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正道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04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什麼意思

修養自身,尊崇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待遠客,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崇賢人就不會思想困惑;親愛親族就不會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會遇事無措;體恤群臣,士人們就會竭力報效;

弘清養正這個詞語什麼意思

養正 [拼音]:yǎng zhèng [釋義]:1.涵養正道。

下一詞:養欲 上一詞:養殃 有關養正的成語安宅正路 撥亂反正 不務正業 持祿養交 純正無邪 辭嚴

養正毓德,精存自生 什麼意思?

“養正毓德”源於《易經》。《易經•蒙卦•彖辭》曰:“蒙以養正,聖功也。”《易經•蒙卦•象辭》曰:“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毓,即育。《易經•蒙卦》提出的“養正”教育理念,即希望教育者注重培養學生端正的心性及行為,作為最古老的教育思想而影響著中國。清高宗乾隆就曾手書“養正毓德”以為上書房的匾額,清世宗雍正又題寫了楹聯曰:“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明理為先”,教育皇胄加強修身,以承繼大統。作為大學,它不僅產生思想和學問,更重要的是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具有道德良知的公民這一神聖責任。英國的教育家約翰•亨利•紐曼在其《大學的理想》中指出:“大學乃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索和發現、實驗和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在那裡對任何一邊既不侵犯也不屈服。”《禮記•大學》開篇也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即大學教育的目的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垢納新,從而趨於善(合目的性)的至高境界。因此,大學的首要職能就是涵養人的德性,使人成其為“人”;而培德育人,養正至關重要。“正”,代表真善美價值取向的矛盾主要方面的控制力。唯其正,才能決定事物的真善美品質,才能使事物穩定、和諧。正,是正道,是千古人間光明之途,代表著人類恆久嚮往和追求的真善美和諧的至高理想。大學培養學生純正的品質,引導他們堅守正道,這是神聖而偉大的功業。正,是正氣,是天地間的浩然之氣。人心善惡,品格高下,皆為胸中正邪兩氣相搏的結果。《孟子•公孫丑上》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大學惟涵養正道、正氣,方能培育師生壁立千仞的正義人格,無愧矗立於天地間的人。

“精存自生”語出《管子•內業》。管仲(前725-645年)任齊國宰相,助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管子》一書。《管子•內業》曰:“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乃能窮天地,被四海。”《管子》認為,在物為精,在天為氣,在人為德。凡世界上萬事萬物,都不可缺少精氣神;就人事而言,既為人性道德的本原,亦是事業昌茂的淵泉。人生活於世間,不僅是血肉之軀的生理存在,也是精神生產的文化存在,這就更需要這樣一種氣:志氣、骨氣、正氣、銳氣;事業發展亦有賴於這樣一種氣:豪氣、人氣、士氣、大氣!有了這種精氣神,生命之樹自可生生不息,事業之花亦會精彩紛呈。假若沒有“十年磨一劍”的堅強意志,沒有“十載寒窗積雪餘”的堅韌求索,沒有“面壁十年圖破壁”的堅定執著,我們這所地處北國邊陲的大學處可能創造出今天的輝煌;正是憑藉這種爭氣的精神,我校方得以克服種種困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55載的辦學實踐昭示:有此精氣神,個人自可安身立命,事業也會興旺昌盛。

複製資料

正心明志,立德修身什麼意思?

這句出處 《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和“心正而後身修。” 修身 修習身心。

解釋:正心明志,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無不正。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不涉感情,無所偏倚。故意誠明志而後心正。

立德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人民所擁護。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點。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以上供參考。

曲則全,枉則直.什麼意思

‘曲則全,枉則直。“

【譯文】委屈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

【出處】《道德經》。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希言自然。

【譯文】

能柔曲因應則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繞行則能迅捷直達,能不斷地凹陷成"盅"則能不斷地自我充盈,懂得護守現成的穩定則能得到真正的逐漸更新,少取則真得,貪多則反而導致自身的混亂。因此,聖人渾融一體而為天下前行探路。不執著於成名,所以能明於道;不自以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誇耀,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長遠在途。因為不執著於名而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把他作為對立面而與他爭。

正心修身:詞語的含義是什麼。急急急需答案。

此文應該出自《大學》篇,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譯文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正心就是將自己的思想或內心朝向好的,有品德的,正道。

所謂修就是減去自身不好的缺點,保留自身好的優點,,修身就是修養自己的思想,提高自的個人素質。

正心修身就是。將自己的內心朝向正道,並不斷的修養自己的品德和思想及素質。

正心其實也有找準自己的位置和角色的意思。同時也有將自己的的心態調整到平衡狀態的意思,正字可以譯為,中,即恰到好處,本分,的意思,也可以譯為,雅,即正規標準規範之意,正也可譯為正大光明之意,

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還望採納。

厚德載物,至誠至善.什麼意思?

第一句出自易經,意思是君子應該像大地一樣,有容物的胸懷

第二句應該是算出自大學吧!在明明德,至誠至善,是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種階梯式的道德修養的頂點,

兩句都是出自儒家經典都是形容有很高的道德修養!

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

孔子說:君子不應該像器具一樣。

此章言簡意賅,意義既廣泛亦深遠,屬“兩端四角式”啟發教學的例子之一。

要了解本章應先自器具本身開始分析,器具的特性主要有三。一是用途:有較為固定用途;二是定量:有一定的容量;三是定性:有一定的性質。

就固定用途而言:“君子不器”為君子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從政,都應該博學且才能廣泛,如此才不會像器物一樣,只能作有限目的之使用。這與以下這章有部分相似:雍也篇,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說:君子必須要能做到廣泛地閱讀典籍,吸收知識,以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如此便不至於偏離人生的正道了)。此章另有一點要注意,如果“約之以禮”按以上的解釋,則亦有人性非絕對為善的意思。但“約之以禮”另有一種解法:以躬行實踐來解禮,故“約之以禮”即解為:能歸納到實踐之上。

就定量而言:君子之氣度應似江海納百川,不像器物一般有容量之限制。這與以下這章相呼應:為政篇,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去攻擊那些與自己不相同的思想言論,是會造成害處的)。此章又有另解,容後表。

就定性而言:是指君子待人處事時,不應像器物一般定型不變,而應適時適地適人適事地採取合宜之行動。這是近似於以下這章:里仁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君子對於天下一切的事物,沒有一定怎樣才可以的,也沒有什麼一定怎樣才不可以的,唯一行事的標準就是義)。

綜言之,偶覺得將上述三個角度的看法都合併起來更為完整,也許也更接近孔子之原意。即唬子在個人品性修養時,不可像器物一樣只針對某些特別的目地,而必須廣泛地涉獵各種知識,培養各種才能;在個人之氣度與態度方面,則應不像器物一般,僅有一定的容量,須要以寬廣的胸襟來看待萬事萬物;在待人處事的原則方面,則不應像器物一般定型而一成不變,須因時因地制宜,採取最合宜的行為舉止以收取最大最好之成效。

參考資料:houfan.blogchina.com/3072505.html

尚善若水 天一生水 什麼意思?

水德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天下柔弱,莫過乎水”,是說天下萬物,沒有比水的質性更柔弱的。“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是說在攻克堅強的物質時,沒有任何物質能勝過水的,其它物質也不能取代它。天一生水。在大道所生的萬物中,第一個所生的物質就是水,有水才有生命,以水來養育萬物。水的質性溫柔,充分體現了大道母性的慈悲善良,表現了“潤物細無聲”的無私奉獻精神。

“其無以易之”,水的至柔特性,及其能攻堅強之理,是不可改變的永恆真理。水至柔至韌,處下不爭,隨物就勢,遇圓則圓,遇方則方。以土擁之則止,以物決之則行。水能環山裹陵,磨鐵銷銅,沒有能勝過水而成功的。能攻堅強者唯有水。假若用其它物性與水之性進行比試,火木金土之類,皆不能攻水之柔弱。火雖烈,可以克金,但見水則滅。木雖粗壯,見水則浮。金雖堅硬,見水則沉。土雖能克水,也只是在一定量的限度內,可以堵住水流;當水量超過土時,土被衝散。即是千里之堤,亦可潰於蟻孔。

水之柔能攻堅強者,其理在於:至柔之水,內藏至剛;至弱之物,內含至強。柔勝剛,弱勝強,這是天下萬物的普遍之理。凡恃剛強者,必不能終剛強;凡處柔弱者,終歸勝堅強。此即“柔弱”與“堅強”的正反辯證之理。

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

“柔能勝剛,弱能勝強”的自然道理,“天下莫不知”,人人都知道,但卻“莫能行”,即做不到。

所謂“柔之勝剛”,諸如水能滅火,陰能消陽之類。所謂“弱之勝強”,譬如舌柔齒剛,齒先於舌而亡。弱能勝強,柔能克剛,柔弱能長久,剛強易折傷,這是最常見、最易懂的道理,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遇。但世人卻反天道而行,以好勝爭強為能,以謙卑柔弱為恥,不齒以顧,不願去行。這正是世人的可悲之處。

世間也有以堅強勝柔弱者,但這隻能是暫時現象,因其不符合道性,故必不能長久。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則是體現了道性的永恆真理,其力不可戰勝。人若能知此理,以柔克己之剛,不斷去掉浮氣;以弱自牧自養,日日磨鍊濁垢,則中氣自足,德性自明。

奈何世人私慾過盛,陰火太強,一遇物觸,即起暴發之心,本宜柔時,卻變而為剛。平時也許還能謙讓處弱,但一被事激,便按捺不住,血氣上湧,暴跳如雷,弱即變強,失卻中和。這種現象,說明心靈尚不潔淨,陰業尚未消盡,陰火強旺,真水不足,水不制火之故。

修道人當明理知法,時時處於下位,事事柔弱自謙,嚴於克己,不放過一次機遇,不斷消陰增陽,滋養浩然正氣。待到五德俱備,心平氣和時,柔弱則自然而然也。

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這五句經文是借聖人之言,以明上文之義。

“受國之垢”,“垢”即汙垢、恥辱、不好之事。“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其意是說,當國家出現被侵受辱,內憂外患;或遇災害禍亂,社會不寧;或人民貧苦,怨聲四起等,這些不良現象,都是國家蒙塵之垢。作為一國之主的領導者,首先應當承擔責任,引以自咎,反省自責。不怨天尤人,不推卸罪責,這才是為君者應有的德性。太上曰:“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莊子曰:“國君含垢,天之道也。”朱謙之說:“退身處後,推物在先,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此乃‘垢’之本義。”

“社稷”,是古代帝王、諸候所祭祀的土地神和穀神,以後被用作國家的代名詞。所謂“受國之垢”,是說國君應以社稷萬民為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國之榮為榮,以國之辱為辱。以一身系國家萬民的利益,承擔一國之殃患,處處為天下百姓著想。

“國之垢”,諸如外侵內奸,......

相關問題答案
涵養正道是什麼意思?
儒家正道是什麼意思?
人間正道是什麼意思?
正規渠道是什麼意思?
悟道是什麼意思?
猖狂無道是什麼意思?
網絡渠道是什麼意思?
歌手出道是什麼意思?
古文白道是什麼意思?
居住地街道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