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的圖騰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6-07

滿族人的圖騰是什麼,信仰什麼?

滿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薩滿教,早期分宮廷薩滿和民間薩滿兩種。後多信仰佛教,而又以藏傳佛教為主。這與清朝皇帝與蒙古、與藏傳佛教關係密切,支持和宏揚有關。 圖騰是:鷹與狼都是。不過滿族人稱鷹為海東青

滿族裡姓圖騰?

滿族鑲藍旗之後,可查之祖譜老祖宗為黃鷹、黑鷹兄弟二人(裡姓應為黃鷹之後),後曾姓察柯達。約至清未年間改姓裡,祖裡哈富以名為姓,自此裡姓有。 裡姓現多居在今遼寧省,本支多居在大連、莊河一代。名字多有範之字,上代為’俊’,本代為’瑞’。然不知後代是否還可尊此傳統。圖騰沒查到 滿族圖騰柱(滿語“斑吉”柱)的多樣化是與滿族信奉的多神教—薩滿教有直接關係的,薩滿教是原始多神教,即萬物有靈。

滿族圖騰主要 烏鴉、柳枝、野豬、魚、狼、鹿、鷹、豹、蟒蛇、蛙等。滿族的古姓多為氏族和部落的名稱,即古代的圖騰名稱。如地處長白山、英額、琿春等地的“鈕祜祿”氏,其意為“狼”;世居哈達、赫圖那拉、寧古塔等地的“薩克達”氏,其意為“母野豬”;居住在遼陽的“尼瑪哈”氏,其意為“魚”;生活於黑龍江的“綽羅”氏,其意為“桃子”等。

滿族人家院落裡的“索倫杆”也似由圖騰柱演變而來。天神觀念產生之後,才演變成祭天的神杆。

在瀋陽隕石山滿族民俗村展出的三十五個滿族圖騰柱(斑吉柱)(如圖)是根據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滿族聚居地收集的圖案,由滿族民俗村採用有三百多年曆史的古松木雕刻而成。如此大規模的滿族圖騰柱(斑吉柱)集中展出,在國內是絕無僅有的。

這裡展出的滿族圖騰有長白山主(超哈佔爺)、方位女神(和碩赫赫)、父親神(烏伸闊馬發)、母親神(佛朵媽媽)、蘑菇神(森車媽媽)、多乳媽媽(那丹忽葷媽媽)、雪神(芒你恩都哩)、繡花女神(伊爾哈格格)、金神(愛新恩都哩)以及堂子神、蛇神、鷹神、豹神等等。

到滿族民俗村去,圖騰谷不可不去。這裡展示的滿族圖騰柱(斑吉柱)粗曠、古樸、神祕,充分展現了滿族人獨特的原始文化,滿族圖騰柱所在山谷,植物繁茂,山裡紅、文冠果、野葡萄、榛子等,果實累累,曲徑通幽,並形成滿族村又一旅遊景觀—圖騰谷。

海東青的滿族圖騰

“海東青”是古肅慎最高圖騰,有“萬鷹之神”、“神的使者”、“最接近神的存在”、“神選中的子民”等含義,這裡的神指的是肅慎文化的最高神天神之母阿布卡赫赫 。在神話中海東青是一個渾身燃燒著巨大光、火和熱、揮舞著巨大翅膀、永不停歇、永遠怒翅飛翔的鷹神形象。 在通古斯語(滿語、錫伯語、赫哲語、鄂溫克語、鄂倫春語、達斡爾語等 )中,海東青的發音熊庫魯、宋昆羅(jongkhurun),肅慎、女真、諸申、諸神、朱理真,都是滿語juonshen(jushen),這些都是同一個詞不同漢譯和轉譯。 可以說海東青就是肅慎(滿洲)民族的族名。海東青不單純是一種真正存在的物種,類似於漢民族的鳳凰圖騰崇拜。也可能是一種早已滅絕的巨大鳥類,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很有可能是肅慎地(古東北)大荒之中的九鳳。後世海東青形象漸小,是海東青世俗化的結果。今天我們看到的“海東青”是滿族人民用於狩獵的獵鷹,中文標準名稱矛隼。滿族是以射獵著稱的民族,其先祖肅慎先民們很早就懂得捕鷹,馴化後,用來幫助獵戶捕獲獵物,俗稱放鷹。早在唐代,海東青就已是滿族先世靺鞨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貴貢品。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本草綱目》中記載: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富育光老師寫的《七彩神火》故事中寫到天雕來自亨袞河以東,滿族話叫它鬆昆羅,意思是天雕從亨袞河飛來的。漢語把它譯成海東青。一說海東青可能是矛隼,它雖然大小如鵲,但天性凶猛,可捕殺天鵝、小獸及狐狸。《清朝野史大觀》中這樣描寫了放鷹的方法:鷹以繡花錦帽蒙其面,擎者挽絛於手,見禽乃去帽放之。海東青都是野生野長,由人捕來馴化後再以供助獵之用,由於海東青不易捕捉到和馴化,在金元時期甚至有這樣的規定:凡觸犯刑律而被放逐到遼東的罪犯,誰能捕捉到海東青呈獻上來,即可贖罪,傳驛而釋。因此,當時的可汗貝勒、王公貴戚,為得名雕不惜重金購買,成為當時一種時尚。

圖騰是什麼,有什麼來歷?

圖騰是群體的標誌,旨在區分群體。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係,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誌。 居住在雲貴川三省交界處四川大涼山地區的彝族人民,至今仍保留了豐富而又歷史淵遠的天文學知識,他們以十二獸紀日,今天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趕虎街,豬日趕豬街。有些地方建十二獸神廟,每年舉行祭禮活動,在肅穆莊嚴的氣氛中跳十二獸神舞蹈。“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保俗語表明人們普遍對老鼠的憎惡。然而,遠古時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卻認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併為自己是老鼠的後代而自豪,他們描繪、雕刻老鼠的形象,在儀式或節目期間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護。白族虎氏族認為其始祖為雄性白虎,虎也不會傷害他們。當要出遠門時,一定要選在屬虎的那天,認為只有這樣,做事才會吉祥如意。有的人從遠方回來,也一定要算準日期,只有虎日才進門坎。白族雞氏族則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從金花雞的蛋裡孵化出來的,認為公雞知吉凶,會保佑他們。在遷徙時,將東西裝在背籮裡,上面放一隻公雞。到達新遷地區後,公雞在什麼地方叫,就在什麼地方安家。在他們看來,公雞叫的地方,就是最吉利的。中國的龍,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徵,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在《說文解字》中解:“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傳說炎帝、黃帝、堯、舜和漢高祖劉邦的誕生及其形貌,都與龍有關,是龍種、龍子。古越人也以為自己是龍種,故斷髮紋身,以像龍子。 直至今日,我們還常說“龍的傳人”或“龍的子孫”,這些都是圖騰祖先觀念的殘餘。至於龍圖騰神觀念,更為普遍,大多數民族都曾把龍視為保護神。野豬神是北方狩獵民的崇拜對象,在滿族中列為大神,說它身比山高,鬢毛如林,山裡的溝谷都是它的獠牙所害,是部落守護神。把牛視為遠古創世神獸的有納西族。在納西族書中記述了這頭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頂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搖地動,由納西族人始祖開天七兄弟和開地七姊妹將它殺死,用牛頭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頭,肋祭山嶽,血祭江河,肺祭太陽,肝祭月亮,腸祭道路,尾祭樹木,毛祭花草。於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從此,牛才作為神聖物用來做祭聖物,用來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犧牲供品。納西族十分崇敬牛神。對馬的崇拜多流傳於北方遊牧民與遊獵民中。保安族中流傳有雪白神馬的神話。滿族有供奉馬神習俗,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儀和修建馬神廟的記述。達斡爾族人稱神馬為“溫古”,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可隨處吃、走,不準人驅趕,甚至可以在田中隨意吃秧苗。神馬多為全白色,全尾全鬃,從不修剪,並常在鬃尾拴五彩綢作為標誌。 圖騰崇拜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圖騰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於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係,於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係,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係,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玄鳥便成為商族的圖騰。因此,圖騰崇拜與其說是對動、植物的崇拜,還不如說是對祖先的崇拜,這樣更準確些。圖騰與氏族的親緣關係常常通過氏族起源神話和稱呼體現出來。如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為"太......

圖騰 是什麼意思

簡單點說就是人類所崇拜的對象的圖象,基本就叫圖騰啦

女真族的圖騰是什麼?

女真的圖騰是海東清、就是鷹科的一種猛禽、傳說十萬只神鷹才出一隻海東清、是代表智慧、勇敢的女真族最高圖騰、

我姓商 滿族人 誰能告訴我的民族姓氏和圖騰???

《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商佳氏(Sanggiya Hala),滿族姓氏,又作尚佳。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海西女真,世居鄂和(今吉林蛟河西北部),後多冠漢姓為商氏、桑氏、尚氏等。

6、《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吳庫里氏(Ukuri Hala),又作烏色裡,滿語“細鱗鯪魚”,滿族最古老的姓氏,金舊姓“烏古論”。世居黑龍江兩岸,後改漢字姓商、劉、烏、李、訥、桑等。

清朝八旗上為什麼有龍,滿族也是龍圖騰嗎?

後來和漢族人學的。八旗的傳說也是後編出來的,滿洲說部裡面沒有

倫姓家族圖騰是什麼

倫姓讀音[lún]

倫姓的淵源有: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下伶官伶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炎黃時期,黃帝身邊有位伶官叫領伶倫。相傳,伶倫是中國古代音律的發明者。黃帝命令伶倫來制定音律,他便從大夏的西邊一直走道崑崙山北,才在山後發現了一種適宜於做律管的竹子,他採伐了一些筆直而且厚薄均勻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長的管,將它吹出的聲音定為黃鐘律。然後按比例製作了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管,帶到崑崙山下,然後根據鳳凰的叫聲來進行矯正。據說,雄鳳能叫出六種聲音,雌凰能叫出另外六種聲音。鳳凰的這十二種聲音正好與他製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聲音相同。伶倫將十二樂律的奇數各音叫作“律”,偶數各音叫作“呂”,合起來就叫做“律呂”。十二律樂律正好是一個八度的音程。然後,伶倫又製作了十二口編鐘,使它們同宮、商、角、徵、羽相配合。這些工作完成之後,黃帝便於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當太陽出現在奎方位的時候,由伶倫指揮,演出一場盛大的樂舞。樂舞的名字叫《咸池》。樂舞獲得極大的成功,開創了人間的音樂歷史。黃帝非常高興,賜伶倫以名為姓,稱為倫氏。伶倫的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倫氏。

在伶倫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倫氏。也就是從此,世代掌管宮廷音樂的官員,皆被稱為“伶人”。伶,成為歌舞藝術演員的別稱。倫氏族人大多尊奉伶倫(泠倫)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藏族,出自唐朝時期吐蕃族噶爾世家,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改姓為氏。 吐蕃噶爾世家,漢姓即為論氏,是藏民族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之“開國承家,世代相續”的門閥世家。吐蕃族,是漢、唐以降漢族對中國西部、西南部地區雅魯藏布江流域的藏族的統稱。唐貞觀初年(公元625~640年之間),悉樸野部族的藏王松贊干布統一了全部西藏,勢力擴張到青海、甘南、川西、西康一帶地區,建立起強大的吐蕃王朝,並延續有二百年之久。在吐蕃王朝建立的早期,有原蘇毗十二邦之一家臣噶爾氏,其部眾被悉樸野部族所吞併,成為吐蕃貴族。噶爾氏家族中的祿東贊一支,以噶爾·東贊為代表,忠心輔佐悉樸野部族首領松贊干布,為其出謀劃策,積極參與征戰平定並統一西藏各部,為吐蕃王朝的興建與發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噶爾·東贊出身於今西藏自治區南部加查縣安繞鎮嘎玉村的吐蕃貴族噶爾氏家族,漢文史料譯作祿東贊。加查是吐蕃時期活動頻繁之地,屬塔布地區。噶爾·東贊以察覺出前任大論(即大相、宰相)瓊保·邦色的反叛陰謀並迅速予以平定,而深得松贊干布的信任,被松贊干布任命為吐蕃大論。噶爾·東贊在佐助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協助贊普(國王)制定法律及一系列政治制度,劃分茹與東岱等行政區劃等諸多政務方面功高無比。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噶爾·東贊受松贊干布指派前往長安向唐太宗請婚,被唐太宗拒絕。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贊干布再次授權噶爾·東贊赴長安,向唐太宗李世民為松贊干布請婚。唐太宗出了八道難題,並以此作為迎娶文成公主的條件。即“絲線穿珠”、“日殺百羊”、“日飲百酒”、“辯馬母子”、“辯雞母子”、 “辯木首尾”、“夜返宿地”、“辯認公主”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難婚使”。噶爾·東贊不辱使命,以其聰明才智力克諸婚使,順利闖過道道難關。

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噶爾·東贊復去長安為松贊干布迎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非常喜愛噶爾東讚的聰穎、善辯和忠誠,賜姓為“論”,並在當時封授噶爾·東贊以右衛大將軍職,並且“詔以琅琊公主外孫女妻之”,卻被他婉言相拒。因此,噶爾·東贊以其“進對合旨”,深博唐王朝廷上下的敬重。漢文史籍稱讚他“頗解兵術,吐蕃贊普以國事委之。講兵訓師,雅有節制。吐蕃之兼併諸羌......

相關問題答案
滿族的圖騰是什麼?
苗族的圖騰是什麼圖片?
彝族的圖騰是什麼?
藏族崇拜的圖騰是什麼?
日本人的圖騰是什麼?
回民的圖騰是什麼?
楚國的圖騰是什麼?
百越族圖騰是什麼?
黃沙滿天的意思是什麼?
琳琅滿曰的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