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之交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05

@是什麼意思

原來@是重量單位和容積單位;後來又成了工程用語;然後又成了DOS命令,如常用語句“@echo off”;再之一開始是純粹地表示英文單詞“at”,後來這種用法逐漸減少了,可是又多了兩種用法:1.郵箱用戶名與域名之間的間隔符理應用“at”卻用“@”代替;2.表示單價,比如“Sell@1 pound”表示以1英鎊的單價出售,這兩種用法使用頻率之高難以想象。“@”根據“at”的讀音讀“艾爾特”或“艾特”,另外,由於網絡用語越來越時髦,“@”又被“爆炒”出了3種用法:1.@時代即網絡時代;2.@是很酷的一個表情,表示開心、高興等;3.@族即14-29歲的人。

@的來歷——第一封電子郵件

@的出現

@本是容積單位,重量單位

@也是at的替身

@的讀音

@用於DOS批處理命令

@一個時髦的表情,示意符號

@網絡時代的代名詞

展開

編輯本段

@的來歷——第一封電子郵件

就職於美國國防部發展軍用網絡阿帕網BBN電腦公司的電腦工程師雷·湯姆林森帶來了這場劃時代的變革。他個性沉默寡言,小心謹慎且特別謙虛。1971年,湯姆林森奉命尋找一種電子郵箱地址的表現格式,他首先編寫了一個小程序,可以把程序的文件轉移協議與另外一個程序的發信和收信能力結合起來,從而使一封信能夠從一臺主機發送達到另外一臺。於是,第一封電子郵件就誕生了。

湯姆林森把程序最後搞定時,立即給工作人員發了一封郵件,告訴他們現在可以給其它電腦發信了。“所以,電子郵件是自己宣佈問世。”湯姆林森說。

編輯本段

@的出現

接下來,湯姆林森要完成的工作是如何確保這個郵件抵達正確的電腦。他需要一個標識,以此把個人的名字同他所用的主機分開。@——湯姆林森一眼就選中了這個特殊的字符,這個在人名之中絕對不會出現的符號。“它必須簡短,因為簡潔是最重要的。它出現了,@是鍵盤上唯一的前置標識。我只不過看了看它,它就在那裡,我甚至沒有嘗試其他字符。”這樣一來,既可以簡潔明瞭地傳遞某人在某地的信息,又避免了電腦處理大量信息時產生混淆,第一數字地址傳遞tomlinson@bbntenxa就應運而生了。

於是,就有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電子信箱的表示形式:人名,代碼+@+電腦主機或公司代碼+電腦主機所屬機構的性質代碼+兩個字母表示的國家代碼。這使得電子郵件得以通過網絡準確無誤地傳送,而且賦予符號@一個現在的全新的含義。

湯姆林森認為,儘管@使他成為傳奇人物,但這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給我帶來最大快樂的是,我找到了複雜系統中難題的解決辦法。問題越是難,我越是喜歡。”

編輯本段

@本是容積單位,重量單位

@被用於電子郵件,無疑是湯姆林森的一大創舉。但在此之前,@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那或許才是@的真正起源。

讓我們把目光追溯到遙遠的中世紀。在佛羅倫薩附近一座名叫普拉託的小城裡,意大利學者在該市經濟歷史研究所的檔案中,發現了一份一位佛羅倫薩商人寫於1536年的信件,信中提到他發往西班牙的船貨,其中凡是涉及葡萄酒容積的地方,都是用@表示的,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使用這個符號的記錄。

專家們對中世紀的容器,酒價及當時的計量體系進行了分析比較後發現,當時在意大利,葡萄酒是按罐出售的。“酒罐子”在意大利語中是anfora,而@約合114加侖。直到今天,anfora在意大利仍然是酒的計量單位。

@本為西班牙的一個重量單位,讀音為“阿羅瓦”

編輯本段

@也是at的替身

在中世紀的歐洲,由於印刷機尚未發明,如果要出版一本書,就需要當時僅有的掌握知識的階級——僧侶們用手辛苦地刻出來。雖......

律回歲晚冰霜少 春到人間草木知是什麼意思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詩句出自宋代,張栻《立春偶成》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立春了,天氣漸漸轉暖,冰凍霜雪雖然還有,但已很少了。春天的到來,連草木也都知道。

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黃帝命伶倫斷竹為筒(後人也用金屬管),以定音和候十二月之氣。陽六為律,即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六為呂,即大呂、夾鍾、仲呂、林鐘、南呂、應鐘。農曆十二月屬呂,正月屬律,立春往往在十二月與一月之交,所以曰“律回”。

“春到人間草木知”這句運還用了擬人的手法:開春草木最先發芽,故說它們首先知道春到人間的消息。

中國學與印度學之交爭 是什麼意思

對於發生在1962年6月至11月間的中國和印度的戰爭,中國稱之為對印自衛反擊戰,外媒則稱之為中印邊界戰爭。戰爭的結果:中國取得了局部勝利,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和遏制了印度蠶食我西南領土的野心和囂張氣焰。但在1962年11月21日,中國(單方面)宣佈:從22日起在中印邊境全線停火併主動後撤。從12月1日開始,我軍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我方一側20公里以內。雙方戰爭傷亡:在整個對印自衛反擊作戰中,我軍共完整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幣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虜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繳獲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437輛、88mm加農炮13門、88mm榴彈炮36門、75mm山炮12門、106.7mm迫擊炮27門、106mm無後座力炮6門、81mm迫擊炮142門、51mm迫擊炮144門、輕重機槍631挺、長短槍5,772支、火箭筒112具、槍榴彈發射器(擲彈筒)32具、電臺(報話機)520部,炮兵觀測儀等其他器材735部(具)。我軍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

謎語是什麼意思

謎語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測的隱語,也可引申為蘊含奧祕的事物。 謎語源自中國古代民伐,歷經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它是古代人集體智慧創造的文化產物。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是什麼意思?

我和老師是有很深交情的朋友、我在外地生活十年,辜負了他的希望,沒有報達朋友的恩情。

出自清代詩人顧貞觀的《金縷曲》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只看杜陵窮瘦,曾不減,夜郎孱愁,薄命長辭知已別,問人生到北淒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薄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

賞析

《金縷曲》二首,以“季子平安否”為第一首開頭,以“言不盡,觀頓首”為第二首結尾,宛然是一封書信的格式。因此,這兩首“以詞代書”的詞,實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雖然上一首重在寫吳兆騫的苦恨,這一篇重在寫作者與良友的交情,各自似可獨立成章,但其實這也只如一封信分幾個段落層次而已,斷不能說成是兩封信。

所以無上一首,便無這一首。詞的開首幾句,正是從上一首的末尾幾句中導出。那幾句“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說得真可謂“慷概悲涼”。其誓欲營救良友的決心,稱得上是慷慨激昂、令人肅然起敬;然而這番營救要長達“廿載”,而且,還是“烏頭馬角”般地渺茫,則又不能不使人頓感“悲涼之霧,遍背華休”了:究其故,即在於作者不過一書生而已,非有大力者;不然,若是一唾手即可救出兆騫,又何必如此悲慨?

因此,詞開頭的“我亦飄零久”,本身已是發一長嘆,再與“廿載”二句聯讀,更覺沉重。“飄零久”,指約是作者自1666年(清康熙五年)中舉人以來,幾度奔走京師、飄泊異鄉,而仕途上卻了無寸進,到眼下還是寄人籬下。作者深恨自己中舉後的十年裡不能博取顯位、施展大力以拯友人,卻只是“飄零”、只能幻想“烏頭馬角”,這實在是辜負盡了兆騫這位死生師友”(生死之交、半師半友)的深恩厚望。

然而,“飄零”只是作者所受苦處之一。苦處之二,乃是“消瘦”。作者少年詞章與吳兆騫齊名,而且是銖雨悉稱的齊名;如今,他倆的憔悴消瘦,竟也是不相上一下,猶如杜甫漂泊四方一的顛沛,絲毫不減於李白流放夜郎的“僝僽(折磨)。苦處之三,是作者妻子薄命告亡、知己遠戍一方,身邊競無一人可語,“淒涼否”?這其實已不消問了。

就如同吳兆騫“平生萬事,那堪回首”一樣,作者也有上述三苦一類的”千萬恨”要“為兄剖”。這兩位生死之交,又是一對同病相憐的難兄難友。作者作為一個病人,卻抱病去救另一個病人,這正是他的人格的感人生深之處。

詞與第一首一樣,上片發一人之慟。下片收淚思量來日:兆騫生於1631年(明崇禎四年),作者生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兩人年齡相仿,共同受過世事變遷的“冰霜”,都成了“蒲柳之姿,望秋而落”的早衰者。“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幾句,或認為是作者勸勉吳兆騫之辭,其實從上文看,這是勸勉友人,更是作者自勉。懷著“飄零”、“窮瘦” 、“淒涼”諸般苦恨的作者,也是亟需保養心神、不宜嘔心瀝血於詞賦小技的。“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左傳·襄公八年》引逸周詩)雖然這麼說,但作者還是指望著與良友共享壽考,等待詞清之日,怕那是“烏頭馬角”式的渺茫也罷。到了那一日,還需友人把戍邊時的詩稿翻出整理。因為,文人總指望著身後之名,哪怕只是於己無補乃至有害的“空名”一也罷。”歸日”二句,作為書信的最後內容,是作者專留給友人的,引得真有其事;作者的本意,大約是想讓友人讀到篇末、破涕為笑吧,哪怕他一笑之後馬上悟到這是虛幻也罷。

陳廷悼所言的“宛轉反覆”、“丁寧告戒”。在這首詞表現得尤為突出,亦益可證陳氏評說的確當。不過,兩詞不僅“宛轉”。而且次序並......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天氣寒冷的時候松柏越發蒼翠,知道了松柏的傲骨,而患難時節看到真正友情不離不棄,知道了患難之交才是真朋友,酒肉之交早就逃之夭夭

律回歲晚冰霜稀 春到人間草木知 燕語鶯啼蝴蝶舞 不言桃李自成蹊 是什麼意思?

1、譯文:

立春了,天氣漸漸轉暖,冰凍霜雪雖然還有,但已很少了。春天的到來,連草木也都知道。鶯歌燕鳴蝴蝶歡舞,告訴大家春天來了,更不必說隨春水漂零的桃李花開的曲異幽然。

2、註釋:

①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1] 黃帝命伶倫斷竹為筒(後人也用金屬管),以定音和候十二月之氣。陽六為律,即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六為呂,即大呂、夾鍾、仲呂、林鐘、南呂、應鐘。農曆十二月屬呂,正月屬律,立春往往在十二月與一月之交,所以曰“律回”。[3]

②歲晚:寫這首詩時的立春是在年前,民間稱作內春,所以叫歲晚。

3、前兩句“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出自張栻的詩作品《立春偶成》。

《立春偶成》張栻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

《無極》說的是什麼意思?

《無極》主要劇情

張柏芝飾演的王妃傾城受到命運女神的特殊眷顧,讓她從一個窮孩子成為世上最美的王妃,身披萬千寵愛,享盡榮華富貴,但有一個條件,要被命運詛咒,永遠得不到真愛,除非時光倒流,人死復生。然而有一個身份卑微的奴隸(張東健飾),真心愛她,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用他非凡的、接近光速的奔跑,打破了加在她身上的命運鎖鏈,讓她返回人生的起點,獲得重新選擇的權利。而得到真愛的過程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傾城王妃還要在北公爵無歡、大將軍光明、和奴隸崑崙之間進行一場驚天動地的愛情角力。   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世界冰冷無情。   戰爭過後,窮女孩傾城遇上了一個尊貴的男孩,答應做他的奴隸來換取食物。但當女孩奪得食物後便逃走。但她做夢也沒想到,這個被她打傷的小男孩竟然就是長大後不擇手段想要得到她的北公爵無歡。   這件事傾城很快就忘了,可仇恨像影子一樣一直追著她。   食物不慎落入湖水中,傾城絕望地哭了。   命運的使者滿神出現,把食物還給了她。滿神告訴傾城,她可以得到世上的榮華富貴和無雙的美貌,只要同意永遠放棄別人真心的愛。傾城一旦選擇就不可以改變,只有真心的愛才可以改變她的命運。   傾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榮華富貴和無雙的美貌。

愛,算得了什麼呢?   二十年後,滿神的一個預言實現了,傾城變成了富貴雙全的王妃;滿神的另一個預言也實現了——她只是王手上的玩物,過著沒有愛的日子。   北公爵無歡率領冰雪大軍紛紛進犯王城的時候,大將軍光明正在同蠻人打仗。光明因天下戰神聞名,從來沒打過敗仗,他還是戰神的象徵——鮮花盔甲——的主人。他手下只有三千紅衣將士,來犯的卻是兩萬黑衣蠻人和數千頭發了瘋的野戰蠻牛。   大將軍光明買下了許多奴隸,他要用這些奴隸作為引出蠻牛的誘餌,讓這些無價值的生命在牛群下白白送死,就可以換來伏擊蠻軍的機會。   奴隸崑崙就是這些活死人中間的一個。當戰事開始,他的無數同伴哀嚎慘死的時候,崑崙卻以颶風一樣的速度揹著自己的主人在牛群中狂奔。他不僅死裡逃生,還把蠻牛帶回了出發的地方,大將軍這才贏得了戰機,八百將士尾隨群牛殺入敵陣,大獲全勝。   崑崙變成了光明的奴隸,大將軍需要一個跑得這麼快的人。可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跑得這麼快,他的身世是個謎。   這時,王城的使者趕到。北公爵無歡佔領了王城,王的生命在危急中。   光明獨自一人帶著崑崙向王城奔去,他們在夜雨將臨的芭蕉林中迷路了,在分頭找路時,光明遇到了滿神。   滿神告訴光明:王不僅不會得救,反而會被鮮花盔甲的主人所殺。她還警告:戰神的輝煌已經走到盡頭。   光明自然不會把滿神的話放在心上。但黑袍刺客鬼狼的突然襲擊,卻讓他身受重傷,幸虧崑崙及時趕到,救了光明的性命。光明將裝著面具的鮮花盔甲交給崑崙,囑咐他把王救出來。   王城內。當王聽懂了無歡並非為王位而來,而只想得到王妃傾城時,毫不猶豫地出賣了她。在傾城大展女人的魅力,把無歡攻擊的目標引向王時,崑崙趕到了。   崑崙殺死王的時候並不知道他是誰,但滿神的預言卻再次實現了。   崑崙將傾城救出了王城。瀑布邊,無歡的追兵到了。崑崙縱身跳下了懸崖,卻留下了一句傾城永生難忘的話:不要死,要好好活著。被命運捉弄的傾城,再次失去了愛。   傾城被無歡丟進了金色的鳥籠。   大將軍光明殺王的消息傳遍天下。將士們把他吊起來,離他而去。他的輝煌確實走到了盡頭。   再次出現的滿神解救了他。滿神告訴光明:鮮花盔甲有了新的主人。光明卻說:盔甲是我的,王妃傾城也是我的。   落水未死的崑崙向光明承認是他殺了王。重新穿上鮮花盔甲的光明找回了自信,他......

為什麼有時候到了秋冬之交的季節時,不僅天氣特別的冷,而且還下起春雨來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開始的節氣。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

黃河中下游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誌,失之過早。

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2月下旬,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華南。但這種......

相關問題答案
冰雪之交是什麼意思?
生死之交是什麼意思?
雞黍之交是什麼意思?
布衣之交是什麼意思?
破執之作是什麼意思?
不或之年是什麼意思?
來頂之災是什麼意思?
四海之內是什麼意思?
無性雜交是什麼意思?
缺點之一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