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指哪些地方?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古代稱中原 是指現在的哪些地區

以河南省為中心,包括周邊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山西東南部等廣大地區。如下圖

中原包括哪些地方

從歷史和古籍上來看,廣義的中原地區專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當代中原的含義較之古代有所縮小,特指河南大部及毗鄰地區。

黃河中游地區:山西大部、陝西中北部、河南中西部

黃河下游地區:河南東部、河北中南部、山東西部

歷史上的中原地區界限範圍:

北界晉北、陝北、冀北一帶,

南至秦嶺-伏牛山、皖北、蘇北一帶,

東到魯西,

西至隴東,天水一帶

其核心是以晉、陝、豫三省為中心的,這一被考古和歷史文獻所證明。

中原地區古都薈萃,尤以長安、洛陽、開封為盛,明繆希雍《葬經翼》曾提到:關中長安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首也。河南洛陽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

歷史古籍上對於中原的界定範圍:

北界————————太原(中原北門)、張家口野狐嶺、北京以南的河北地區

金《過晉陽故城書事》:“中原北門形勢雄,想見城闕雲煙中。”(晉陽即今太原)

《明實錄·永樂十四年》:“伏維北京,南俯中原。”

元《嶺北行》:“中原南北限西嶺,野狐高出大庚頂”(西嶺指大馬群山,野狐即張北境內野狐嶺)。

南界————————秦嶺-伏牛山

《出師表》:“北定中原,還於舊都。”(蜀國位於秦嶺之南)

東界————————淮安

《登楚州城》:”此去中原三裡許,一條玉帶界天橫。“(楚州,今江蘇淮安)

西界————————甘肅隴南、天水,寧夏固原、陝西榆林

《三國演義》:“蜀兵已到祁山,入寇中原,卿安忍坐視乎?“(祁山位於隴南、天水一帶,兵臨祁山即意味著入寇中原)

明《名山藏》:“陝西三鎭,中原門戶也。”(明三鎮為今陝西榆林、寧夏固原等三邊鎮)

古時中國的中原指的哪裡?

一般認為,古代中原係指黃河中下游地區,華夏族部落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展而有所蔓延。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華夏文化的傳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實際上兩週時期的中原地區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還包括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的部分地區。 現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區稱謂,狹義上主要是指河南;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河南、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和湖北省北部地區。

古代所說的中原是指那些地方?包括哪些省市?

以河南省為中心,包括周邊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山西東南部等廣大地區。如下圖

中原指哪些地方

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

廣義的中原或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

戶原是“北起幷州上黨,西屆司州弘農,東達揚州淮南,中至新蔡、安豐。”這個範圍主要是現在的河南,還包括山西南部,江蘇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數地方。

“客家之源在整個古中原地區,具體說長城以南、長江以北的遼闊地帶。”這樣說來,上面所說的中原,那就是個“小中原”了,客家先民在900多年的三次大遷徙,“他們途中經過除河洛地區”之外的其他遼闊地區。受到秦隴文化、燕趙文化、晉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的多元影響。“可見“古中原”地區多麼地廣闊。

古代中國所說的中原指的是什麼範圍呀?

中原是一個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中國中心主義天朝的中心,而華夏之外的民族被稱為“化外之民”或者“蠻夷”(史稱“四夷”,即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古人常將“中國”、“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系華夏族部落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成康之治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

古代“中原”是指現在的那些地方?

中原,歷史上指包括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陝西省及山東省各一部分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這裡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有學者認為,中原最初是指山西南部,因為史書記載:堯都平陽(今臨汾),舜都蒲阪(今永濟),禹都安邑(今夏縣),都在山西南部。後來中原所指範圍逐步擴大,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 說中原,一定要說【清】 清朝 清朝(1644年—1911年殖民中國),統治者為滿族愛新覺羅氏。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後遷遼陽、瀋陽。1636年(明崇禎九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稱帝。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陷北京,明崇禎皇帝自殺,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順。清軍說降吳三桂,在他的帶領下入關打敗李自成農民軍,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遷都北京。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清帝溥儀於1912年退位,清朝滅亡。清代自入關後,共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清朝的疆域 清朝乾隆年間,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後隨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定,喪失大量國土.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及庫頁島被沙俄侵佔,臺灣被日本侵佔,巴而喀什湖以東的蔥嶺地區被沙俄侵佔,等等. 清朝歷史 後金政權的建立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一直居住今中國東北。明朝洪武時,明朝欲壓制北元殘餘勢力,於是明朝在女真聚居地設立遼東指揮使司,開始著手控制女真部的各個部落。 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勢力強大,南下壓迫建州。猛哥帖木兒被殺,建州部被迫南遷,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 南遷後,建州部與中原地區來往密切,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經濟繁榮。努爾哈赤擔任明朝建州部首領時,建立了八旗。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併海西四部,征服東海女真,統一了女真各部。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金(史稱後金),改元天命。 1618年(天命三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公佈名為“七大恨”的討明檄文,開始公開起兵反明。 “客家之源在整個古中原地區,具體說長城以南、長江以北的遼闊地帶。”這樣說來,上面所說的中原,那就是個“小中原”了,客家先民在900多年的三次大遷徙,“他們途中經過除河洛地區”之外的其他遼闊地區。受到秦隴文化、燕趙文化、三晉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的多元影響。“可見“古中原”地區多麼地廣闊。 五帝時代是中原文明因素起源到中原文明社會形成的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仰韶文化中晚期、龍山文化時期。 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因素起源、積累,中原文化與周邊文化的發展水平相同,處於並行發展的時期。此時,中原佔有地理上的中心地位,尚未取得政治和文化上的中心地位。 龍山文化時期,初級文明逐漸形成,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中原文明中心地位開始明朗。 從仰韶文化經龍山文化發展到二里頭文化,中原地區的文明因素在這一時段有一種疾速增長的趨勢,這與周邊地區的同期文化形成明顯的反差。曾經輝煌一時的馬家浜--良渚文化,到馬橋文化時已經是強駑之末。山東的大汶口文化經龍山文化,到嶽石文化時也給人以衰落之感。 仰韶文化時期,山東的大汶口文化和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等,都曾擴展到中原的豫東和豫南。進入龍山文化時期之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河南商丘、周口、許昌、鄭州等地......

古代的中原是現在的哪裡呢?

中原,就是現在的華中地區,地處中國版圖中心,是指以河洛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範圍相當於今河南省及其毗鄰地區,包括山西東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安徽西北部、江蘇北部等大片區域。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 ,是漢民族祖居地,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也被稱作中國、中土、中夏。 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蔓延至今,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自稱中華,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四夷的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也被納入中原文化區。

古代的"中原"到底是指哪裡?

中原 是現在(河南省以及河北邯鄲\山東聊城.濟寧\山西晉城地區) 另: 江南 是在封建社會後期指江淮地區(含)以南的蘇浙皖地區. 關中 是指陝西潼關以西地區.要和關內(主要制山海關以南)分清楚. 關外 是指山海關以北的東北地區. 古代的塞外: 塞外指河北、山西北部,長城以外,承德為重點。 “塞”指長城要塞,塞外指今內蒙古中部和西部一帶。 塞外指的是長城以北的地區。 不過呢,一般從古至今 說法也是不一的。 還有的人是說:狹義地講。塞外是指西域的東部、河套地區、寧夏一帶。主要有隴西、榆林。 內蒙古、東北應該不在範圍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中原指哪些地方?
古代中原是指哪些地方?
南國指中國的哪些地方?
江南具體指哪些地方?
江南水鄉是指哪些地方?
晉中包括哪些地方?
桂西北是指哪些地方?
西北邊陲指哪些地方?
華北指哪些地方?
一帶一路指哪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