進去。

  飲食男女影評2

  《飲食男女》是導演李安繼《推手》***1992***《喜宴》***1993***後的另一部作品,也是其“家庭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作品。在其中,導演李安延續了前兩部作品的拍攝風格,以客觀,理性的眼光表現著家庭的矛盾與衝突,凸顯著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其中父親這一形象的三種不同對待問題的選擇,是對當代父親的影像表達。本文從《飲食男女》入手,談談對導演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的個人淺解。

  首先要談的就是題目,一個電影的題目是整部電影的核心概括。對於這部電影的題目,導演將“飲食”與“男女”分別運用了兩種不同的字型。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導演別具匠心的安排,暗示著電影的主題:“明為飲食,暗寫男女”。飲食在片中作為線索,緊扣著劇情的發展;男女關係則為電影的主要敘事內容,作為整部電影的血肉。從開篇的“朱爸”精湛的廚藝開始,到結尾“朱爸”與家倩最後回到飯桌上都與飲食有關。整部影片總共描寫了六次吃飯的場景,每次吃飯都緊緊相扣,推動著劇情的發展。朱家很有意思,幾乎每次吃飯都有一個人宣佈一件事情。這也側面反映出了中國這種家庭的餐桌文化。第一次吃飯,家倩最先提出了想要離開家,交代了朱家的家庭情況,介紹了錦榮,為後面的劇情發展做好了鋪墊,買下了伏筆。第二次吃飯家倩提到了房子問題,她的積蓄打了水漂,朱爸說:“你還可以繼續在這裡住下去”,為其結局做了伏筆。第三次吃飯,家寧宣佈離家。第四次吃飯,家珍宣佈了離家。第五次吃飯,朱爸宣佈了與錦榮的關係。在這幾次吃飯中,第五次吃飯是最具鬧劇性質的一頓飯。在這次吃飯之前的混亂,從兩個女婿抓雞的亂,到朱爸做飯的頻頻失誤,都預示著這次吃飯會發生不尋常的事情,是一場鬧劇。第六次吃飯,只有朱爸和家倩,作為電影的結尾,深化電影的主題,留給觀眾更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

  其次,對於朱爸和錦榮的關係,第一遍看這個電影,很多人都會感覺到很突然,很不可思議。其實,導演在情節上早已做下了安排。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導演是如何安排細節,一點點抽絲剝繭,向觀眾講述這個感情故事的。第一,在影片的一開始,朱爸在做飯時就接到了一個電話。我們所能聽到的只是朱爸和一個女的在交談。這時候,朱爸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魚紅燒了可惜,最好清蒸。”而在接下來錦榮第一次出場時,姍姍說了一句話:“媽媽把魚煎糊了”。從這一點可以知道,朱爸打電話時,電話的另一頭是錦榮。除此之外,朱爸還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今天不說,哪天說呢?”在第一次吃飯的時候,朱爸一直想說話,但總是被打斷,朱爸想說什麼呢?這便是第一處的細節鋪墊。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至少知道朱爸和錦榮之間有內容。第二,在溫伯伯住院後,他對家倩說了一些話,其中有一句是:“你看你爸,憋了一肚子的心事,感情,說不出來。”作為朱爸這樣年過半百的人,早已是到了安享晚年的年齡。他卻憋了一肚子的感情,也許你會說,他可能是捨不得女兒一個個的離開自己,他心裡裝的是對女兒不捨的感情。但是,在中國,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不爭的事實,更何況,作為父親,對女兒出嫁不可能會像女人一樣柔情,顧慮太多。這時候你要注意到,朱爸是單身,那麼他憋得一肚子的感情應該是男女之情。第三,在朱爸給姍姍送便當之後,有一天姍姍沒去上學,這時候錦榮找到了朱爸。錦榮問朱爸,她給姍姍做的便當朱爸如何處置了,朱爸說自己吃了,錦榮表示不好意思,讓朱爸這樣一個大廚吃他做的便當,朱爸說了一句話:“吃只是一種心理感受,我吃的很高興。”這裡進一步揭示了朱爸和錦榮的關係。他感受的是對錦榮母女的照顧,像丈夫一樣照顧錦榮,像父親一樣照顧姍姍。

  在這部電影中,導演設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構。導演在一開敘述,鋪墊的人物與情節,在結局全部逆轉。徹底打破人們的理性常規,帶給觀眾出乎意料的感受。第一,在一開始,家珍就表示了自己的想法,在三個女兒中,她是最想離開這個家的,然而,到結局時,他都沒有離開這個家。第二,家寧是家裡最小的,她最不可能離開家,在一開始,她自己也提到了這一點,然而,她去是三個女兒中第一個離開這個家的。第三,在第一頓飯時,家倩對錦榮說:“你就是我們家第四個女兒”,可結果,錦榮卻成了自己的“繼母”。第四,家倩在三個女兒中長得最漂亮的一個,都以為她不可能是單身,都以為最後嫁不出去的會是家珍,然而到結局,卻是隻有家倩沒有嫁出去。第五,家珍本來說要跟父親一輩子的,可到最後也走了。這便是導演設定的巧妙之處,開始的鋪墊與結局完全逆轉,更加突出了劇情矛盾。除此之外,在男女的關係之中,導演巧妙的設定了的幾組男女關係中,都是二女爭一男:索菲亞與家倩爭雷蒙,家寧與小芝芝爭中國倫,錦榮與樑伯母爭朱爸,家珍與錦鳳爭李凱***雖然是家珍虛構的***,家珍與家倩爭父親。

  在三個女兒之中,我認為家珍很有分析價值。朱爸喪偶,家珍作為三個女兒之中最大的,便自然就接替了母親的位置,主動照顧兩個妹妹和這個家庭,把父親比作孩子一般,需要人“哄”,家珍所住的房間是母親生前最喜歡的房間,她想要照顧父親一輩子。這便要提到“埃勒科特拉情結”了。這不僅僅和她喪母,作為長女有關,還與她感情的經歷有原因。在家珍的內心深處,一直渴望一份愛情。她是個化學老師,她所講課的班級中全部是男生,沒有一個女生,並且,她辦公室中的人還都是上了年紀的中年男子,這更加加重了她對激情的渴望,渴望得到一份充滿激情的愛情。這種感情的壓抑使她難以忍受別人看起來平常的貓發情的叫聲,更難忍受別人通過唱歌交流感情。當她發瘋版將音響抬到窗戶旁,並把音量挑到最大,第二天全新的打扮,並在那群男生的“情書”刺激下,大聲說出自己的“愛情告白”,這一刻,她的感情完全爆發,得到了宣洩。而在學校教師之中,最有激情,能滿足她這種渴望的只有一種老師——體育老師。

  在這三部影片中,最突出的角色便是“父親”這一角色。在傳統文化中,父親的角色是家中的核心。中國家的文化特質便是“家”中的“父權秩序”。父權***家權***秩序不可侵犯。子女的義務便是傳宗接代,孝順父母,奉養天年。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父親”是中國傳統人倫道德的代表。而在李安的影片中,尤其是飲食男女中的“戀父情結”與家的權威產生微妙的關係。在《推手》《喜宴》《飲食男女》中,三位父親都有著不同的事業。《推手》中的父親是一名太極教練,《喜宴》中的父親是一位退伍軍人,而《飲食男女》中的父親則是一位大廚。這三種父親形象便預示著三種父親不同的處事原則。《推手》中的父親體現的是外在的抗爭,在父親去餐廳打工遇到困境時,他選擇的是以暴制暴,用力量去抗爭。而《喜宴》中的父親體現的卻是沉默與隱忍。對於自己兒子的三角畸形戀情,父親選擇了隱忍。結尾時,父親過安檢時舉起的雙手暗示著父親的“投降”。父親是一名軍人,一輩子沒有對“敵人”投降,卻對兒子的愛情無可奈何。《飲食男女》中的父親選擇了自我解放,兒孫自有兒孫福,自己的幸福還是要靠自己把握的。在李安的電影中,明顯地凸顯了中西方文化衝突。第一,養兒防老的觀念被打破。在《推手》中,兒子與外國人結婚,自己與兒媳的強烈文化差異使得兒子處於尷尬的境界,“推手”中的父親意識到,自己的幸福兒子是給不了的。第二,傳宗接代的觀念被打破。第三,孝道的尷尬。第四,衝突的解決方式—妥協,這是典型的中式處理方式。

  飲食男女影評3

  說起他的名字,最先想到的是他那儒雅溫和的華人面孔,可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溫文爾雅的男人,卻叱吒海外電影市場以及好萊塢。誰曾想到這個內斂沉穩的男人曾失業6年在家中充當全職家庭婦男,但生活的磨練絲毫沒有讓他放棄電影夢想,而是如璞玉般經過歲月的打磨漸現價值。他導演的片子不多,可是幾乎部部出色,獲得極大的肯定和反響。他曾三次捧得奧斯卡小金人,帶給華人電影人無比的榮譽和喜悅。他不僅是整個亞洲電影人的驕傲,更是我們華人影壇的傳奇,他就是李安。

  從第一次代表華人站在奧斯卡的舞臺上憑藉《臥虎藏龍》獲得最佳外語片獎,捧回第一座小金人時,他就註定開始書寫他不平凡的電影人生。那時我上初中,是我看過的他的第一部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場竹海鬥劍的戲,以及玉嬌龍最後縱身一躍的解脫。那時候雖極喜愛看電影,但卻因為世界觀,人生觀尚未樹立完全,很多佳片未能領略其深刻內涵和寓意,但這並不影響我繼續熱愛電影,也使得我之後欣賞了許多李安導演的佳作。大學時候,因為喜愛優質偶像王力巨集而去《色戒》,這部被媒體炒的脫離作品本身的影片看完後讓我感到壓抑,也使得我開始好奇李安究竟是個怎樣的導演,他的影片為何如此直擊人性深處,充滿矛盾與隱忍,壓抑與釋放。隨後看完它的《斷臂山》後,我徹底開始折服於李安,他將世俗難以接受的男同性戀拍的如此細膩,整個畫面那麼唯美,也讓我開始理解和感動於同性之愛的偉大和隱忍,與《色戒》不同的是,他將人性與本能的碰撞以及同性間的愛情、異性間的情慾表達的極其細膩深刻,那種不被世俗所接受理解的感情,微妙之處只有看完影片後仔細品味細節的人才能引發思考和認同。而他的其他作品,如:《理智與情感》絲毫看不出是出自華人導演所導,他竟也能如此融入進西方的文化和視角里拍出完全屬於他們的影片,也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刻畫的爐火純青,與西方文化生活形成別樣的碰撞。而我著重要評析的就是李安成名前早期的三部作品,處女作《推手》,口碑極好的《喜宴》,以及被譽為經典之作的《飲食男女》。

  《推手》與李安其後導演的《喜宴》、《飲食男女》並稱為“父親三部曲”,都是以一個家庭為主線,描寫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的境遇。在李安的這三部曲中,觀眾都能體會出一種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衝擊。《推手》這部電影,就以現代人的目光,觀察和反思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今社會生活規則的衝突。影片的開場很特別,沒有一句臺詞,單單幾個鏡頭就交待出了整個影片的核心矛盾,一個穿著大馬褂練著太極的老人和一個對著電腦不停敲字的美國主婦,不同生活習慣和狹小的房屋空間下,已經讓觀眾感受到了那種格格不入與不和諧的壓抑感,也正是由此引出了一系列家庭矛盾的故事。其實在影片發展過程中大家都想過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點,我謙讓你一點,但矛盾仍然存在,最終李安溫和的選擇了忽略這個矛盾的激化,只是用了一種隱忍和無奈的視角,化解了矛盾的尖銳。這一點,也正是導演李安講述這個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衝突是當時大批在外華人需要面臨的問題,他用電影給大家提了一個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選擇融合和理解,就好像太極中的“推手”,彼此制約,掌握平衡,以柔克剛,雖然本質上,還是一種對抗。電影的結尾尤其令人深刻,兩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到一起了,這個本該是個圓滿的結局,導演李安只是讓陳太太輕輕答了一聲“沒事”,就把無盡的惆悵留給了熒幕前的觀眾。

  《喜宴》是這三部中我尤其喜愛的一部,相比於第一部《推手》中中西生活方式和老年人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不同,《喜宴》裡的文化矛盾不只是中西文化,還有傳統與現代思想,新舊兩代人觀念的代溝,以及同性之愛與傳統婚姻模式的碰撞。看似矛盾點很多,可是李安電影的一大特點就在於“簡單”,故事說得清楚明白,誰都能看懂,矛盾衝突簡單明瞭,幾句話就能表達清楚,但是情感充沛,富於人情味。矛盾本身來源於生活,所以表現和拓展的空間就很豐富,始終在探討,很能打動人心。就像《喜宴》,故事情節清晰簡單:老人上了歲數,盼孫子,偏偏自己唯一的兒子是同性戀,如何是好?於是兒子高偉同選擇與急需綠卡的威威假結婚,卻不成想假戲真做,讓威威懷了孕,繼而與同性戀戀人賽門產生衝突。而後兩位老人各自之知道了其中詳情,卻不得不無形中妥協。與《推手》的溫和恬靜相比、《喜宴》顯得喜氣洋洋,富有喜劇色彩,特別是結婚、鬧洞房的情節拍得滿是人間煙火氣。李安本人還在戲中插科打諢了一把:當一個老外在婚禮上竊語“我以為中國人都是柔順沉默和數學天才”的時候,我們的李大導演趕緊湊上去說了一句: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實在令人捧腹卻又反思。影片的結尾尤其意味深長,離別之際,高老父親緊緊握住兒子的同性戀戀人賽門的手說:謝謝你,謝謝你照顧偉同;又緊緊握住威威的手說:高家會謝謝你。三個年輕人互相摟抱著看著兩個老人遠走,這是三個人的新家庭與一個傳統家庭的衝突與理解:母親沒有把真相告訴父親,父親也沒有把真相告訴母親,都是因為“愛”,因為“家”。這部電影最經典的一幕我想應該是結尾,高老父母即將離開美國坐飛機接受安檢時,父親高高舉起雙手的那個鏡頭,寓意深刻,這是不是李安想要藉此鏡頭表達出封建傳統思想似乎不得不無奈的向現代思想投降,妥協呢?又或是這樣的舉起雙手似乎是一種從舊思想中的解脫與飛翔。好的電影就在於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與給觀影人無限思考和遐想的空間。

  最後說說這三部曲裡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佳作《飲食男女》,所謂食色性也,一開場那一連串鏡頭,捉魚、殺魚、下油鍋、嫻熟的刀工、蒸炸燉燒配上輕快的配樂,讓人不禁垂涎欲滴,瞬間對這老頭的生活感興趣起來。於是從一個電話的響起巧妙的埋下伏筆,開始娓娓道來故事的發展,最後才抖出這個包袱的謎底,令人瞠目結舌。在這現代社會與傳統倫理,飲食與男女的大環境下,朱家這幾個淺嘗一口菜就知道“火腿耗了”或者“蝦沒打漿”的女兒們在感情上沒有逃過傳統劫數,最終臣服於未婚先孕,以及被玩弄的事實裡。從現代到傳統,飲食到男女,電影裡的每一個人都做了各自的轉化,老朱是一個傳統的代表,然而在結尾卻摒棄終結了這一點。二女兒家倩在感受到現代人的各種弊病後發覺家庭才是她最可以依託的地方,她看到父親宣佈賣掉房子以及所有人拖著樑伯母出去時倚在門上落下了淚水,那是一種對家庭倫理喪失後的傷心與失落,也正體現了家倩才是真正願意傳承這一傳統的人。李安在縝密有致的劇情安排下,一方面表現了傳統倫理的失落,同時又表現了出了對於傳承的希望。結尾收的簡略而又蘊含餘味,老朱還是與錦榮生活在了一起,並且錦榮還懷了老朱的小孩。家倩在原本那個略感破舊和凋零的家裡開始當起了廚師,大家各自的生活走向了軌道。老朱被邀請回家品嚐家倩的菜時發現自己恢復了味覺,這一恢復意味深長,他自身摒棄了做菜這一傳統,作為傳承紐帶的人是與他最為相像的女兒家倩。

  看完李安的“父親三部曲”,最大的感受是:李安真是有文化!在這三部以探討文化衝突和倫理道德而見長的電影中,李安分別以太極拳、婚宴、烹飪三種中國傳統文化穿插其中,使影片來得更加原汁原味,有生活氣息,有藝術感染力而又富於可看性。除了《飲食男女》,《推手》和《喜宴》都把大環境放在美國,《推手》探討的是父子關係在一個他國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和重新權衡;《喜宴》著力於中西方文化間,傳統與現代觀念衝突下的家庭關係。李安在這兩部電影涉及的主題是中西方家庭倫理觀的衝撞;或許對於李安這樣學貫中西,生養於臺灣,求學工作於美國的中國人,片中人物所遇到的問題也是李安自身所關注、思考、和想要解決的問題。而李安溫文爾雅,寬厚的骨子裡有道家的風範,因此,這三部影片中的父親形象雖然深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卻飽含著更深的寬厚、諒解、平和,最終都以理解子女的選擇,依順子女的意願為解決衝突的方法。

  細品李安早期的“父親三部曲”才會明白為何他能拍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這樣結合了東西方文化交融,人性與本能,科學與宗教,生存與信仰的深刻寓意影片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殊榮實至名歸,因為他確實有著這樣把控全片的卓越能力,最早的這三部“父親三部曲”系列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可以很東方,也可以很西方,更擅長將這兩種文化組合,對立或融合。他的這種隱忍和平衡之道,為他在東西方電影市場都贏得了很多讚譽和口碑,所以誰說中庸不是一種為人,為事的上上策。很多時候無需張揚,只是行雲流水間也足以拍出一部部有質量,有內涵的經典影片。我很欣賞李安十年磨一劍,專心執著於電影夢想的精神,也更期待李安將帶給我們更多精彩的電影作品。

電影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影評3篇
戰馬觀後感
相關知識
電影飲食男女影評3篇
飲食男女影評3篇
韓國的飲食文化論文3篇
電影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影評3篇
電影天那邊影評3篇
小時代電影影評3篇
孔子電影影評3篇觀後感
孔子電影影評3篇觀後感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影評3篇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影評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