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指的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文史典籍中的“二十四史”指什麼?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藥)、《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稱即專指“二十四史”。按《四庫全書》的規定,正史類“凡未經宸斷者,則悉不濫登。蓋正史體尊,義與經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經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總共3249卷,約有4000萬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蹟。

古代典籍中手刺指的是什麼

手刺是以前用於近戰的一種武器。手刺指是指代手刺的手指

<三墳>、<五典>具體指哪些典籍?主要內容是什麼?

詞目 三墳五典

發音 sān fén wǔ diǎn

釋義 相傳為我國最早的古籍。

出處 《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三墳五典幾人知 繼承中華文明,要從源頭抓起

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要從一點一滴做起

人類發明使用文字的歷史,或許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這與我們如何判斷什麼樣的符號屬於文字的標準有關,當然也與考古發掘工作的進展有關,而且也與古文字信息載體的耐久性有關。事實上,人類文明是一種存在的過程,而記錄這種過程的信息及其載體,也是多種多樣的。

一般來說,人類文明的信息記錄,包括主觀記錄和客觀記錄兩大部分。所謂主觀記錄,是指人類用符號記錄自己的生存信息,用實物保留自己的生存信息。所謂客觀記錄,就是人類無意間留下的生存信息,例如遺棄的石器、用火的痕跡、吃剩的獸骨,以及由於人類的生存而對自然環境及其生物的物種結構所造成的可以察覺的變化。

對於中國來說,在先夏時期(4200年前至1000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相當多的文字符號或類似文字的圖畫、圖案、符號。不過,我們今天通常只能夠在陶器、骨器、玉器、青銅器、岩石等耐久性的載體上,看到這些文明信息的符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古代先民不曾在其它載體上留下過文明信息符號,因為許多不耐久的載體可能已經消失了。例如,遠古神話傳說就是一種人類早期記錄信息的載體,在中國的遠古神話傳說中就記有伏羲時代創造的複雜符號體系(八卦符號),黃帝時代創造出完整的文字體系(蒼頡造字)。

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先夏時期中國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們分別被稱為《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有楚靈王稱讚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也就是說,在公元前530年,楚國的左史倚相就以能夠讀懂上古名著而聞名於朝,遺憾的是《左傳》沒有說明這些上古名著的內容和形式。

據說是孔子撰寫的《尚書序》則稱:“伏犧(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問題是,為什麼三皇時代的書稱為“墳”、五帝時代的書稱為“典”、伏羲時代的書稱為“索”、帝禹時代的書稱為“丘”?《尚書序》的回答是“墳”有大的意思,“典”有常的意思,“索”有求的意思,“丘”有聚的意思。顯然,這是從上述用字的含義上來解釋的,並沒有涉及這些遠古典籍所使用的載體是什麼材質。

在相當一段時間裡,筆者都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尚書序》的說法,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去追究這種說法是否合理,更不用說去探討是否還有其它的解釋了。然而,隨著對符號學的深入思考(參閱筆者所著《符號之謎》一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特別是1997年以來對《山海經》的考證,以及對帝禹時代繪製《山海圖》可能採用的信息載體的思索(目的是在今天重新繪製山海經藝術地理復原圖,這項工作已完成,包括42平方米的《帝禹山河圖》),筆者開始意識到“墳”、 “典”、“索”、“丘”可能是指不同的圖書符號載體。

眾所周知,“墳”的正體字由土和賁構成,異體字由土和文構成。根據《辭海》,它有多種含義:墓,土之高者,水涯,大,順貌,土鬆而起貌,書籍的一種。因此,《尚書序》將《三墳》的墳字解釋為大,頗為勉強。在筆者看來,《三墳》裡的“墳”字,其實是指當時的圖書......

在中國古代文獻典籍中小康指的是什麼

“小康”一詞是古老的詞彙,古代共有三種解釋。

早在西周時候,小康一詞即已出現。《詩經》上的《大雅·民勞》中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這裡,小康是生活比較安定的意思。

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較低級的一種社會稱為小康。《禮記·禮運》上說:“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貴族世襲)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設置)田裡……是謂小康。”這裡描繪的是在夏禹、商湯、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現的盛世。

指家庭經濟比較寬裕。如宋人洪邁所著《夷堅志》卷一就有“(劉)癢……久困於窮,冀以小康”的話。

什麼叫史書典籍?

古代史書指古籍中專門記載歷史的書,在四庫分類之中就是史部。

中國西周末年各諸侯國已有歷史記載,如晉國之《乘》、鄭國之《志》、楚國之《檮杌》、魯國之《春秋》等,《墨子》裡面說墨翟曾見過“百國春秋”。早期的史書都是以編年史的形式存在,晉朝太康年間汲冢出土的《竹書紀年》也是編年體。東漢末年,荀悅撰成《漢紀》,開創了編年體的斷代史。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編年體的優點是方便考查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瞭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還避免敘事重複,《資治通鑑》的成功開創了撰寫編年史的高潮。陳寅恪曾說:“中國史學莫盛於宋。”。編年體盛行起來,從而產生了綱目體與紀事本末體,梁啟超以為:“蓋紀傳體以人為主,編年體以年為主,而紀事本末體以事為主。夫欲求史蹟之原因結果以為鑑往知來之用,非以事為主不可。”

范曄撰著《後漢書》時曾對紀傳體和編年體進行過比較。他說:“《春秋》者,文既總略,好失事形,今人擬作,所以為短;紀傳體,史班之所變也,網羅一代,事義周悉,適之後學,此焉為優,故繼而作之。”張輔根據《史記》、《漢書》字數多寡來評價作者,“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所以認為《史記》優於《漢書》。幹寶《晉紀》,“其書簡略,直而能婉,鹹稱良史。”

袁宏談及寫作動機說:“予嘗讀後漢書,煩穢雜亂,睡而不能竟也,聊以暇日,撰集為《後漢紀》。”袁山鬆撰寫《後漢書》,他總結說:“書之為難也有五:煩而不整,一難也;俗而不典,二難也;書不實錄,三難也;賞罰不中,四難也;文不勝質,五難也。”

杜佑推出《通典》後,史書增加了典制體,又衍生了會要體。

章太炎在《中國通史略例》主張以《表》、《典》、《記》、《考紀》、《別錄》等五種體例來撰寫歷史;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主張以《年表》、《載記》、《志略》、《傳志》四種體例撰寫歷史。

梁啟超在《新史學》將史籍劃分為十種二十三類,即正史(官書、別史)、編年、紀事本末(通體、別體)、政書(通體、別體、小紀)、雜史(綜記、瑣記、詔令奏議)、傳記(通體、別體二)、地誌(通體、別體)、學史、史學(理論、事論、雜論)、附庸(考據、註釋)等。

《史記》用宋慶元黃善夫家塾本,《漢書》用宋景祐刻本,《晉書》以幾種宋刻本配齊,南北朝七史均用宋眉山七史本,《隋書》和《南史》、《北史》用元大德刻本,《舊唐書》用宋紹興刻本,《新唐書》用宋嘉祐刻本,《舊五代史》世無傳本,用清人自《永樂大典》中輯出的本子,《新五代史》用宋慶元刻本,宋、遼、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用明洪武刻本,《明史》用清乾隆武英殿原刻本。

我國的史書卷帙浩繁,種類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種:

正史:以紀傳體、編年體的體例,記載帝王政績、王朝歷史,人物傳紀和經濟、軍事、文化、地理等諸方面情況的史書叫正史。如,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除少數是個人著述(如司馬遷的《史記》、范曄的《後漢書》、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外,大部分正史是由官修的。

別史:主要指編年體、紀傳體之外,雜記歷代或一代史實的史書,如《東觀漢紀》、《東都事略》、《大金國志》以及《通志》等史書都屬於別史。由此可見,別史實際上是正史類史籍的重要補充部分,猶正史之別支,所以《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別史類敘》中才有“猶大宗之有別支”的說法。由著名學者創作的,有時與雜史難以區分。如《漢晉春秋》。

雜史:只記載一事之始末,一時之見聞或一家之私記,是帶有掌故性的史書。它不同於紀、傳、表、志等體例齊全的正史,也不同於關係一朝執政的別史。它不受......

古代典籍中,“化”的意思是?

化在古漢語中的意思有:1.變化,改變 2.造化,大自然的功能 3.教化,用教育感化 4.死

請問經是指什麼啊(經書中的經)

什麼是經

在講經書與經學之前,先要弄清“經”的含義。漢代以前,“經”只是一個普通的概念,與“緯”相對,都是線的意思。古者“記事書於簡,不及百名者書於方”,名即字,方指木板,也就是說,不到百字的文章寫在木板上;百字以上的寫在竹簡上,一簡不能盡,則寫於數簡而以經線連綴之。這種用經線連輟起來的大書就稱為經。所以當時稱“經”的書各類各樣,如兵經、律經、世經、容經,乃至畿服經等等。但是到了漢代開始,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字逐漸成了一個專有概念,即專指儒家的幾部經典而言,其含義也變成天經地義,至高無上了。

相關問題答案
典籍指的是什麼?
有字詞典指的是什麼?
開國大典指的是什麼?
無字詞典指的是什麼 ?
產值指的是什麼?
淘寶客單價指的是什麼?
房屋結構指的是什麼?
學轉促四氣指的是什麼?
集體企業指的是什麼?
永垂不朽指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