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攻擊性的因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孩子為什麼出現攻擊行為?小小的年紀,孩子應該是充滿快樂的,而且不會做出一些暴力的事情,但是很多的家長們卻發現,孩子的攻擊行為非常的嚴重,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孩子攻擊行為的頻繁出現呢?

       

  1、遺傳因素

  有些攻擊性強的兒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

  2、環境因素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通過一系列實驗證明,攻擊是觀察學習的結果。由於兒童模仿性強,是非辨別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圍的人或是影視鏡頭裡人物的攻擊行為。有資料表明,經常看暴力影視的兒童,容易出現攻擊行為。如果兒童經常看暴力影視片、武打片,玩暴力電子遊戲,會使孩子的攻擊性心理得到加強。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個孩子在偶然幾次的攻擊行為後,得到了“便宜”,嚐到了“好處”,其攻擊行為的慾望會有所增強。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讚許,其攻擊行為就會日益加重。

  3、家庭因素

  有些家長慣於用暴力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結果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其他兒童,表現出攻擊行為。如有的家長只要孩子做錯事,就不分青紅皁白地打他一頓。孩子捱打以後,容易產生牴觸情緒。這種情緒一旦“轉稼”到別的人身上,就易找別人出氣,逐漸形成攻擊行為。又如有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大人的縱容下,孩子容易發生攻擊行為。

  二、攻擊行為的對策

  1、對孩子的攻擊行為“冷處理”

  所謂“冷處理”,就是在一段時間裡不理他,用這種方法來“懲罰”他的攻擊行為,如把孩子關在房間裡,讓他思過、反省,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不會向孩子提供呵斥、打罵的攻擊原型。如果把這種方法與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2、去除攻擊行為的獎勵物

  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長不制止,打人就成為攻擊行為的“獎勵物”,使孩子覺得打人並沒有什麼不對,以後還可以去打別人。所以,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要及時處理,使孩子認識到什麼行為是錯的,應該怎樣做才對。

  3、創造不利於攻擊行為的環境

  實踐證明,生活在一個有良好家庭氣氛、有充裕玩耍時間以及有多種多樣玩具環境中的孩子,攻擊行為會明顯減少。家長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玩耍時間和玩具,不讓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

  通過了解了原因之後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成長環境、家庭的教育模式、甚至是遺傳因素,都可能會讓孩子出這些不良的行為,會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所以對於家長而言一定要注意留意孩子是否會出現這些行為,及時的幫助他們處理。

有關於青春的名言
孩子心理壓抑的表現方式
相關知識
孩子有攻擊性的因素
影響孩子人際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孩子智力發育的因素
與孩子有效溝通的七個方法
教育孩子有哪些好的方法
對教育孩子有怎麼樣的計劃
小學家長教育孩子有什麼好的方法
如何教育孩子有哪些好的書籍
打罵教育對孩子有什麼樣的危害
家長教育孩子有什麼好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