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

General 更新 2024-05-17

什麼叫厄爾尼諾現象 起因是什麼?

中文名稱:厄爾尼諾現象

外文名稱:elninophenomenon

內 容: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

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

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

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

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

洲的厄瓜多爾、祕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

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

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祕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祕魯漁場成為世

界三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

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

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祕

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

生時,大範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

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

,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

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

現象。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

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瞭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

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祕

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

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湧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

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

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弧低

、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

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

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

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

“南方濤動”。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

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

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

氣候,本來溼潤的地區乾旱,乾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

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

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

及環太平洋國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

的影響,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乾熱,使北半球

氣候更加寒冷潮溼。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

海底地震,海水含鹽......

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大範圍、長時間、不同斷的異常增溫現象。“厄爾尼諾”一詞源自西班牙,意即“聖嬰”。厄爾尼諾現象常發生在赤道東太平洋。祕魯漁民最早注意到由於海水水溫的變化影響了正常的魚汛,就根據這種現象常發生在聖誕節前後這一特點,稱之為“厄爾尼諾”,意思是“聖嬰降臨,情況有變”。實際上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時間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月份。一般認為,這一海域的水溫比正常溫度高出0.5℃以上就可以判定發生了厄爾尼諾現象。大面積的海水溫度增高,造成東太平洋上空水蒸氣量加大,西向信風減弱,改變了大氣環流的常態,從而引起全球氣候反常。1997年厄爾尼諾現象為第14次,它始於3月份,突出的特點是來勢凶猛、發展迅速。1997年11月中旬,日本氣象廳厄爾尼諾監視預報中心宣佈,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溫度垂直分佈圖的顏色越來越紅,其面積也越來越大,水溫正在不斷升高。11月份洋麵平均水溫比平常年份高出3.3℃,是本世紀以來的最高紀錄。該中心認為,太平洋赤道附近東部地區發生了本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

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說,1997年~1998年度的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氣候最嚴重的地區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南太平洋東部地區和南美洲的中部。全球大部分熱帶地區出現降雨量明顯異常。智利北方的沙漠地區一年中幾個月連綿陰雨。六、七月間的暴雨使厄瓜多爾、祕魯和智利不少地區受災。自6月以後,巴拿馬出現了持續的旱情,巴拿馬運河供水緊張,航運受到影響。地處北美洲的墨西哥太平洋沿岸,從6月起颶風活動加劇,10月上旬“保利娜”颶風的能量和破壞力之大超過以往紀錄,造成20多年來最嚴重的災害,有25萬人受災。在亞太地區,東南亞、南亞及澳大利亞1997年發生了程度不同的旱情,其中一向雨水豐沛的印尼旱情為近50年問所罕見。印尼發生1000多起森林火災,持續數月不息,這和當地嚴重的旱災直接相關。在非洲中南部,旱情異常嚴重。歐洲也出現了罕見的暴風雪、暴雨和乾旱。據說,1998年中國特大洪水的發生也有厄爾尼諾的影響。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範圍如此廣大的海洋水溫持續升高呢?世界上至今尚無定論。目前科學界大致有三種觀點:其一認為厄爾尼諾現象是由大氣層或是海洋運動週期性變化而成;其二認為,厄爾尼諾現象與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有某種對應關係;其三是說,厄爾尼諾現象與太平洋海底地殼的活動如火山、地震等有關。另外,也有人指出,厄爾尼諾現象的產生於溫室效應有一定的關係。目前國際氣象界對厄爾尼諾現象和由它引發的氣候變化模式有了較為全面的瞭解和研究,減少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巨大損失是完全有可能的。

這個是第一種解釋

下面是第二種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

與之相反的叫“拉尼娜現象”。

跟厄爾尼諾現象相反的是什麼?

拉尼娜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na"-"小女孩"的意思。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錶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拉尼娜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最近一次拉尼娜現象出現在1998年,持續到2000年春季趨於結束。 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通常交替出現,對氣候的影響大致相反,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能量交換,改變大氣環流而影響氣候的變化。從近50年的監測資料看,厄爾尼諾出現頻率多於拉尼娜,強度也大於拉尼娜。

拉尼娜常發生於厄爾尼諾之後,但也不是每次都這樣。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相互轉變需要大約四年的時間。

中國海洋學家認為,中國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澇災害,是由“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和長江流域生態惡化兩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國海洋學家和氣象學家注意到,去年在熱帶太平洋上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海洋變暖)已在一個月內轉變為一次拉尼娜現象(海水變冷)。這種從未有過的情況是長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這次厄爾尼諾使中國的氣候也十分異常,1998年6 月至7月,江南、華南降雨頻繁,長江流域、兩湖盆地均出現嚴重洪澇,一些江河的水位長時間超過警戒水位,兩廣及雲南部分地區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華北和東北局部地區也出現澇情。拉尼娜也會造成氣候異常。中科院院士、國家海洋環境預報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巢紀平告訴記者,現在的形勢是:厄爾尼諾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響又開始了,這使中國的氣候狀態變得異常複雜。一般來說,由厄爾尼諾造成的大範圍暖溼空氣移動到北半球較高緯度後,遭遇北方冷空氣,冷暖交換,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後,夏季到來,雨帶北移,長江流域訊期應該結束。但這時拉尼娜出現了,南方空氣變冷下沉,已經北移的暖溼流就退回填補真空。事實上,副熱帶高壓在7 月10日已到北緯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緯18度,這種現象歷史上從未見過。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

中文名稱:厄爾尼諾現象

外文名稱:elninophenomenon

內 容: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

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

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

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

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

洲的厄瓜多爾、祕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

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

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祕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祕魯漁場成為世

界三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

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

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祕

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

生時,大範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

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觸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

,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

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

現象。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

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瞭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

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祕

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

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湧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

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

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

、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

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

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

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

“南方濤動”。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

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

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

氣候,本來溼潤的地區乾旱,乾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

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

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

及環太平洋國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

的影響,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乾熱,使北半球

氣候更加寒冷潮溼。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

海底地震,海水含鹽......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有什麼危害

厄爾尼諾現象(El Niño Phenomenon)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即帶走了熱帶降雨。由於太平洋是一個控制大氣運動的巨大熱源和水氣源,因此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將引起全球氣候異常。厄爾尼諾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現象要維持3個月以上,才認定是真正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2014年,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年內將發生厄爾尼諾事件,厄爾諾尼現象對我國的影響已經通過持續降雨呈現出來。預計2015年也將會是厄爾尼諾年。

全球變暖與厄爾尼諾現象的區別

1、

共同點:都屬於氣候異常。

2、

區別點:

全球變暖是溫室效應的一種表現,體現為全球溫度逐年上升,引起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被淹沒等致命問題。全球變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於我們人類而言需要反思自己,溫室氣體大量大量排放等行為會對全球變暖起加速作用。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的海水溫度異常升溫,導致全球氣候模式發生變化的一種異常氣候現象。它會引發地球上局部地區乾旱異常,局部地區卻暴雨洪澇。拉尼娜現象是它的反面。

全球變暖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劇厄爾尼諾的出現頻率和負面影響。

---

純人工打字。

參考資料:自己

科普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大範圍、長時間、不同斷的異常增溫現象。“厄爾尼諾”一詞源自西班牙,意即“聖嬰”。厄爾尼諾現象常發生在赤道東太平洋。祕魯漁民最早注意到由於海水水溫的變化影響了正常的魚汛,就根據這種現象常發生在聖誕節前後這一特點,稱之為“厄爾尼諾”,意思是“聖嬰降臨,情況有變”。實際上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時間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月份。一般認為,這一海域的水溫比正常溫度高出0.5℃以上就可以判定發生了厄爾尼諾現象。大面積的海水溫度增高,造成東太平洋上空水蒸氣量加大,西向信風減弱,改變了大氣環流的常態,從而引起全球氣候反常。1997年厄爾尼諾現象為第14次,它始於3月份,突出的特點是來勢凶猛、發展迅速。1997年11月中旬,日本氣象廳厄爾尼諾監視預報中心宣佈,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溫度垂直分佈圖的顏色越來越紅,其面積也越來越大,水溫正在不斷升高。11月份洋麵平均水溫比平常年份高出3.3℃,是本世紀以來的最高紀錄。該中心認為,太平洋赤道附近東部地區發生了本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 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說,1997年~1998年度的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氣候最嚴重的地區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南太平洋東部地區和南美洲的中部。全球大部分熱帶地區出現降雨量明顯異常。智利北方的沙漠地區一年中幾個月連綿陰雨。六、七月間的暴雨使厄瓜多爾、祕魯和智利不少地區受災。自6月以後,巴拿馬出現了持續的旱情,巴拿馬運河供水緊張,航運受到影響。地處北美洲的墨西哥太平洋沿岸,從6月起颶風活動加劇,10月上旬“保利娜”颶風的能量和破壞力之大超過以往紀錄,造成20多年來最嚴重的災害,有25萬人受災。在亞太地區,東南亞、南亞及澳大利亞1997年發生了程度不同的旱情,其中一向雨水豐沛的印尼旱情為近50年問所罕見。印尼發生1000多起森林火災,持續數月不息,這和當地嚴重的旱災直接相關。在非洲中南部,旱情異常嚴重。歐洲也出現了罕見的暴風雪、暴雨和乾旱。據說,1998年中國特大洪水的發生也有厄爾尼諾的影響。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範圍如此廣大的海洋水溫持續升高呢?世界上至今尚無定論。目前科學界大致有三種觀點:其一認為厄爾尼諾現象是由大氣層或是海洋運動週期性變化而成;其二認為,厄爾尼諾現象與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有某種對應關係;其三是說,厄爾尼諾現象與太平洋海底地殼的活動如火山、地震等有關。另外,也有人指出,厄爾尼諾現象的產生於溫室效應有一定的關係。目前國際氣象界對厄爾尼諾現象和由它引發的氣候變化模式有了較為全面的瞭解和研究,減少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巨大損失是完全有可能的。 這個是第一種解釋 下面是第二種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 與之相反的叫“拉尼娜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和娜尼拉現象是什麼,誰還記得

厄爾尼諾,又稱聖嬰現象,與另一現象南方濤動合稱為ENSO。是祕魯、厄瓜多爾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 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ña”——“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
什麼是光的偏振現象?
厄爾尼諾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行政管理現代化?
什麼是荷爾蒙分泌?
什麼是推進教育現代化?
什麼是友善的表現?
什麼是荷爾蒙的味道?
什麼是記賬式貼現國債?
什麼是阿爾法策略?