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養生的概念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完善而合理的營養可以保證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促進健康和生長髮育,提高機體的抵抗力。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飲食養生的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飲食對於一切生命來說,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之一。中華民族歷來十分重視飲食,故《漢書》謂“民以食為天”。飲食與人的健康關係十分密切,因而成為各種養生術關注的一大焦點。

  佛教作為一種宗教的哲學體系,對飲食與人的健康、修行、傳教的關係有著許多獨到的研究和規定。佛教認為,“一切眾生皆依食住”。住有生存、安住之義,也就是說,一切眾生必須依“食”而得以生存、***。佛教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將食分為以下四種:

  1、段食,指人體由對食物營養及色香味的生理需求而進行的攝取行為,由於飲食有粗細、餐次的不同,因而稱為段食。

  2、觸食,眾生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官能***六根***去接觸、攝取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界***六塵***,產生欲樂、適意的感覺,即為觸食。

  3、思食,人的意識攝取各種名詞術語、表象的活動。

  4、識食,與愛慾相應,執著身心為我的潛意識活動。

  這四種食一個比一個細,都是生命所不可缺少的,其中後三種基本屬於精神活動範疇。佛教通過這種劃分,將“食”的概念擴充套件到精神領域,認為一切能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求的東西都可稱為食,它直接增益著眾生的現前生命,同時關係著未來生命的再創。這就告訴我們,要想獲得身心健康,不僅要合理攝取健康、適宜的物質食糧,而且還要合理攝取健康、適宜的精神食糧,並時常反省,調節淨化之。佛教這一獨特的飲食理念無疑深化和豐富了我國的飲食理論和養生理論,對於我們做好養生工作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佛教飲食養生的經驗

  ***一***素食養生

  我國漢族地區僧人從梁武帝時代開始,即全面實行素食,以米、豆、雜糧為主食,佐以蔬菜、瓜果,不沾葷腥。據醫學研究證明:人起源於靈長類動物,無論是牙齒還是腸胃結構,都宜以素食為主。現代文明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腫瘤或過度發胖等均與飲食高脂、高糖、高鹽食品有關,而素食清淡、鮮美,營養豐富,不易傷脾胃,的確是一類有益健康、長壽的理想食品。許多僧人神清氣爽,健康、長壽,少有上述現代文明病,即與他們長期吃素、不嗜菸酒有關。後面將專篇予以介紹。

  ***二***節食益壽

  佛教為了有利於修行,特別要求僧人要節制飲食,並制定有過午不食戒。科學研究表明,限食有助延長壽命。世界四大長壽地區人均熱量的攝取僅1200大卡,只有發達國家的一半。動物實驗證明:限食的小白鼠要比隨意進食的同類延長壽命三分之一。粗茶淡飯,吃七八分飽,有助清潔穀道、淨化血液、減毒減肥、輕身健體。所以古人有“若要長生,腸中常清”的經驗之談;唐代百丈禪師作《叢林二十要則》也強調:“疾病以減食為良藥”;古人據此還研究出一套“辟穀”術,即在一段時間內通過斷食來祛病益智的方法。據醫學測定表明,肉食者血液酸化,骨質疏鬆症和腎功能減退者發生率極高,在僧侶中上述疾患者較少發生,這與他們吃素和節食有關。過度飲食會加重腎臟負擔,最終導致慢性自身中毒和衰老。

  ***三***戒斷煙酒 倡導喝茶

  菸酒都有使人上癮的特性。吸菸對人的健康幾乎可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不僅有損個人的容貌形象,而且還汙染環境,影響他人;若吸食***等***,更是耗財奪命,為世界各國法律所嚴禁。飲酒過量,危害更多,不僅會造成酒精中毒,引發各種疾病,而且能使人亂性喪智,行為失控,從而給自己和社會造成嚴重危害。佛經中列舉酒的危害多達36種,因此它被列為佛教徒應當遵守的五大戒之一。當然若為治病,佛教也允許少量飲用。至於煙和***等***,在佛教創立之時尚未出現,因而未被納入戒律之中,但根據佛教酒戒之精神,絕大多數佛教徒都能遠離煙和***等***。多數佛教徒不僅沒有吸菸飲酒等不良嗜好,而且還有喝茶的好傳統。茶有生津止渴、解酒去膩、提神益思解乏的作用,還能預防和治療許多疾病,基本上可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它雖然早在我國的周朝即已出現,但真正被作為飲料開始大量飲用,還是在魏晉以後,由於僧人的提倡而風行起來。許多禪寺“農禪並重”,種植、培育、製作了一些茶葉精品,在民眾中享有盛譽。茶早已成為我國老百姓家中的必備飲料,目前也是世界公認的健康飲料。所以我們奉勸世人不吸菸,少飲酒,多喝茶。

  ***四***講究衛生 實行分餐

  佛教早在2500年前即規定:僧人飲水要過濾,避免食入不潔之微生物;飯前要念誦經咒,心懷感恩之情;集體吃飯實行分餐制,並須遵守必要的規矩,如不許浪費、喧譁、打逗等;飯後除了為施主祈福以外,須咀嚼柳枝用以潔牙,還要散步經行。其中不乏科學、合理的養生之道,值得我們借鑑。

  食物養生的"氣化"

  氣化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比如,汽車的行駛,一定要有充足的氣把汽油燃燒霧化才能產生驅動力,使汽車行駛。

  人也不例外,營養到了全身,同樣需要氣化。如,營養液在大腦裡面被氣化了,人就會心明眼亮。如果不被氣化,營養就會聚集在這裡,形成一個營養團。這個營養團久而久之就會變成酸性物質,再過一段時間就形成了細胞的變異,那就是腫瘤。何為瘤?留而不流便成瘤。營養液到了眼睛燃燒了,眼睛就是明亮的。如果留在眼睛裡沒有被氣化久了就會生成白內障。如果留在鼻子裡面沒有被氣化就是鼻炎,不通氣了。到了耳朵裡面,堵住沒有被氣化,耳朵就背了。在肝裡面沒有被氣化,一開始就是肝脂肪過高,久了會引起肝硬化,再後來就會變成腫瘤。在這就不一一列解了。凡是營養到的地方就一定有充足的氣,這就是氣化的概念。有些婦女不生孩子,很簡單,把氣補到了,使得她婦科系統的營養能夠氣化,生育的功能就自然恢復了。所以飲食養生僅僅完成消化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完成氣化。氣化靠什麼?它是多因一果。

  今天我主要是講飲食,將來我還會講起居,講心態。若要氣化能力強,人的中氣一定要足。人的飲食要與他自身的中氣相匹配,只有匹配才能使***的食物完成消化和氣化,可以營養身體。

  人在飲食的問題上該怎麼辦?很簡單,我們要明白,飲食的目的不是為了吃飯而吃飯,而是吃飯要考慮自身的實際需要,應該抱著對自己健康負責的態度科學擇食。人體就像一部車,車成型了來到這個世界,它的目的是什麼呢?載人載物,而加油只是為了更好的使它延續載人載物,加油只是使它能夠完成它的使命。人不也是這樣嗎?我們千萬不要搞顛倒了,而實際生活中往往是搞顛倒了。

中醫春季養生
秋天養生
相關知識
飲食養生的概念
飲食養生的主要方法
飲食養生的原則
飲食養生的方法
清明飲食養生的方法
五行體質飲食養生的方法種類
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
冬天女性飲食養生的方法
老人飲食養生的原則
夏天飲食養生的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